信息生态学之信息的生态系统研究

国内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从业者在宣称自己要构建生态系统。BTA就不说了,连新近火热的小米和乐视也在凑热闹。问题是,生态系统不是生物界才有的吗?那信息行业这样宣称合适吗?

我们知道,人类所传递、消费的信息,是经过编码的。这已经符合生命的特征:有秩序的信息(参见前文《再论文化》)。因此信息行业说生态系统,确实是合适的。下面我们具体来研究下信息行业的生态系统。

首先看看自然界的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它包括三个部分:生态源,生态依附平台,生态链。生态源是阳光与植物等能量源。生态依附平台是土地、海洋等。生态链是食物链。整个生态系统是基于能量的流转而存在的,食物链保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而信息业的生态系统结构,与之类似。各种内容、信息提供方构成生态源,企业的核心业务构成生态依附平台,用户构成生态链。整个生态系统基于信息而流转,流转的动力是消费链。

可以看到的是,第一,自然界的生态链是单源多链结构,而信息行业的生态链是多源单链结构。原因在于,能量的形式是单一的,而信息与服务的形式则是多样化的。

第二,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被动正向激励的,而信息业的生态系统是主动反向激励的。被动正向激励的原因是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自发形成的,因此是逐级正向构建的,导致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是通过食物链的被动逐级传递。而信息业的生态系统是人为主动构建的,所以用户的需求反向激励生态源里的生产者提供信息与服务。主动反向激励,是消费链的核心价值。


信息生态学之信息的生态系统研究_第1张图片

这样的研究有什么价值呢?创业者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到底是应该先有更多的服务,还是先有更多的用户?很多人面对这个问题,两眼一抹黑,只好将其简单的概括为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这其实就是认知水平不足的表现,因为这根本就不是鸡和蛋的问题。

在自然界,要想构建一个生态系统,简单的做法便是先找块水深土厚的地,这是先有了生态依附平台。然后种植植物,这是有了生态源,然后再逐步放养动物。生态系统慢慢的就构建起来了。能够看到的是,一个好的平台,是能够支撑起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所以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当初中华文明发源之时,只在中原,而不在江浙广东一带?估计是因为当时生产力低下的人类,不具备在复杂的生态系统里生存的能力?譬如毒蛇虫鸟,山林瘴气,让人类难以适应。因为事实上直到现在,如果不借助于工具,非洲的原始丛林仍然让人类难以生存。

而在信息业,构建生态系统的做法,则刚好相反。当然先得有生态依附平台,这个是不能变的。但接着就不是构建生态源,而是应该先构建生态链,然后生态源会自然而然的生长出来的。很多人不懂,既然是源,为什么却又是后出现?原因在于,信息业的源,是被动构建的,而生态链才是主动构建的。这和自然界的生态系统的构建是完全相反的。

也就是说,谁主动提供了激励,谁就应该紧接着平台而出现。在信息业里,显然生态链一端提供了主动激励,因此用户必须先出现。而自然界的生态系统里,生态链是被动激励的,因此其必须晚于生态源而出现。(请参见前文《趣谈92:如何破局“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境》,此文从价值提供的角度,做了相关分析。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但结果一样,算是殊途同归吧!)

鉴于自然界的生态系统里流转的是能量,因此对这种生态系统的研究,就着重于对生态链的研究。因为它是单源多链结构的。所以生物学上的研究重点,向来是食物链。而信息业的生态系统,因为是主动构建的,而且流转的是信息,所以研究重点,应该是生态依附平台和生态源。因为它是多源单链结构的。正是各种源,在提供多种多样的信息。因此下一篇文章里,我们将会就信息依附平台和信息源做具体分析。

你可能感兴趣的:(信息生态学之信息的生态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