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全面发展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如果一个学生各门学科都好,但就是道德败坏,那么他是全面发展的吗?

当我们谈论全面发展时我们在谈论什么?_第1张图片

当前,全面发展理论在教育领域广受推崇,深入人心。如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2017年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也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然而,现实中这种理论被很多人曲解。因此,有必要认识全面发展的真实内涵。

简而言之,全面发展是指德智体美各方面都要发展,以便区别于以往过分重视智育的片面发展。但由于应试教育依然大行其道,德育、体育和美育依然受到忽视,智育依然“一家独大”。这个时候,全面发展就被误解为各门学科要全面发展,即语数外要好,理化生或政史地也要好。但只有少数人各门学科都能学好,大部分学生都“偏科”,这很正常。

受此误解,学生就往往被迫花绝大部分时间在各门学科上均衡用力,而没有重点学习自己的优势学科。最可怕的是,由于绝大部分时间耗在了学习各门学科上,而挤占了本该留给德育、体育和美育的时间,结果学生普遍道德品质不及格,特长没充分发掘出来,各门学科兴趣不够浓又学不太好,更重要的是身体没锻炼好,可谓几败俱伤,不亦哀哉!有人说,全面发展就等于全面平庸,在这种语境下其实不无道理。

真正的全面发展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均达到最低标准,而不作过高要求。具体而言,就是要培养起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至少有一项喜欢的体育运动,懂得审美和待人接物处世,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分葆有好奇心和个性,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充分享受求知的快乐,不求门门精通,但求有自己特别喜欢的学科,对那门学科也愿意深入钻研。

最重要的是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优势项目上充分释放自己的潜力,争取做到更好。换言之,学生自己具有天赋的地方一定得发掘出来,其他方面只要及格就好。正如周杰伦在某次演讲中所言,“一技之长比学历更重要。”学生越早明白这句话越好。钱锺书当年以国文特优、英文满分、数学15分的成绩成功考取清华大学,要放在今天简直不敢想。但数学的劣势丝毫不影响他成为大师,难道我们敢说他不是全面发展的人吗?

学习的目的并不是动不动就拿自己跟别人比,常言道,人比人,气死人。比文才,你比得过李白吗?比哲学,你比得过康德吗?比物理学,你比得过爱因斯坦吗?学习的目的应当是不断跟过去的自己比,以便逐渐完善自己,全力超越自己。现实中很多人拿自己的短处跟别人的长处比,哪里还有自信可言?在学习中固然需要取长补短,但更重要的是扬长避短。

很多学生到高考填报志愿时都还没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都还不知道自己究竟擅长什么,这令人何其痛心。在这个时候,他们往往才醒悟过来认识自己有多重要。可悲的是,人格心理学等有关认识自我的内容在学校几乎没老师教授,这就是问题了。前些年有个学生只为遵从父命读北大,后终于发现自己擅长什么而读到大二就执意退学改读技校,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然而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没能鼓起勇气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而是碌碌无为过完一生,这就是教育最大的失败。现实中全才可遇而不可求,但宁可多一些偏才怪才,也不要庸才。

我在课堂上经常对学生讲,学习最重要的是培养品德,拥有好的人品,学到多少知识都是次要的。因为在德智体美中,德最重要,如果品德不过关,知识水平越高潜在的危害就越大。几年前清华大学一学生泼硫酸烧伤黑熊就是这方面的典例,其他高科技犯罪更是如此。

其实,很多事与愿违的现象的存在并不能证明全面发展这个理论本身有问题。就像美国学者奥兹门等人在所著《教育的哲学基础》(石中英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一书中所说,“如果理论在结合实践的过程中经常不能令人满意的话,那么,在很大程度上,这并不是理论本身的原因,而是理论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既然全面发展这个理论容易误导广大教师,使他们混淆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和应试教育的全面发展。那么可以的话,不一定非得说“全面发展”,说“充分发展”也没问题。须知“理论的话语欢迎争论和辩驳,否则它就不再是理论的,而蜕变为教条或公认的事实。”“理论还欢迎对可能性的追寻,一种持续不断探求新的或更好方式的态度。”全面发展这个理论固然很好,但如果有更准确的表达,我们就实在没必要死守这个理论不放。毕竟“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长青”。

注:文中配图源自互联网,谨此致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我们谈论全面发展时我们在谈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