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在眼前的幸福》连载24

29

移居法国:为挽救婚姻,妻子教练丈夫?

只是搬了个家而已,却把幸福弄丢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因为搬家,我和浩产生了两大矛盾。一是他对法国的失望与抱怨。

我的工作很大一部分就是化解人的抱怨,引导人看回自己而承担责任。工作上听够了抱怨,在家里还要听抱怨,我一听就烦,对浩的态度可想而知;二是浩心中的那杆秤,他觉得我整天坐在电脑前什么也没干,而他累得喘不过气,所以总要找事发泄他的不满。

我知道教练要凡事看回自己,承担自己的责任。这,我会去做;同时,为了挽救我们频临破碎的婚姻,我决定将自己从妻子的角色中抽离出来,以教练的身份引导浩走出抱怨的情绪,同时让他对我的工作增加一份理解。为避免不必要的抵触,我没有告诉浩我在教练他。

“我们经历了这么多波折,才有了自己的田园,”我对浩说,“我相信你不想梦才开始,就让它碎掉吧?”

“走到这一步,也是没办法的事。你变了,我觉得不认识你,没办法跟你相处了。”听到这里,我心里真是不舒服,明明是他自己变了嘛。不行,现在是教练,不能发脾气,我提醒自己。

“我们俩人的关系走到这一步,我承认我有错,不该向你发脾气,也没肯定你的劳动,我向你道歉。”我尽量平心静气地说,“请你也想一想,你有没有做错的地方?我不是来找你的错跟你吵架,而是为了我们一起想办法克服困难。以前吵来吵去,反而弄得我们关系更糟,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用同样的方式─你指责我,我指责你。要想改善关系,我们得换一种方式。同样的方法,最多带来相同的结果。”

《镜在眼前的幸福》连载24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于是我向浩提议,我们制定一个共同遵守的守则。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谁违背,谁道歉并接受惩罚,浩同意了。跟着我让他向我提要求,他希望我做到哪些,然后我向他提,就这样我们定出了十九项规则。

接着我向浩谈了我的工作,我所面临的压力。我说以前不谈这些,是不想再增加他的压力。因为不能亲临现场,我需要比别人强很多才能赢来客户。再者,我的服务对象是企业老板和高层管理人员,如果我不能比他们站得高、看得远,这些本来就很优秀的人,凭什么要接受我的辅导?

那么我要如何强过别人?靠经验吗?显然远远不够。我需要挤出一定的时间,不断学习,而且要学得快,才能走在前面。所以一天只工作八小时,是根本做不好的。

浩没有打断我,我知道这一次他听进去了。

如何帮助浩走出抱怨的情绪?我没有急于对他这方面进行教练。为什么呢?

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浩爱好政治,爱研究新闻,这本没有什么。但如今的新闻好像只有靠报道战争、犯罪、各种灾害来谋生。如果每一天以这样的内容喂养自己,再加上身边被一群爱抱怨的人包围,浩不抱怨才怪呢。以往,我不止一次地直接指出不能这样,最后弄得两人都不愉快。既然我们的关系已经僵到这种地步,我需要改变自己,用行动遵守我们的十九项规定,待关系缓和之后再做打算。

我利用晚上加班干工作,白天工作之余挤时间帮浩干活。该怎么装修,该买什么,除非实在太不合我的眼光,一般都由浩决定。家务活,我全包了。一时间我忙得恨不能有两个脑袋,全天 24 小时工作、干活,这也逼我想尽办法提高时间的利用率。慢慢地,浩指责我的地方少了,甚至还会说出那句:“你辛苦了,我来干!”尽管关系修复到从前还需要时日,但教练浩走出抱怨的时机已到。

因为这方面浩很敏感,我不能直接针对他而进行教练,于是我说,“亲爱的,你最擅长思考了,我有一个观点想发表,为了避免人家把我问倒,我想你挑战我的观点,这样我能考虑全面一点儿。”浩最爱和我辩论,当然很高兴地接受了。

“你还记得我们在英国时看过的那个电视节目‘你是你所食’吗?”我说。

“记得。”

“我认为人也是‘你是你所想’,你同意吗?”

“同意。”

“人每天所看的、所听的都会影响所想的,你同意吗?”

“同意。”

“如果一个人每天所接收的都是负面的信息,或者被爱抱怨的人所包围,这个人所想的也会负面,同意吗?”

“不完全同意。负面的信息或者爱抱怨的人,通常会让人觉得低沉,但每个人不一样,还是要看人。”

“是的,如果一个人能不受负面的影响,最好了。对我来说,短时间我能不受影响,长时间我只会剩下负能量,根本没办法干工作了。所以我不跟爱抱怨的人交朋友,每天阅读大量正面积极的信息,这样我才有力量把人的负能量转变为正能量。说实话,你属于哪种情况?”

“谁也不愿意跟爱抱怨的人做朋友,我承认接触负面信息,时间长了会受影响。不过,这个世界被负面新闻充斥,你不能不闻不问,假装不存在。”

“你认为要怎么做呢?”

“当然是要了解发生了什么。”

“了解之后,做了些什么改变现状呢?”

“有些事情也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比如战争,就算反对,平民老百姓能制止吗?还有过度消费带来的资源浪费,凭个人能制止得了吗?”

“你说得也是。”我说,“不过,有个叫马克·博伊尔的爱尔兰小伙子,他认为这个世界变成了商品经济,过度生产,过度消费,人类正在无节制地浪费地球资源。马克只不过是商学院毕业,有一份收入颇丰的好工作,过着中产阶级的生活,他能做什么呢?我被他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你要不要听一下?”

“说吧。”

《镜在眼前的幸福》连载24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说,马克没有停留在不满,而是辞掉了工作,过了 15 个月不花一分钱的生活。他住在被人遗弃的一架房车里。每周靠给当地的农场主打工三天而得以租用一块地停靠房车,他用自制的太阳能烧水做饭,吃自己种的菜。马克的个人行为,对全球性的过度消费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呢?

马克是因为圣雄甘地的那句话“改变世界,先改变自己”而采取了这样的行动。他说如果从自己做起,不花钱消费,也是对地球资源的保护。极简的生活让马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快乐。他发现没有了金钱,收获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关爱。马克并不主张人们都像他一样生活,他想告诉世界的是:我们的地球需要保护,人不需要很多,没有钱的日子也可以快乐。马克还组建了会员社区,通过物物交换吸引有共同爱好的人传播他的理念。他的故事也在各大媒体发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崇尚极简生活。

“所以,下面是我要发表的观点,留心听,我要你用最挑剔的眼光来反驳我。”我说。“偶尔抱怨一下,让自己的不满得以发泄,不是不可以,但是抱怨之后却没有任何行动改变现状,是看不起自己,不相信自己有力量改变。这样的人,等于放弃了自己的控制权,被外在的世界而囚在笼中。你同意吗?”

“我同意你对抱怨的看法。”浩说,“不过,人是有限的,比如刮风下雨,人能改变吗?”

“亲爱的,还记得我们初相识,我是什么样子吗?”

“很多的抱怨和担心。”

“是的。记得有次,我们一早计划好周末去登山,结果一到周六,雨下个不停,我唉声叹气,不住声地说,‘这雨真讨厌,早不下晚不下,偏偏这时候下,好像跟我们作对似的’。你那时对我说了什么?”

“下雨不用出门,刚好可以好好放松一下,想睡就睡,想吃就吃,还能听音乐,看我们喜欢的电影,也不错嘛。”

“是啊,正是因为你的幽默、乐观和包容,才有了今天不再抱怨、不再担心的我。”我动情地说,“你看,法国人对我们热情友好,我们的家又这么漂亮,虽然现在遇到了点困难,只要有爱,我们一起面对力量大。”

浩深情地望了我一眼,我没有继续教练下去。想起从前浩包容了我的抱怨与种种不是,今天,我能不能用耐心影响他呢?即便他不会改变,我能不能用爱心包容他呢?

我想起了圣经上对“爱”的教导:“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哥林多前书 4:

4-8)

我知道自己离这样的境界还很远,但我要去爱,因为舍己的爱里才有幸福。假如教授的妻子再问我,“你还爱浩吗?”我一定会告诉她,“我爱,不管他有没有变。”(本文首发于www.wrencoaching.com,版权归任卫红所有)

你可能感兴趣的:(《镜在眼前的幸福》连载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