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企业微课将何去何从?

2017年企业微课将何去何从?_第1张图片
2017年4月16日培训合影

截止到2017年4月16日,洛天正式接触微课已经一年有余了。在此之前,对于微课的认知并不全面,也不客观。

虽说从2016年开始,有过1次微课大赛策划实施、4次线下微课辅导班分享、70+门微课辅导开发的经验,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对于微课的理解和应用,其实并没有太多系统的思考,也因此在微课风开发和使用中遇见不少尴尬的问题,直到这次参加完由福建HRM群和厦门企友咨询联合举办的《微力无边—微课设计与开发》课程,王老师的精彩分享,解决了我很多在微课推动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一)

2007年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的非盈利性“可汗学院”网站,专门用来给亲戚的孩子讲授的在线视频课程开始,之后迅速向周围蔓延,并从家庭走进了学校,甚至正在“翻转课堂”(由传统的课中学习、课后实践翻转成课前学习、课中实践、课后巩固),被认为正打开“未来教育”的曙光。

(二)

从2011年至2014年间,伴随着“翻转课堂”MOOC(大型在线公开课)的推广,在教育界广泛应用并被迅速拓展到企业培训领域,微课作为其最好的形式和载体之一,也终于在2015年引爆了中国企业培训圈。

“微课”犹如救命稻草一般被乙方和甲方公司牢牢拽在手中,在乙方公司的概念炒作和甲方公司培训求变创新的驱动下,培训界掀起了一场空前的“微课”热潮,作为培训从业者的一员,如果在当时你说不知道什么是微课,也许就有一千双奇怪的目光把你当做异类。在这种情形下,可以说“微课”想不火都难。

但是冷静思考一下,“微课”之所以这么火爆,却也有着一定的必然性。面对这样一个“唯一不变的是变化”的大环境,培训和教学的对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是当年“上台发言死的心都有”的60或70后,而是一群个性张扬“不给上台死的心都有”的90后,与此同时,作为互联网时代“原住民”的他们也不再满足于过去传统的教学媒体技术所带来的学习体验。

加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脱产培训可以说是难上加难;企业发展形势瞬息万变,教学内容更新频次越来越快;新生代缔造出的新生态,随时随地出现碎片化;企业的人才培养愈加不易,多快好省全都要。这也就促使了具备“短、小、精、活”特点的微课风靡成为必然。

(三)

“微课”之所以微,是因为其仅仅是围绕某个具体的知识点、技能点、经验点、难点、变化点等来设计的,旨在解决某个明确的问题,本质依然是学习资源。然而,正是因为当时微课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概念,这让很多盲目跟风、求新弄潮的企业和培训从业者陷入了以下误区:

1、出发点错了,全都对不了。其实微课并没有那么复杂,和普通课程一样是个工具和手段,而非目的,然而很多人却认为只要做到碎片化(干脆碎得一塌糊涂),做出单个小课程那就是微课了;或者过分关注形式设计和软件操作,而忽略了实用的干货内容;又或者纯粹为了微课而做微课,却忽略了实际的应用场景。这用王老师的话说就是“过分追求糖衣,却忽略了微课本身内在的药效”,十足的本末倒置!

2、对微课的期望过高,失望也就更大。培训本身不是万能的,熟悉“721”定律的相信这并不难理解。然而很多人却将“微课”当做万能的“灵药”,以为得“微课”者得培训,甚至还有人妄下定论,认为传统的培训已经无法延续,唯有微课才能拯救“苍生”,但是凡事没有绝对,“微课”也不例外,这就好比一台微波炉,仔细看过说明书的都知道,微波炉有炸薯条、爆米花、做披萨、烤鸡腿等多项功能,然而大多数人家的微波炉,却仅仅是用来热菜或者热牛奶!一个看似万能的东西,用起来其实并不是都灵!

3、落入微课开发的三个大坑。①认为微课就是将线下的课程录成视频,转化成线上就是微课了,这种照搬的“乾坤大挪移”式的方法显然是错误的;②切割式的“霹雳神掌”,认为只要将大课拆解成小课就是微课了;③浓缩提炼式的“缩骨大法”,将原有的大课选择性删减,保留部分内容。

其实微课应该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也是有完整的逻辑结构和内容的,微课设计与课程开发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唯一不同的就是要够“微”。

(四)

那一个实用型的微课到底要怎么来开发呢?王法松老师分享了他的四步法,即①聚焦主题;②萃取内容;③制作微课;④发布测试。

在选题时,我们通常需要选择一个完整的知识点或技能点,聚焦的内容一定是小而浅,易学易用,并且要接地气、可执行,有助于解决实际的工作问题。在开发的过程中要做到将隐性的知识显性化,零散经验系统化,逻辑框架结构化,内容呈现生动化,多提炼口诀、多引用比方、对比,多举例子,会讲故事,尽量将表达的内容视觉化。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看似简单的微课,开发起来居然也有这么多讲究!那么到底这件“苦逼”的差事应该由谁来做呢?

对于开发微课还处于初期的企业来说,通常采用的是UGC模式,即由用户来负责生产内容,这点在洛天的公司得到了验证,因为我们目前也正是处于这个阶段,好的地方在于可以人人开发,人人为师,可以打造一个很好的“微课”氛围,不好的在于这样推动微课,存在较大的失败率,微课成果输出也良莠不齐,而且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

处于微课开发进阶阶段的企业,通常建议将OGC模式和PGC模式相结合,即公司(人力资源部或培训部门)和专业队伍(理论专家或最佳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生产内容,由公司负责制定系统的开发计划,用户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容样本,专业队伍负责对内容审核、把关和修正,三者有机结合,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在确保微课系统性的同时,也在质量上把关,既在企业内部塑造了一个良好的“微课”氛围,又真正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

总而言之,今天的学习真是不枉此行。最后感谢福建HRM群、厦门企友咨询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感谢王法松老师毫无保留的精彩分享,也感谢小伙伴们和我一起度过了意义非凡的一天,愿我们的微课越做越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7年企业微课将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