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记【“都是我的错”背后的逻辑】21/50

前一篇文章说道“都是你的错”,这种人际关系中的责任混淆,除了“都是你的错”之外,还有一种责任混淆叫“都是我的错”。

“都是你的错”是说让别人为我们的感受负责,而相反的,“都是我的错”则是我想为别人的感受负责,承担我们不该承担的责任,生活在不必要的内疚中。

可能你会问,别人的责任让自己承担,还让自己内疚,生活中有这么傻的人吗?

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潜移默化让自己变得这么“傻”。比如,你给自己的闺蜜介绍男朋友,你的闺蜜很喜欢这个男的,很快她就陷入爱河,但没想到他们几次分分合合后最终还是没能走到一起,看着你的闺蜜日渐消瘦,郁郁寡欢,你想帮她走出消沉的阴霾,试了很多办法也没用,于是你开始内疚自己当初的决定,认为是自己的原因导致闺蜜的消沉,如果不是自己当初给她介绍这个男朋友,她现在也不至于如此消沉。

你看,不知不觉我们就落入了“都是我的错”的陷阱里。当我们看到自己所关心的人遇到某种挫折、困难时,我们总会觉得自己要为他们做点儿什么,一旦我们感觉无能为力,就会把问题转嫁到自己身上,认为是自己的责任导致问题的发生。

这种责任边界的混淆往往在不经意间。事实上,我们经常因为责任边界的混淆或者不断扩大而产生内疚、抑郁,特别是对我们的亲人。

爸爸妈妈吵架,孩子就会自责,认为是自己的原因导致爸爸妈妈吵架。小孩子往往在父母争吵时会“表现”得很好,在家收拾玩具,然后照顾好自己的弟弟妹妹,尽管大人之间的争吵可能并不是因为孩子,但孩子会认为是不是我哪里做错了才让父母争吵的,所以他们会表现得比平常更听话来表明“爸爸妈妈,都是我的错,你们别在吵了”。我们家大宝是个非常敏感的小男生,很懂得“察言观色”,但正因为敏感,所以有时候,爸爸妈妈的一些不良情绪就会很容易传递给他,让他觉得自己是不是哪儿又做错了,特别是有时妈妈情绪低落的时候,他就更加小心翼翼,“想方设法”跟妈妈“沟通”,不管是自己画画给妈妈看,还是自己做算数给妈妈看,其实都是在说:“妈妈别生气了,是我的错”。尽管妈妈可能只是情绪低落而已。

不仅仅是小孩,大人也时常分不清责任边界。记得有次在某地方台新闻里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女孩子很喜欢猫,也很有同情心。有一天她出门遇到一只流浪猫,看它非常可怜,于是就把它带回家好好喂养。又过了几天,她又出去散步,又遇到了一只野猫,她又觉得猫可怜,于是又把她带回了家。第三只,第四只……附近的猫好像都被她遇到了,于是她的家就变成了猫窝。她的生活被猫占据,整天就围着猫转,她一边怨气冲天,觉得自己的生活被猫毁了,一边又不忍心扔下这群野猫,于是她便成了猫奴。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宁可自己忍受内疚和自责,也要把明明不是自己的责任往肩上扛呢?

是无力感,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在面对重要关系时,我们居然无能为力。这种无力感比内疚和自责更难受。

那需要怎么做才能避免这种无力感呢?我想方法已经很明确了,说到底我们每个人都只能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即使是最亲近的人,我们也需要承认,我们跟他是不同的人,有些困难,只能他自己去面对和解决,有些决定,只能他自己来做,无论他的决定在我们看来有多糟糕。

下次再遇到孩子那种无辜眼神时,我们一定要对他们说:孩子,这不是你的错!这是爸爸妈妈之间的问题,你不用为我们承担。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日一记【“都是我的错”背后的逻辑】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