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父母以后,遇到孩子的挑战,也想平和的制定规则,不吼不叫,可是孩子不听啊,我们不知道除了冲他发脾气和吼叫之外,我还能对他做些什么。有时候,直到最后孩子被吼叫得掉下了眼泪,他才会停止不当行为。
我们真的可以通过30天就可以实现不吼不叫吗?那么今天果妈就来和大家聊聊,你不得不知的帮助你实现不吼不叫的7个重要理念。
ABC理论(ABC Theory of Emotion)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
A是发生的事情,
B是一个人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
C是一个人因这件事产生的情绪。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认为是A触发的C,但是ABC理论告诉我们: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直接原因是个人对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产生的信念和态度B。
结论: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所以要想改善情绪,我们要改变的不是那个事件,而是改变对事件的看法和态度。
举个例子:当你回到家,孩子没有做作业,悠闲的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如果你对这个事件的认知是:孩子真是不听话,没做作业就看电视,学习成绩这么差了也不知道好好学习,真是不打不成器,你的怒火就已经在燃烧了,可能会因为这一个事件爆发一场争执,导致不欢而散。
但是如果你对这个事件的认知是:孩子上了一天学,也累了,偶尔看个电视放松一下也没什么,我们大人也是一样,工作了一天也不想回家就开始学习。你改变了对于这个事件的看法,可能就避免了一场争执。
那么问题来了,难道我们改变了认知,就要放任孩子看电视不做作业了吗?当然不是,且看语言的神奇力量。
批判、论断、标签化、否定化、太绝对化的语言,会限制、贬抑他人的生命。肯定、欣赏、善意、好奇的问话,这些语言可以帮人开启更多的空间,为生命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周志建在《把自己爱回来》这本书里讲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妈妈,回家进门看到儿子正在看电视,她没有用以前的应对模式,她决定改变语言。她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坐在儿子旁边,关心地问:“儿子,你今天过得好吗?都做了什么事儿?”
妈妈的语言改变了,儿子一听,楞了一下,心想:“妈妈今天怎么这么说话,她怎么没骂我?”当你改变语言,改变响应模式时,对方就会不知所措。
儿子很兴奋地跟妈妈说起今天发生的事情,他先去朋友家写作业,之后去哪里玩,看到了什么。妈妈认真地聆听,不评判,不打断,她忽然发现儿子其实比自己还会过生活,她根本不用操心。
母子两个人好开心,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你看,语言是有力量的,当你改变语言,就改变关系,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如果你想改变关系,改变现状,就从你所使用的语言开始改变,一切改变,由我开始。
在生活当中我们要经常使用欣赏、肯定的语言来给予孩子成长的动力,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就成为我们可以经常做的事情。
《少些吼叫多些爱》当中提到:“如果我们总是注意到孩子身上的负面表现,我们对他的感觉就会越来越消极,结果我们就会越发积极的寻找他的缺点,于是我们的孩子成了一个问题儿童。我们总是抱怨他的行为,从来也没有注意到别人对他的表扬,我们满脑子都是他的缺点,根本看不到他的其他表现。”一行禅师在《你可以不生气》中写到: 如果你只爱一个人身上的优点,那不是爱。你还必须接受他的缺点,并用耐心、智慧和经历来帮助他改变。
寻找机会发现孩子的优点,告诉他,鼓励他,就是帮助他改变缺点的最好方式。德雷克斯说:“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当孩子表现不好的时候,跟他交谈,拥抱他,并想办法了解他这样做的原因。当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时候,孩子会慢慢的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有自控力,而我们也不用使劲儿控制自己冲着他吼叫的欲望。
那么,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我可不可以惩罚他呢?
当面临孩子的挑战时,我们会用指责、批评的语言,因为我们爱他,所以我们希望他克服缺点,避免不当行为。小时候,我们做错了事情,就会受到大人的惩罚,这让我们误以为只有惩罚才能让孩子不再犯错。但是我们忘记了,我们要学会从错误中学习,惩罚带来的不是内心对于错误的正确认知,而是因为害怕惩罚而畏手畏脚,不再敢于尝试。而且惩罚别人就是惩罚自己,永远都是如此。
当别人做了错事,我们总是忍不住生气,会责怪别人。因为我们很在乎我们生气的那个人,那件事,我们很自然地会把自己的价值判断放在这些人、事上,结果事情一不顺心,我们就生气了。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打他,骂他,最后我们的心比孩子还要痛,我们会陷入深深的无力感,可是不惩罚,不吼叫,怎么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呢?
正面管教的核心理念就是和善而坚定,这可以帮助我们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因为感觉好才能做得好,不吼叫不代表溺爱,不代表你要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 你完全可以平静地设定界限,坚定地执行。《少些吼叫多些爱》书中提到:“当我们冲孩子吼叫的时候,只会使情况变得更糟,拥抱他,倾听他的心声,了解他的感受,同理他,才会使情况越变越好。这才是更好的方式。用心去爱他,感受他的痛苦,要比冲他吼叫,引起他更多的痛苦会带给我更多的快乐。”
我们的吼叫只是暂时阻止了孩子的不当行为,而孩子对于规则的意识并不清楚,他内心并不接受你的建议,他只是畏惧于你的吼叫而停止。所以,平和地树立界限,让孩子内心真正接受规则,当孩子一次次地试探你的底线的时候坚定地执行,这才是父母应该做的事情。
那当孩子挑战我的时候,愤怒之火已然升起,不吼叫,我还可以怎么做呢?
一行禅师在《你可以不生气》一书中用优美的语言和感人的事例告诉我们情绪管理的智慧,化解怒火的方法有三, 一是“谛听”,二是“深观”,三是“正念”。谛听就是慈悲地倾听,深观是要了解自己生气的原因,觉察到你的情绪,而正念就是活在当下,专注当下,在当下保持觉知。
当愤怒生起时,最重要的就是回到自己,照顾内心的孩子——愤怒。以柔软的心拥抱愤怒,照顾它,抱着它,帮助自己停止痛苦的循环。
如果你能用正念的方式专注在自己的呼吸上,就可以熄灭怒火,转化愤怒。
从小我们的文化就是一个“挑错”文化,从小我们被批评习惯了,长大以后于是习惯自我批判、进而批判他人,我们的教育,很少教我们去欣赏自己、爱自己。做人的辛苦,就在这里。你一直在学习,一直在成长,努力让自己做一个觉醒的父母,结果又一次挑战来袭,你又回到了以前的应对模式,你大喊自己破功了,你白学了,一点儿进步都没有。
可是,亲爱的,作为父母,我们是人,不是神,这段学习的旅程追求的不是完美,而是进步。你已经在成长了,在觉察了,就像学习任何事情一样,都会有反复,会有遗忘。但没关系,你要记住,你在前进,而且当下的每一刻你都吼得越来越少,爱得越来越多。
青豆书坊出品的《少些吼叫多些爱》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简单易行、有趣高效的100种替代吼叫的方法,落地、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让我们跟随果妈阅读一起学习书中的精髓,让我们一起参与橙色犀牛打卡行动,用实际行动帮助自己做好情绪化解。
30天只是一个开始,而不是一个结束。成功停止冲孩子又吼又叫,你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