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怎么了?

个人技能分为两种,硬技能和软技能,其中硬技能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可见的,可计量的,可客观比较的”三大特征,而软技能以高度经验性和注重实践技巧为主,具有“无形的、感性的、不确定性”等特征。很多人会功利地问哲学有什么用,按照上面的定义,除了少数以哲学为专业的人,多数人具有哲学思维最多算是拥有了一种软技能。

每个正常人都有自己的“哲学”,但不一定懂那些难懂的哲学词汇。说起来有点不可思议,我第一次听到的哲学词汇,是从只有小学学历的父亲那里听到的,应该还是我上小学的时候跟父亲说一个事情,父亲对我说“你那是唯心主义”,我顿时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了,虽然不知道那个词是什么意思,但感觉那个“唯心主义”是个很大的词,而且应该是贬义的。还有一次是初中的时候,学校组织我们去开会,乡里的一个副乡长给我讲话,穿着蓝色的西装,当时很时髦,但他讲的话我肯定我们几乎都听不懂,因为都是“马克思主义”,原来都是看《新闻联播》才能听到的词汇,当时的感觉就是这个副乡长好“高大上”。我的这些哲学“经历”应该是“哲学”在中国的缩影,即每个人都可以脱口而出说几个本来晦涩的哲学词汇,在一些圈子里还是一门必须学会的“语言”,这对哲学本身来说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

高二开始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当时就感觉自己也要掌握这门“尖端”的语言了。但不幸的是,除了刚开始的新鲜感外,在开始掰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时候,乐趣就没有了。自我感觉自己还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但别说用学习的“哲学”去解释现实问题他,就是书本上的话都搞不清楚,因为书上只有结论,老师也没有讲原因,比如“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哲学是一门让人聪明的学科”等等。幸运的是,这些都不是考试重点,不会出现在试卷上,否则,我肯定回答不上来。

我也知道,我在学校开设的”哲学“课堂上学到的不是哲学的全部,但从心里已经开始排斥这个庸俗又晦涩的学科了。

但是,随着自己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就越来越发现对很多问题的解释绕不过哲学,虽然自己并不知道哲学具体是什么东西。然后就找了很多哲学入门的书来看,但开始还是抱着畏惧的心理,所以就找了两本最“通俗”的哲学入门书,或者可能连入门都算不上的“文普”书:《不疯魔,不哲学》和《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其中,《不疯魔,不哲学》是清华的一位女哲学博士在豆瓣上的帖子蹿红以后结集成书的,算是扫盲书,严格讲不是一本好的入门书,但作者也讲了,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唤起读者对哲学的兴趣,从这一点上讲,我觉得作者的目的达到了。《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以“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和“我如何才能获得最大的幸福?”为主线讲哲学简史,“他认为哲学不只是形而上的思辨,而是相当具有实用性的一门学科”。

读了这两本书顿时觉得哲学或许就不是我在课本上学到的样子,不是怒目圆睁的大汉而是白衣飘飘的智者。然后又陆续看了几本书,心中对哲学的一些概念性的疑问才逐渐解开。

我在想的是,虽然我理解这其中很多不能言说的秘密,但我们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一定要这个样子吗?特别是文科教育,倒不是说课本上给的结论到底正确与否,就是这样的做法可能就抹杀了学生思辨的精神,用最看重“思辨”的哲学教育来抹杀学生的思辨精神,真的是一个讽刺。有人说,中国人缺少思辨和怀疑精神,这跟我们的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

从学校毕业后,读越来越多跟学校课本上结论不一样的书才逐渐明白很多不一样的道理,有的时候觉得现在读书就是在排在学校读书中的毒,不知道这是一个悲哀的事情还是一个幸运的事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哲学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