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bernetes基础知识笔记

大背景就先不记了(CloudNative、康威定律这些了解一下就好了),先写之前已经学习理解的内容
那就在之前的笔记上面做补充吧

1.一些基本概念:

Static pod: 在Node上手动创建的(未通过Master的api server创建的pod),也未存储于etcd当中

endpoint: pod的ip+容器暴露的端口

pause容器:每一个POD里面都会有一个Pause容器(Pod内所有容器共享Pause容器的ip以及Volume),方便实现容器之间的网络通信以及卷共享,同时Pause容器一般比业务容器要稳定可靠,可以作为Pod的状态标识向Kube-master反映整个Pod的状态
资源: K8s当中管理的对象都叫做K8s的资源,从pod、RC、Server、Node到Cluster(相应的在Yaml或者Json的配置文件当中,根据资源的类型来创建不同的对象)

Replicate描述:相当于期望Pod的一个运行状态,在其中会定义好Pod的副本数量,Pod使用的容器(容器repository、端口、容器的限额),Pod的label(replicate controller和Service controller后续都会通过label-select来定位到具体的pod进行管理)
也就是说 Service是通过label来关联它的所有POD的

三种IP地址: Node IP、Cluster IP、Pod IP,其中Node IP即为宿主机的IP地址,就是实际的物理ip地址,Cluster IP为K8s内部为每一个Service分配的唯一虚拟IP地址,Cluster IP无法用来与外部进行网络交互,只能在K8s内部使用;Pod IP为Docker0网桥网段里拿到的ip; 需要注意的是这三种IP在互相交互的时候使用的不是通常的路由规则,而是由K8s内部自定义的规则来进行网络通信的

service关联Pod:在通常情况下,Service当中定义的属性是通过Linux环境变量的方式"注入"到Pod当中的(在容器创建的时候自动引入这些环境变量,主要是Service地址),这些变量已ServiceName_变量属性的方式进行命名;在最新的k8s版本当中,已经引入了DNS来根据Service的名称做Service地址获取(Service域名发现)

NameSpace:在K8s集群当中也有Namespace的概念,其实就是为了方便多租户共同使用同一套K8s集群所设定的规则,所以在创建任何资源的时候都可以带上--namespace标签来定义对应的租户,如果不带标签的话,或将这些资源挂到default namespace下面


2.原理实现:

APIServer: 本质上是一个Restful Server(对外提供k8s当中的各类资源的各种API),同时将这些资源的信息存储于Master上面的etcd当中;
Controller Manager、Scheduler都是通过访问这些API来知晓当前Node上面的资源的状态的,同时采取相应的管理动作,指的一提的是,apiserver本身也是k8s当中的一个Service,其他进程访问Apiserver相当于访问一个Service

Controller Manager:包含了各种资源、状态的Controller, Replication Controller、Node Controller、ResourceQuota Controller、Namespace、Service Account、Token、Service、Endpoint Controller

Schedule Controller: 接收由Replicate Controller创建的Pod,将其安置到合适的Node,交给后面Node上面的Kubelet来创建实际的POD;
Schedule Controller会按照一定的规则来针对当前集群中的所有Node进行打分(资源消耗最小原则、资源消耗均衡原则、标签优先原则),然后根据打分以及POD定义当中的一些属性来选择出合适的Node

kubelet: Node上面的kubelet有几种方式获取Pod清单:

  • 手动指定配置文件
  • 手动指定http端点监听
  • 从Apiserver获取pod目录
    通过前两种创建的Pod都为静态Pod(kubelet也会将static pod的消息上报到apiserver,apiserver会为static pod创建mirror pod进行记录)
    kubelet监听到Pod目录发生改变之后,比如有新建的Pod,首先在Node节点上为Pod创建数据目录,然后检查当前正在运行的Pod,如果没有要创建的Pod则进行Pod内容器的创建,然后会在Pod当中首先创建一个Pause容器,后面就是调用Docker Client进行镜像拉取以及容器创建的流程了

容器健康管理: kubelet定期会调用容器的Liveness探针来确定容器的健康状况,liveness探针包括三种方式:

  • 命令执行方式(在容器内可以正常执行命令即表示容器ok, docker exec)
  • TCP+Port方式(能正常访问端口即表示容器ok)
  • url访问方式 (针对web服务的吧,能正常访问指定的url,获取的response code大于等于200小于400即为容器ok)

kube-proxy: kube-porxy作为Service的反向代理与负载均衡器,Service外部以Service的Cluster-ip+port或者node ip+Nodeport的方式访问Service业务的时候,这些访问请求会首先被重定向到kube-porxy,然后经过kube-porxy的路由再到达最终的POD
kube-porxy是通过添加iptables来实现重定向的,具体实现是首先kube-porxy会获取一个随机端口作为自己的重定向监听端口,然后添加从外部容器、主机通过Cluster-ip访问的iptables,以及本地的容器、主机通过Nodeport访问的iptables(对于本地容器,重定向目的为kube-porxy的端口,对于外部对象,目的为proxy的ip+proxy的port)
kube-porxy中使用的负载均衡规则为Round Robin算法,除了通常的负载均衡功能之外,还可以配置会话保持(未超时的session一直重定向到同一个Pod),以及配置亲和性(比如按Client ip配置亲和性,让同一个Client ip过来的请求一直访问同一个Pod)

安全管理:安全管理分几个阶段,首先是认证,再是授权,最后是准入控制;认证阶段有三种方式进行认证,分别是SSL认证(就是HTTPS),HTTP Token,以及使用用户名+密码来认证;
这里一并写一下HTTPS的认证,HTTPS认证是依赖于CA证书的一种认证方式,Web服务方会向第三方机构申请CA证书(默认这个第三方机构是可信的),然后服务方就有这个CA证书了,然后在服务方接收到请求方的请求之后,会将证书发送给请求方(这个发送过程需要确保这个CA证书不会被中间窃听修改),发送前会用CA证书的私钥进行计算生成数字签名(对于证书的任何篡改都会改变这个数字签名,可以将这个数字签名理解为证书的指纹),请求方收到之后使用CA证书的公钥来解密数字签名,然后按照证书的HASH算法计算出HASH值对证书里的HASH值进行对比,通过之后就算是认证通过服务方是可信的了;后面双方还是进行协商生成一个加密的key用于实际HTTP请求报文的加密,保证HTTP内容不会被中间者窃听获取
授权阶段其实就是Master上面配置的user权限,可以访问哪些资源,是否有读写权限,允许访问哪个Namespace等等配置
最后是准入控制,就是Apiserver针对每一个kubelet的请求去匹配准入控制的列表,比如常用的安全控制(比如禁止使用Security Context),配合ResourceQuota、LimiteRanger进根据资源限制进行调控
其中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是Service Account,上面说的授权是针对Kubernetes内的user账号的,这里的Service Account相当于是针对Pod内进程的账号(比User账号更加灵活、轻量级,添加也更加简单),配合Secret对象进行工作(Secret对象为保存Token、SSH key、SSL key等凭证的对象,在创建Service Account的时候会声明此Service account拥有的Secret);Pod进程使用Service Account的方式其实就是获取Secret的过程(使用Secret对象以通过apiserver进行鉴权); Pod获取Secret也有三种方式:

  • 在Pod的Relicate当中就写好对应的ServiceAccount
  • 通过将Secret挂载到Pod的容器当中(其实第一种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关联Secret和容器的)
  • 登录仓库,从镜像仓库获取secret

k8s网络原理:终于来到了重中之重的知识点了,在总结k8s的网络之前,要先回忆一下原生Docker网络的一些原理了
首先原生的Docker在Docker engine启动之后会创建一个Docker0虚拟网桥(作为虚拟交换机),Docker0拥有一个16位的网段,它将会从这个网段当中抠出地址分配给新建的容器使用,同一台宿主机上面的容器网络交互都是通过Docker0进行交换的(具体原理就是创建容器的时候容器的端口也会在Docker0上面创建一个veth端口,相当于容器与虚拟交换机有了一个连线,这样容器的收发流量都能流过Docker0),但是原生的Docker不支持不同主机之间容器的网络通信,最明显的一个点就是,每一台宿主机的Docker0的网段都是一样的,同样的网段如何进行通信
具体的实现原理就是,Docker会针对Docker0的网段创建相应的ip route以及iptables(iptables这个东西就先不细写了),实现一个效果就是所有本地访问Docker容器的ip包都会被转到Docker0上面去(通过iptable进行forward),以及非本地的访问经过iptables的dnat转换也会走到Docker0上面去,这样就实现了ip报文的重定向
对于k8s来说,它致力于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就是解决容器与容器之间、Pod与Pod之间的通信问题

  • 对于容器与容器之间的通信: 这个比较简单,因为Pod内的容器都是基于Pause容器共享了网络空间的(牺牲了原生Docker容器之间的一些隔离性,但是提升了网络便利),容器之间网络通信直接使用localhost就ok
  • 对于Pod与Pod之间的通信,这种情况分两个场景,首先是同一个Node上面的Pod通信,我们知道k8s创建Pod的时候也是为每一个Pod分配了地址的,而这个地址是从Docker0的地址段当中拿到的,所以多个Pod之间是属于同一个网段的,因此他们的网络通信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另外一种场景,就是不同Node之间的Pod进行通信,这个比较复杂一点,需要做到两个关键点,第一个是需要我们给每一个Node上分配不同的Docker0网段,让各个Node上面的容器地址不冲突,另外就是我们需要添加路由,让发送至容器ip段的包先走本地eth0口出去到目的主机的eth0口,这里以flannel来进行说明,flannel这个组件会和k8s的组件紧密配合,首先它会结合etcd来管理各个node上面分配的地址段,然后为各个node分配不同的地址段(在启动docker的时候添加地址段参数),然后在每个Node上面都会有flannel进程,它会在各个Node上面做封装、解包的处理(我理解就是多做一层中转,重定向那些要到目的docker0地址段的包),使用UDP来进行报文传输

3.一些常用操作命令

kubeadm init -- 启动kubernetes集群的命令,在集群启动之后,会提示添加一些环节变量,同时会生成token,需要在Node上面的启动命令携带token完成鉴权
kubeadm reset -- 重启kube集群

你可能感兴趣的:(Kubernetes基础知识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