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5024131

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告状行为是幼儿比较典型的一种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化的常见行为之一。中班幼儿在生活活动中告状现状很频繁。在幼儿园的日常班级管理中,幼儿的告状行为常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工作的正常秩序。爱告状是幼儿行为的一种表现,老师正确的处理方式对幼儿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班幼儿在生活活动中告状行为的表现形式和告状的频次与幼儿自身的发展和不同的环境相关。教师对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处理会影响学前儿童之间以及学前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并会对学前儿童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

结果分析:

一、 求助型告状

当幼儿发现同伴侵犯自己的利益或同伴的行为与自己的意愿发生冲突,而自己有没有办法解决时,就会向老师告状。实际上,这种告状并不是希望老师惩罚被告,而是希望老师能够帮助自己达到自己的意愿。例如:在一次区域活动中,陆立范跑到我身边告状说”老师,施天齐他抢我的积木,我搭积木的时候还老碰我。”实际上,他是希望通过老师的权威帮助他重新拿到积木,并且希望施天齐不要一直碰他,而并不是希望老师惩罚被告。从此类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幼儿来说很困难的事情,只要向教师求助,通过教师的干涉,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微笑、一次点头就能迎刃而解。可见,教师的权威对幼儿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往往会借助教师的权威行使一些凭自己的能力还无法行使的特权。这也是幼儿一遇到困难就向教师告状的原因之一。

二、 求赏型告状

求赏心理是幼儿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尤其是当同伴出现”违规行为”时,大多数幼儿一旦发现就会迫不及待地向教师告状。这往往是幼儿为了让教师关注自己的表现而产生的告状行为。例如:班里的何婕就经常会告这样的状”老师,顾文泽把纸的两面都画了,还画在桌面上了,都不会小心一点。”说着就会紧接一句”我没有画两面,也没有画到桌面上。”还有班里的陶张杰也会经常告类似这样的状,”老师,龚佳雪把擦过的纸巾丢在地上了。”说着马上弯下腰捡起纸巾丢进垃圾桶说,”你看我每次都会丢到垃圾桶里的。”其实这种告状行为并不是为了要制止同伴的行为或者是为了惩罚对方,而是为了向教师表功,获得教师的赞赏。

三、 求罚型告状

这类告状既不是寻求帮助,也不是表现自己,更不是关心他人,而是在“告发”。这类告状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被告受到教师的惩罚。此类告状的主要动机是出于报复或嫉妒。

例如:在一次自由活动中,陈熙文把盛佳瑛带来的玩具弄坏了,两人发生了争执,盛佳瑛生气的说“明明就是你弄坏的,你要赔给我啊,我去告诉老师。”于是,她气冲冲地跑来跟我告状。希望老师能够对陈熙文做出相应的惩罚。

四、 试探型告状

这是幼儿为了试探教师的态度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有时幼儿并未和某人发生冲突,却告某人的状,其目的是想试探一下教师对这一行为的态度。假如教师对此持肯定态度,那么,告状的幼儿也会马上做出类似的行为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425024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