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尽罗衣香:(二)长恨歌尽叹命穷——桐壶

《源氏物语》中出现的第一位女性是桐壶更衣。她不仅作为源氏的生母,桐壶帝最宠爱的妃嫔,更为我们上演出有着日本平安时代摄关政治的独特风格的《长恨歌》。学者林文月曾说道:“没《长恨歌》就没有日本最伟大的名著。”诚哉斯言。

    日本平安时代的摄关政治,类似于我国古代的外戚干政。而当时的外戚,则是头牌贵族藤原氏,也即藤原道长一支。他们牢牢把控朝政,与古代中国的国情不同,天皇像是一个傀儡,与藤原一族的女子结合生下皇子,立储,从而保证天皇与藤原一族不可分割的关系。

    桐壶,作为一个非地位高贵却又独得天皇宠爱的小小更衣,她在后宫中的处境无疑是如履薄冰。

    “这更衣的父亲官居大纳言之位,早已去世。母夫人也是名门贵族出身,看见人家女儿双亲俱全,尊荣富厚,就巴望自己女儿不落人后,每逢参与庆吊等仪式,总是尽心竭力,百般调度,在人前装体面。只可惜缺乏有力的保护者,万一发生意外,势必孤立无援,心中不免凄凉。”

    书中因丧父而家道中落孤立无援的例子很多。倘若父亲在世,或许在宫中的生活不会如此不顺,然而她的集宠爱于一身还是激怒了后宫的其他嫔妃。

  “有几个出身高贵的妃子,一进宫就自命不凡,以为恩宠一定在我:如今看见这更衣走了红运、便诽谤她,妒忌她。和她同等地位的、或者出身比她低微的更衣,自知无法竞争,更是怨恨满腹。”

  “连朝中高官贵族,也都不以为然,大家侧目而视,相与议论道:这等专宠,真正教人吃惊!唐朝就为了有此等事,弄得天下大乱。这消息渐渐传遍全国,民间怨声载道,认为此乃十分可忧之事,将来难免闯出杨贵妃那样的滔天大祸来呢。”

    为了报复桐壶,其他妃子不仅对她冷嘲热讽,又在她往来的路上洒满秽物,使她不得不回去更衣;亦或是串通起来,将她必经的走廊两头锁闭,使她进退不得。天皇对此略有耳闻,又觉得桐壶所住的淑景舍到天皇居住的清凉殿太远,便叫另一个住得近的更衣迁走,让桐壶居住。这样一来,妃子们对她的厌恶便更深了一层。

[日本平安时代宫殿分布图]

    若说仅是过分受宠,当时的后宫地位最高者弘徽殿女御尚且可忍,那么当桐壶生下源氏,即天皇的第二皇子时,弘徽殿的危机感便到了要爆发的地步。

  “皇上对于大皇子(出于弘徽殿),只是一般的珍爱,而把这小皇子看作自己私人的秘宝,加以无限宠爱。”

    “小皇子三岁那一年,举行穿裙仪式,排场不亚于大皇子当年。”

    诞下皇子的桐壶得到了天皇更多的宠爱,弘徽殿无时无刻不担心小皇子会被立储。而在此时,桐壶受尽后宫嫔妃种种非难,心情郁结,加之近几年来身体一直不好,便请回娘家休养。天皇执意不放她走,打算让她在宫中养养,却不想不过五六天,更衣的病一日重于一日。天皇无措只好放她走,中间又反悔重宣盟誓,到了最后也不得不放她离开,却在不久就得到了更衣病逝于家中的噩耗。

    桐壶的故事在第一帖的前半部分便叙述完毕。桐壶的故事里,处处都有《长恨歌》的影子。譬如将桐壶比作杨贵妃,譬如引用《长恨歌》中的诗句,包括故事的情节,天皇与桐壶的盟誓,俨然是平安时代的《长恨歌》。

人物


杨贵妃

1、身份高贵

2、自缢而死

3、引发动乱

4、没有子嗣

5、(男方)并无续弦

1、都得到了专宠并在死后仍使男方日夜相思

2、佳人早逝

3、男方都派人寻访故地并带回遗物

桐壶更衣

1、身份低下

2、死于疾病

3、未引发动乱

4、尚留一子

5、(男方)找到替代

    以上是两个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对比。可以看出,《源氏物语》中对桐壶故事的情节处理并没有照搬《长恨歌》,而是有它自己的风格和情境设置。桐壶更衣留下一子更是全书的开端,天皇后来找到藤壶女御也是因为她的容貌肖似桐壶,为源氏和藤壶的不伦之恋埋下伏笔。此外,杨贵妃的死因确切地说是由于政治上的动乱,是当时男性对昏君误国的愤怒在女性身上的发泄,而更衣则是死于后宫妃嫔的嫉妒。应该说《源氏物语》的开篇既继承了《长恨歌》,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汉学功底,又有自己的主题,不盲目跟风。仅仅一篇,就为我们展示了当时贵族倾轧、后宫内斗的政治画面。

    就白诗自己的思想来看,实际上是对皇帝专宠误政的不满,自然也包含着对女性的同情和怜惜。那么在《源》中,桐壶帝因专宠是否误政很难说,但的确是到了引发众怒的地步。

  “皇上越发舍不得她,越发怜爱她,竟不顾众口非难,一味徇情,此等专宠,必将成为后世话柄。”

  “然而皇上对她过分宠爱,不讲情理,只管要她住在身边,几乎片刻不离。”

    作为继承,《源》在这部分事实上与《长》的主题有所契合,即同样反对一昧专宠。

    作为开创,刚刚说到这开篇有它自己的主题,那么它的主题是怎样呢?在序言中我们提到,作者紫式部受当时掌握实权的大臣藤原道长之邀,去宫中辅佐彰子皇后。与新入宫的彰子相对的,则是老牌的中宫藤原定子。定子虽然出身也是藤原氏,她的父亲藤原道隆是藤原道长的哥哥,然而她的父亲去世之后,藤原道长取代道隆成为藤原氏的嫡流,中宫定子便成为废子,因而道长便急不可耐地将长女,年仅11岁的藤原彰子送入宫中。奈何天皇与定子情深意笃,对彰子并不上心,道长便希望紫式部能用自己的才力使天皇对彰子有所关注。

    由此,桐壶的故事似乎有了依托。桐壶和中宫定子,一样的没有后援,一样的独得宠爱,而彰子则是后来藤壶的影射,彰子替代定子,藤壶替代定子。紫式部或许在用这样隐晦的笔触,告诉天皇世间仍有可替代定子的人。

    自然,源学家们对此的争议并未停歇。而不得不说,桐壶在全书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当藤壶入宫时,天皇嘱咐她要和源氏处好关系,因为她肖似他的生母桐壶更衣。这为源氏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恋情之一埋下了开始。

    还有个值得一提的是,在桐壶死后,天皇将还是皇子的源氏(或者称为光君)降为臣籍,赐姓源氏。对此,天皇有他深远的思虑。

  “(桐壶帝)便下决心:我一定不让他做个没有外戚作后援的无品亲王①,免得他坎坷终身。我在位几年,也是说不定的。我还不如让他做个臣下,教他辅佐朝廷。为他将来打算,这也是得策的。从此就教他研究有关此道的种种学问。小皇子研究学问之后,才华更加焕发了。教这人屈居臣下之位,实甚可惜。然而如果封他为亲王,必然招致世人疑忌,反而不利。”

    由此可见一个帝王的成长和父亲的爱子之心。有人曾怀疑天皇是否真的爱桐壶,是不是将她当做靶子招惹仇恨。我想,天皇那时或许年轻,还不懂得在那样的大环境下如何保护好自己喜欢的人。然不得不说,在对源氏的处理上,我们的确能看见天皇的思考和成长,他明白了以退为进,然而是以心爱之人的性命为代价。

    其实到这里这篇文章也就结束了,但是之前在知乎关注了一个《源氏物语》话题关注的小姐姐,她写了一篇脑洞很大却有理有据的关于桐壶死因的文章。这里私心发一下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0469444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尽罗衣香:(二)长恨歌尽叹命穷——桐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