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录(12月21日 晴)

日新录(12月21日 晴)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芳华》影评(二)

        “青春不是年华,是心境,是无边的憧憬,是恢弘的想象,是生命的涌泉在涌流,是炽热的感情,是美丽的象征,是无穷的希望,是力量的绽放,是勇气的勋章。青春,是你我的芳华。”

        这是美国作家塞缪尔·厄尔曼的散文诗《Youth》。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某文工团姑娘们的青春便浮现在眼前,舞蹈房里飘动的红旗,舞者们轻拢慢捻的心思,优雅的旋转,曼妙的舞姿;泳池旁,姑娘们用水洒向男战士的欢声笑语;雨中,姑娘们尖叫的奔跑等,定格在青春的岁月里,成了“芳华”最好的注解。

        “芳华”到底是什么?导演冯小刚说:“‘芳’是指芬芳、气味,‘华’是指缤纷的色彩,非常有青春和美好的气息,很符合记忆中美的印象。”冯小刚聚焦的“芳华”曾经是他青春生活的怀念,在部队文工团的生活,日后很多年他都记忆深刻。当脑子里一片黑白的时候,唯独这段生活在他脑子里是彩色的。所以冯小刚想拍一部电影,通过它找补回他眼中羡慕的那个爱情世界”,同时又是心中对最美爱情的描述。正如《芳华》以Youth为英文片名一样,凸显的是“青春”,而这“青春”既是冯小刚的“芳华”,又是许多曾经的年轻人共有的“青春”。

        在电影中冯导按自己的“芳华”进行了再创作。为了表现“青春”,挑选了一批年轻的女演员,在这个“年轻人”的爱情世界里,一切都是近乎真实地还原,甚至演员们不需要化妆,不需要刻意地表演,只需要表现当年之人的精神状态与外在风貌即可。在表现“青春”时,冯小刚毫不吝啬,以厚重的笔墨书写了青春中最重要的一页:爱情。这是一个关于关怀、仰慕、心动、误解和失去的青春故事。无论是“我知道你在咱们这总憋屈着”的劝慰,“撒谎,就得搜出证据来”的无奈与坚守,还是“别人欺负你,你也忍着”的担忧与哀叹;无论是“礼拜天,你们宿舍的人都去哪儿”式旁敲侧击的询问,还是“你请穗子就不请我啊?”的真情流露等,都成为《芳华》最青春的书写,让人流泪,让人欢喜,让人悲切。

        在这个满载以青春的集体中,冯导在很短的时间里便塑造出了性格迥异的人物群像,善良朴实,被大家称为活雷锋的刘峰,出身不好备受排挤,渴望融入集体的何小萍(影评一和小说何小曼搞混了),明艳动人却善于心计的林丁丁,极富同情心的萧穗子,自恃高人一等的干部子弟郝淑雯,都是尤为鲜活立体的,由此在浪漫色彩下所绽放的青春芳华,带有着一股浓郁的荷尔蒙味道。

        冯小刚太喜欢浴室、游泳池、女性湿漉漉的头发、白花花的大腿、还没有来得及系上扣子的衬衣,朦胧的充满想象的裸身……而当时那个年代的人对自己性冲动是克制的,对情感是克制的。刘峰用邓丽君的歌来释放自己的感情,间接暗示了那个年代的“禁人欲,灭人性”。

        开场一段超有历史感的红色舞蹈,萧穗子在排练厅里几近完美舞蹈身段,镜头拉到一个逆光的角度,简直美得不像话。一个年代感那么重的题材,却拍的帧帧美如画,色调把饱和度和对比度调的那么高,甚至让一个深知那个年代苦楚的年轻人,都无比为那种青春和美好而动容。电影《芳华》色调一直处于高饱和状态,通俗点说,蓝就是蓝,红就是红,绿就是绿,颜色干净纯粹饱满,仿佛那段岁月即便存在一两个人悲剧惨淡的命运,但终究是灿烂而且闪着光的。

      《芳华》有歌舞,有爱情,有战争,有命运的跌宕,有大时代的宽度和广度,冯小刚想要传达给观众的绝对不是宣扬战争的力量,也不是在歌颂战争,而是想让观众看到战争的残酷。他希望《芳华》也能让更多人了解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历史,因为有关这段历史的影视作品实在太少了。现在很多没有接触过战争的年轻人,特别热血,特别喜欢开战,可是战争有多残酷,他们一点都不知道。所以影片中那些血淋淋的画面,我感觉很好,这才是战争的真实。

        严歌苓的小说《芳华》擅长运用镜头语言讲故事,文字叙述具有丰富的画面感,并且节奏推进迅速,多用白描手法。有人就总结道,读严歌苓的小说不用仔细品析字句,将其想象成电影画面就行了。而我更喜欢严歌苓犀利而深刻的语言,没有一丝矫揉造作。特殊的时代及价值观对人性的扭曲和压榨;脆弱的心灵面对伤害、背叛时的挣扎与痛苦;看透一切时的表面平静和一心求死都刻画得入木三分。酣畅淋漓的阅读之中不时跌入对人性复杂多面的思考与寻解。在那个时代,所有人的自我意识,青春期的爱与欲望,只要你冒出头,就要被阉割。于是青春期里向来最浓墨重彩的爱与欲望,不允许被正视,无处表达,只能在暗处发酵变成一场芳华往事。严歌苓原著的灰暗压抑的色调是明显的。

        相较于严歌苓的原著,冯小刚的《芳华》并没有将电影的核心放在集体主义对个体摧残的批判上,文工团里的青春浪漫,战场上的战火纷飞,到芳华已去理想幻灭的收尾,电影对比原著其实都在致力于弱化这一点,这个内核只是成为了电影的一个延伸思考,而与之替换的则是“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更能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的善良,它成为了电影后半段的支点。我在电影院泪流不止,仿佛每一刻都有着轻柔却浓郁的悲伤在悄悄绽开,既不炸裂也不矫情,就是安安静静的跟你讲故事,安安静静的看你哭,等你哭完再继续安安静静的讲。

        电影中最感人的场景,莫过于何小萍在精神失常后再一次看到往日文工团的朋友们跳舞时,她不自觉的站起来到外面的草地上自己也跳起了沂蒙颂,手舞足蹈的恍恍惚惚之中,她甚至看到了观众对她的欢呼与祝福。在她过往的生活中尽管受尽排挤与磨难,但内心的深处依然对文工团的生活发自内心的向往,毕竟这是她曾经安放青春的地方,也是她萌发爱情种子的舞台。

        人生的迷人之处,从来都不是如愿以偿,而是阴差阳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或许终究只是或许,我们永远无法得知有没有另一种可能!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新录(12月21日 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