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实现一个小目标:让赞美代替批评

一个人的优点,往往也是他的缺点。反之亦然。

郭靖资质鲁钝,悟性很低。这种“笨”使他打下牢固的内功根基,把降龙十八掌练好就成了武林高手。鲁迅爱骂也能骂,文章犀利尖锐,但生活中却太过偏激,尖酸刻薄。很多学霸最擅长的是学习,各科成绩都能考满分,但生活中总有很多常平道理完全学不明白。

上面的逻辑没人反驳,全面客观看问题,辩证思考,相对论,佛家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都是这样讲的,太多的例子也都是这样的。

现在把这个原理用在自己身上:你最引以为傲的优点是什么?你能不能接受“它也是你的显著缺点”这个说法?

我最引以为傲的事情被描述为“敬畏规则”,虽然给人一些“固执”、“严厉”的印象,但这个世界必然充斥着规则,大到宇宙运行,小到人际交往,那么承认、遵守并善于利用规则来做事,这是个基本能力我无法接受“敬畏规则”是显著缺点的无理说法。

我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来反驳。比如时间观念,语音分享能够在5分钟完成,为什么你非要超时1分钟?会议能在1小时结束,为什么你非要再拖沓半小时?时间有多宝贵无需多言,没有时间观念的人做事还有指望吗?当我告诉客户马上按照要求提交报告,但是你却告诉我还需要一天才能完成,我能够轻易而举地了事吗?

你是职场人士或管理者,要照顾多数人对时间的情绪,要优先考虑客户对产品的要求,就是不要允许这种缺少职业度的做法存在。更何况,你不知道麦肯锡的“电梯30秒”理论吗,30秒决定了你还有没有戏,甚至能不能生存。

认知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信念固着”(Belief Perseverance)。我在《超越智商》这本书里第一次看到,用来描述乔治布什总统的性格特征。宋先生和青儿在阅读中讨论了这个概念,当时我没有深思。但上面的故事,恰巧完美地诠释了这个术语。下面是来自维基百科的解释:

信念固着是指一旦建立了某种信念就极力支持和坚信它,对那些反驳的信息置之不理。它是一种非理性行为,也常常涉及到个人的认知过程。 

信念固着是个陷阱。你认为自己坚定不拔,其实只是把多场景的世界变成了单一维度的认知,以不变应万变,结果就是越陷越深,和外界认知的墙越来越高,把自己变成井底之蛙。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的民族沦丧,长辫子的统治者们把信念固着的心理放置在国家行为中,结局有其必然性。

回到我自己的案例。一直以来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都是讲究规则,遵守制度,否定多于肯定,批评多于赞美。我的逻辑也很简单:消灭了坏人,世界就会变得美好;消灭了坏习惯,人们就会变得更好;解决了坏问题,一切都会光明起来。

这个逻辑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甚至出现了马太效应,事情变得越来越坏,尤其是我当时所看不到的地方,在更长的时间后,猛然就是一个大坑。比如,自以为性格还算温和,但内心里比较抗拒人际交往和各种社交。仔细分析,这是人性使然,谁会愿意总是和一个特别严肃的人交往呢?

真正的打击来自于孩子的眼神。有一天,大宝又在乱吃东西,我冷冷地说了声“不许吃!”他停顿了一下,眼神有那么一丝恐惧。我的心就像被针扎到了,很疼很疼。刚刚看了言君的《妈妈,可以清走你的垃圾情绪吗》,谈到了绘本《大吼大叫的企鹅妈妈》:

今天早上,我妈妈突然发脾气了,她冲着我生气地大叫!结果,吓得我全身都散开飞跑了......

我的脑袋飞到了宇宙里,我的肚子落入了大海里,我的翅膀掉到了热带丛林中,我的嘴巴插在了高山上,我的尾巴呢?它在街上,就像个谜。

我就剩下一双脚,跑啊跑......我想叫,但没有嘴。我想找,但没有眼睛。我想飞,但没有翅膀。

她是这样说的:

我们不知道,一句怒吼发泄,会对孩子造成如此恐惧的感受,这是一种撕裂感,糅合了害怕、伤心、生气、无助等所有负面感觉的撕裂感。这是孩子面对父母情绪失控时,魂飞魄散、求助无门的情绪。

我也很怕我妈妈,因为她总是那么严厉,到了苛刻的地步。我很怕重她的蹈覆辙,尤其是在当了妈妈以后,竭力避免给孩子带来这种不好的感受。但隐约之间,我能够感受到,大宝有时是怕我的,尤其是我的工作计划被他打乱后,可能会表现出的凌厉的语言和丝毫不拖泥带水的要求。

我的一句话,就让孩子内心狠狠地颤抖;如果是怒吼一句,他也会像小企鹅一样魂飞魄散。

这深深地刺痛了我。我是那么爱他,以至于梦里总是在寻找他,多少个清晨醒来的时候,看到他在旁边安然入睡,感谢不知道的谁,让夜晚的梦远离真实的生活。

我不想固守我妈的观念:爱要用批评的形式来表达;我也不想固守自己的信念:规则就是一切。

我爱孩子,爱亲人,爱生活,爱这个世界,那么能不能以他们想要被爱的方式来爱他们呢?也许这违背了我的下意识做法,但他们开心了又有什么不可以呢?打开心扉,为什么不再敞开些呢?

所以,我在做这个试验:让赞美代替批评。在各种场合、场景来尝试。

你可能感兴趣的:(先实现一个小目标:让赞美代替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