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文|九月流云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作家海明威说过:"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这句话,大概许多善读书、爱写作的人都知道。

由此,我联想到前几天里因15000字对话体小说创作评选而引发的"抄袭"案例。年轻作者洛小安因赛前有文疑似"抄袭",被连带撤了铜奖,于是引发了众多简友关于“什么是抄袭”的大讨论。

我来仅一年多的时间,至今连哪位作者是大神都不清楚,因为我没有更多时间泡在里。因此,关于涉事的三篇文章,我也没时间认真比对,所以我对于这事件本身不发表任何意见,只仅对"抄袭"这一现象谈自己的几点感受与体会。

一是适当的引用或仿写是可以的。

我是一名教师,教了多年小学语文。语文教学中,往往有一种题型是仿写句子。仿写的句子往往是比喻句、拟人句或排比句。我想,这样设计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句式的特点,并学以致用。

学生作文也如此。有的同事,往往会让学生仿写作文,从文章的结构、开头结尾等方面都练习仿写。目的还是只有一个,就是熟悉掌握这类题材文章的写法。

有时,我在学生习作时也会提出以下要求:必须用总分总结构,要做到首尾呼应,文中要有过渡段,文中要有不少于两处用修辞方法的句子……为了让学生一一落实我的要求,我要求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时,先用红笔把这些内容标出来,在旁边写上批注。

有时,课本上有些很美的段落,我会让学生练习背诵,让他们在习作中可以揉入。有些高明的学生,他们会变变说法,揉得不留痕迹。有些稍懒点儿学生,就会突兀地摘上一个段落,生硬,不合辙。不管怎样,用总比不用好。

不可否认,那些会活用课文结构,活用优美段落的孩子,善用修辞方法展开合理想象的学生,习作能力相对高一些。不像有的学生,三年级的作文水平到了六年级还是没进步,因为他们不会仿写,不会活用。

二是大部分或全部照抄令人深恶痛绝。

作为一名教师,我特别厌恶抄袭现象。有时批阅学生日记,有的孩子认为将近70本日记本,老师不会发现他们抄袭,就抱着侥幸心理从课外作文书上或网络上照搬照抄。其实他们错了。自己的学生什么本事老师心中最有数,更何况,他们抄袭时也并不真正动脑子。记得有一次,我布置写一篇游记,有个同学交的文章是写去富士山旅游,这样的错误,老师是一眼就能找得到的。还有的孩子,本来是本乡本土的,可他却写道:“我的家乡在黑龙江”。这样的错,还能不一目了然?

当然,成人抄袭现象也特别多。记得有一次我写了一篇听报告的体会,我写的报告上传到康成书院时是配着图的,可有一位外校的老师就全文把我的体会粘贴上了。正好我又是那一个栏目的版主,我在她的文章下留言:“这篇文章是我写的吧?竟然一字不差地粘贴过来了?感谢你看中我这篇文章。不过,借用之前最好打声招呼。"

还有的老师,每次要写体会前,总是从张三那儿粘一部分,从李四那儿粘一部分,咱用了一天时间写完的文章,人家半小时就完成了。快手吧?可是,这让辛苦写文的老师情何以堪?

对于这样的人,我嗤之以鼻。身为教师,却抄袭成风,实在讲不过去 。他们乐此不疲地窃取着别人的“胜利果实”,却一点儿也不脸红。这类人何以在讲台上说教学生呢?不得而知。

要是"抄袭"可行,"推敲"的故事就不会流传至今,"一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就不会感动你我。

三是努力寻找自己的句子,写出自己的风格。

我们读文学作品,往往被作品中的人物感染着,因为他们有着极强的性格特点,像贴了标签一样,让我们过目难忘。

“写作风格”就是作家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写作特色和创作个性。
不同的作家,他们在创作上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都不尽相同,我们就说他们的创作“风格”不同。 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即便他的作品不写上名字,熟悉其作品的读者也一眼就能识别出来。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他的作品中,融入了作者的本性、性格、趣味、思想、思维方式、价值观、生活方式、习惯等等特征属性。

一个人的写作风格正是如此,它是经过长久的写作形成的, 这里面保留了岁月的痕迹,包含着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

正因如此,才有了苏轼词的豪放,李清照词的婉约,鲁迅作品的辛辣讽刺等等。

有时,我们写的句子可能达不到“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地步,但是,我们写的文章,是与众不同的,虽然有时文笔还显稚嫩,有时写得还太平淡无奇,但,那是我们自己的,这点犹为重要。所以说,“文贵独创”。

记得上师范时,有一次老师要求现场写一个片断,描写一处小景。我当时写的是早晨花草上的露珠。我这样写道:“一点,又一点,小小的水珠慢慢聚拢,凝成了一滴晶莹剔透的露珠,在碧绿的粉花叶子上颤巍巍地滚了几下,叶子承受不住露珠的压力,一倾斜,露珠滴落到了地上……”

当我把写好的片断交给老师,老师接着就打断了正在写着的同学们,把我写的片断读给同学们听。老师说:“这里面,晶莹剔透这个词用得很好,但最好的是颤巍巍这个词,形象地把露珠的样子写活了。”

今天,在想到这里的时候,我觉得,有了“颤巍巍”这个词,在那次习作中,我就寻找到了自己的句子。

我们的写作过程,是一个不断输入不断输出的循环过程。在输入过程中,无疑,我们会接触众多优秀作品,精读也好,略读也好,那些作品里的精华,我们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去消化。然后,结合自己的写作习惯和写作特点,融入自己的情感,结合自己的阅历,写进自己的思想,努力写出富有特色的文章来温暖自己,也温暖别人,把“天下文章一大抄”这一灰色帽子永远踩在脚底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