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什么都好,就是太“正经”了

你什么都好,就是太“正经”了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1

有个正在读大三的姑娘留言说,最近因为找实习的事情很苦恼。

一是觉得简历的含金量不够,不足以打动HR;二是担心在人才济济的地方找工作,没有自信。

类似的困境,我也在30岁、40岁的职场人身上见过。一旦把自己放在“待价而沽”的位置上,就一定会害怕价值得不到认可。

先讲个好玩的故事吧。

在24岁之前,我对自己的定位一直是:一个只会读书做学术,爱面子,却没啥实际生存能力的人。

然而世事无常,厌倦了学术道路的我,断了自己的后路,准备出去找工作。

那时当然心虚得不行:

哪有企业愿意接受一个实习经验为0的应届生呢?

万一连一个offer都拿不到,没钱、没工作还失学了,该怎么收场?


结果呢?三个月之内,拿了好几个钱多活少离家近的offer。(那时候比较没出息,投的都是这样的类型~)

最后选定的那家国企,岗位的招聘信息上明确写着“两年以上工作经验”,而和我一同笔试、面试的有五、六个人,全是职场老司机。

这段找工作的经历激发出了我的两种未知能力——灵活机变+假装淡定。

灵活机变,是因为真的有许多不可控的因素,即使准备得再充分,你的“装备”也可能完全用不上。

就像在007电影里,精良的装备总会意外报废或中途失灵,最终制胜的关键,在于主角有办法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整合资源,创造机会和优势。

假装淡定,是因为我真的很紧张啊。

比如有一次,不幸被面试官问到了最心虚的问题:我们需要实践能力强的员工,你连实习经历都没有,怎么可能胜任呢?

在此之前,我只忙着担心焦虑,还真没想过被戳中痛点该怎么应对。

躲不过去,只好露出彬彬有礼的微笑,直视对方:

我之所以没有实习,是因为无论从时间还是经济成本考虑,大学时期都可以说是一个人“学习成本”最低的时段了。

既有充足的时间精进专业能力、培养学习的习惯,又能通过学校提供的便利条件,轻松获得各种资源,节约了大量的财力,也使我受益匪浅。

同时,我也曾在社团、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进行过一定的实践,虽然与在企业实习有所不同,但也锻炼出了通用性的工作技能。

(全程真诚脸 .jpg)

当时,我的脑内活动是:

面试官想要确认的,并不是我拥有多光鲜的履历,而是我有没有做好这份工作的可能性。

况且,如果这家公司最看重的是经验,又何必浪费时间面试一个应届生呢?

 

这个回答后来沿用了好几次,每次都能成功地把节奏带回来,变成愉快的交流。

把明显的劣势变成疑似的优势,这就是不按常理出牌的好处。

如果当年的我以“正经”的心态和方式来找工作,反而极有可能颗粒无收:

对面试官的每个问题,如临大敌,小心翼翼,生怕出错;

看到“不符合条件”的职位,只能默默惋惜,不敢投简历;

看到竞争者众多,就黯然绝望……

想想都觉得很发愁呢。

2

容易陷入焦虑和怀疑的人,大多会有个特质——非常“正经”。

会很较真,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只想要一个终极答案。

会很紧绷,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如果某件事情没做好,就能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然后这辈子全完了。

会选择性忽视自己的优势,把劣势用高倍显微镜放大,死盯着不放。

会把诸多有趣的“可能性”,视为可怕的“不确定性”。

在感情里,太过“正经”也容易事倍功半。

比如,很害怕主动“追求”心仪的人,一有挫折,就立刻把“对方没有按照我的期待给我反馈”这个客观事实,演绎成“我遇到了渣”、“我不够好”、“我因为主动追求别人而掉价了”、“我没有用”、“我会孤独终老”的连环悲剧。

还试图在没有多少实质性接触的阶段里,赶紧确定对方是不是已经认定了自己,下了白头不相离的决心。

就算是要谈恋爱,也不能这么不科学吧。

一段感情在逐步发展时,必然要承受大量的不确定性,而且没有标准答案。

只是,如果不怎么享受追求的过程,那么费尽心思得到的“结局”,往往也不那么尽如人意。

因为在主动追对方的时候,心里早就委屈到不行了,万一真的追到了手,肯定得好好找平衡、要补偿,很难不作、不闹,保持平常心。

有一个表白方法是这样的:

“你愿意做我男朋友吗?不行的话,我再想想办法。”

这个方法的成功率比想象得还要高(尤其是女追男的情况下),只是敢这么操作的人太少。

很多人都会急着让对方二选一:

要么立刻答应我,一生一世忠贞不二;要么马上彼此拉黑,老死不相往来。

不给时间,也不留余地,所以会悲剧。

不那么“正经”的交往方式,就是在尊重自己和对方的前提下,保持最大程度的自由空间和开放度。

你有选择权,Ta也有选择权,不是因为确定要长相厮守才能尝试相处,而是在互动过程中,尽量多地了解彼此,评估契合度。

如果不合适,一别两宽是好结果。

如果合适,喜结良缘是好结果。

无论分开还是在一起,都有清醒理智的认知,能做到坦诚不虚,这更是好结果。

走遮遮掩掩的传统路线,反而不容易做到。

3

最近在追网络剧《三国机密》,到底是马亲王的原著,虽然改编的时候感情戏加多了,但整体的智商依然在线。

里面的权谋和博弈,真是好看。

有谋略的人,更好看。

气定神闲的风度,见微知著的智慧,堪称人格魅力的源泉。

不要以为谋略就是算计,它是一股“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自信力,是心怀全局、从容落子的格局与智慧。

仰观天文,俯察人事,应时而动,从表面上毫不相干的地方看出端倪,整合各方资源,为己所用。

无论多么波澜诡谲的境地,都能游刃有余。

相比之下,那些太“正经”的人,反而目光狭窄,匹夫之勇,妇人之仁。

这和坚守真理、信念不矛盾。若是连自己眼前的日子都活不好,又怎么有余力实现信念?

更何况,“正经”到了一定的程度,还容易拿自己的真理束缚别人。

读到一段很妙的话:

为什么好人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修成正果,而坏人只要放下屠刀就立地成佛?

因为在你“放下”之前,总要证明你有能力“拿起”点什么。

乖乖走“正经”路线的人,往往是拿不动多少东西的,能够创造的体验也极其有限。

没有足够的体验来打底,就会大惊小怪,白白在恐慌中耗竭能量。

学会不“正经”的本事,好好滋养你的智慧,培养灵活应变的能力。

可收可放,可攻可守,允许更多的可能性进入你的生命,发挥不可预知的化学反应。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什么都好,就是太“正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