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维里的墙》,出路OR死路?

《拆掉思维里的墙》,出路OR死路?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而思维模式又直接导致行为模式,《拆掉思维里的墙》就是要告诉你,发现自己思维模式里的墙,那是阻挡你前进的绊脚石,你要去拆掉它,建立新的思维模式,然后继续前进。

   比如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买一套自己的房子,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这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标。

   为什么公务员考试那么多人趋之若鹜?工作稳定啊!

   为什么房价居高不下?有自己的房子才稳定啊!

   为什么大龄男女频频被催婚?结了婚才稳定啊!

   ……

   可是《拆掉思维里的墙》告诉你:你所谓的稳定,只不过是在浪费生命,并且可能隐藏着最大的不稳定。买了房,你被房子绑架。找稳定的工作,你被工作束缚。

     书中有一个例子:小A和小B两个人,同样的起点,同样的工作,同样的月薪(5000元每月),不同的是他们后面的选择。

       小A选择买房。当然五千的月薪买不了太好的房子,只能在离单位很远的地方买一套差不多的房子,每月放贷三千,剩余两千供日常开销,日子过得紧巴巴。因为离单位远,每天工作和上下班赶路都折腾够呛,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学习。因为经济紧张,没有多余的钱上各类培训班提升自我,以及参加各种场合扩充人脉,只能老老实实做好眼前的工作被动的等待机会。

   而小B呢,选择了在离单位不远的地方租房,每月房租一千五。因为没有房贷的压力,不用每天上下班耗费大量的时间,有更多的精力和金钱,他持续的报名参加各类培训,有意识的参加各类活动扩充人脉。更因为没有房子的牵绊,可以主动谋求自己想要的机会。

   几年以后,小A和小B的结果是这样的:小A继续还着房贷,因为工作努力,职位有所提升,收入有所增加。小B继续租房,因为自我提升更快,人脉更广,已经主动换了工作,收入达到了小A的三倍左右。

   作者想表达的是:选择买房的,被房子所牵绊,影响了更多的自我提升机会,从而也影响了职业晋升。所以,工作了就要买房这种理念,就是我们思维里的墙,需要拆掉。小B的选择,才是更好的选择。

   书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听从父母的安排还是遵从自己的内心?守着一份稳定的工作还是伺机而动?作者都鼓励要拆掉思维里的墙,要实现我的生活我做主,我的生命我负责,年轻就要多折腾,才能创造出精彩的人生。作者自己就很好的践行了这一点。

   作为小市民思维的我,自然逃不了毕业后找稳定的工作,积攒积蓄买房子,走上漫漫还贷路,按部就班结婚生孩子,在工作中受制于领导受制于体制不敢突破。偶尔也有烦恼,会有抱怨,会有往外跳的冲动,但本质上就是那只温水里的青蛙,在思维的墙里面出不来了。

 看完书,我确实是有所感慨的,甚至遗憾没能早几年看到它,遗憾自己是一个后知后觉的人,遗憾自己没能早一点领悟“见识决定意识,高度决定出路”那种高屋建瓴的话,遗憾自己的生活一向都是被动的随大流,遗憾生命中没有华丽的转身精彩的转折。我的生命,被所谓的稳定给浪费了。

   可是,追求稳定真的错了吗?所谓的稳定背后真的蕴藏着更大的不稳定吗?

   在没有足够的支付能力时买房背上沉重的放贷,确实让我们在考虑工作的时候有更大的顾虑。一份相对稳定安逸的工作确实可能磨灭一个人的创新能力。

   可是,在一开始的时候不买房,也许房价就让你追不上了。放弃明明可以安定的工作去追求别的,可能最终并不如意。

   同样的故事,换了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就会有不一样的结局。

   另一个小A,买的房子可能几年的时间增值了几十甚至几百万,而小B错过了最佳买房时机,现在的存款依然付不起首付。另一个小A也许因为工作努力,职位和收入都有了很好的提升,而小B折腾了几年,依然一事无成,白白浪费了几年的原始积累。

   《拆掉思维里的墙》,只能告诉你,跳出思维里的墙,生活会存在另外一个选择,另外一个机会。而每一个选择都有风险,每一个人的性格不一样,偏好不一样,承受能力不一样,适合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也不一样。

   如何选择,都是每一个人自己的决定。

你可能感兴趣的:(《拆掉思维里的墙》,出路OR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