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典诗文浸润心灵

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增加至72篇,引发人们对加重学业负担、加大高考难度的担忧。这其实是一种误读。

学生语文素养的来历,一是理解和感受课文所传递的思想情感(优秀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素养积淀);二是学习如何阅读所形成的语文知识(阅读方法的掌握、阅读能力的提高);三是学习过程中语文学习经历的体验(对语文和语文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要的就是课文传递的教育——学生真切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受课文(作者、作品)思想情感的教育。思想情感教育的价值是经过严格审定的语文教科书选文所具有的价值,学生获得与课文相符合的理解和感受,也就获得了思想感情教育。古典诗文是构成文学文化素养的经典名篇,按定篇教学,其教学价值是:理会古人情怀,赏析古文章法,感受文言美感,了解汉字本义。

为什么要学古典?人生活在现在,但也生活在未来,还生活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也会成为更远现在和未来的过去。所以,人性的一个基本特点便是怀念。中国人有尊重传统的美德,也正是人性的美德。学校教育应以对古典的弘扬来捍卫我们民族的伟大文化。我们越是怀念,中华文化之根越是牢靠,并让我们今天得以吸收自己民族文化无比丰富的养分。

什么是我们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的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这才是中华不灭的灵魂;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最有持久生命力的文化之一,因而,中华民族有着自己高尚的灵魂。人创造了文化,也可以说,人以文化的方式存在;人构造文化,也就可以说,人通过文化而构造了自己。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生存的根据。

几千年的文明之中留在今日的文化,常常是经过了岁月的洗礼,是留存于今日的精华。这些精华既经历了文人墨客的无数解读,又与生生不息的平民百姓生活融在一起,渡过千年风霜而形成永恒的经典,其强大生命力既扎根于中华大地,又以其永久的光芒照耀我们。因而,我们习读古典,就是在习读一种永恒。

还有,今天的人与两三千年前的人相比较,谁可能更像人?物质再丰富,科技再发达,我们依然要从孔子、老子那里寻找智慧,从古典诗文里寻找心灵的慰藉、精神的归宿。教育就是教人做人的,积极方面说,教育是让人变得更理智、更高尚,消极的方面说,教育正是防止人变得不像人。当我们能够无比珍惜中华经典乃至容纳西方经典时,我们就找到了做人的根基。

从语文教学来说,阅读是为丰富和扩展人生经验,是读者自愿、自主地与文本对话,阅读之后,对话仍在继续。叶嘉莹先生说:“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身世经历、生活体验,融入自己的理想和志意而写的。”对学生而言,学习古典诗文,可以对话古人,可以帮助他们去了解历史,体验人生,浸润身心,提升修为,把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活中来。

古典诗文的教学原则是以古对古,注重诵读,强化体式,落在理会。所以,古典诗文正确的打开方式是浸润式的涵咏,背诵不是目的,背诵只是手段,熟读、理解、品味、赏鉴之后自然成诵。古典诗文美在章法、美在技法、美在语言、美在情韵,这些“有意味的形式”蕴涵着丰厚深刻的人文内涵和情感思想。叶圣陶先生提倡“美读”,古典诗文非诵读难尽其味。

虔诚地吟诵先人的经典,感受他们的心魂、思想、情智,让平平仄仄的韵律从学生的口中吐出来,点点滴滴的情韵浸润他们的心灵。接千古之思,领万类之情,让浮躁的心灵找到一方栖息的情感世界。(18.01.23《教育》)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古典诗文浸润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