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3|走向光明的所在

记得读小学那会儿,没有现今那么多的笔记本,那时的物资贫乏,能有个笔记本写写日记就不错了,哪有现在的文具那么漂亮炫目。

妈妈送给我一个笔记笔,当时很流行的,塑料封皮,里面隔着一些空白格子纸张就有一个当红的影星,当时年龄小,记不得是谁了。每个影星照片后面是带有简谱的电影主题歌。有一首吸引了我,就是《城南旧事》里的曲子《送别》,记得作曲的是个外国人,不记得名字了,作词是李叔同。

《送别》歌词如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那时很快就记诵下来,至今未忘记。爸爸曾简单的教了我点儿简谱知识,我自己视唱,觉得这首歌很好听。那时年龄小,听不出曲调里的那种“旅愁”。只是特别喜欢这歌词,朗朗上口,那时候不懂忧伤离别之苦。在心底,我记住词作者这个名字---李叔同。

读书3|走向光明的所在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随着年龄的增长,看书多了,知道李叔同就是弘一大师,并翻阅很多关于他的文字音乐,以及改编的一些影视艺术作品。而对佛法的初步了解和认识,也就是这样从很小年纪开始的,乃至经历人生之后,这些都在自我阅历中发酵酝酿,成为了探索世界,了解世间与自我的资粮。

手边这本《呀!弘一》是才情敏慧的林清玄所写。书中林清玄自己的笔墨很少,只是做序和自序的赞叹:呀!弘一,以及一卷对弘一大师的敬仰之情倾诉之于文字,其他几卷都是附文和引文。

不过,我依然爱读此书,爱不释手。书中提到:“清癯如鹤,语音如银铃。”是日本商人内山完造第一次见到弘一大师的印象。在我们看来,弘一真是人中之鹤,他仿佛穿着白衣,走过夕阳的田园,给我们一种非凡之美的印象。他不是为了同俗而生,他是为了拔高而生,他优雅的走过红尘,使我们看见那卓然的颜色。

大师一生不收徒众,不主寺刹,唯以写字与人结缘,随心,随喜,随缘的生命情境,为浊世涓聚成一瀑清流,亮懿德行永照人寰。

不得不承认,且只有自己懂,很小很年轻的岁月,这个人的思想就在灵魂深处种下了种子,使得自己在躁动与尘嚣里还留存着那些纯粹,唯以这纯粹,面对这荒凉的人世和浩大的人生。

在弘一大师那个时代,是中国最动荡的时代,他圆寂的时候,中日战争正在展开。为其这样的动乱,诞生了许多高僧,弘一大师和虚云老和尚,印光大师,太虚大师,被称为"民初四大高僧。”可以说佛教的法脉因为有他们,才得以从动荡中传承,在沙漠中开花。此所以弘一大师之精神不朽。

读书3|走向光明的所在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弘一大师最后的遗偈: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而忘言。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写给挚友夏丏尊。记得在电视连续剧《弘一大师 》里,在校园里,夏丏尊跟在还是李叔同的身后,不解的追问:你说,你好好的人不做,怎么就去做了和尚呢?

或许夏丏尊在看到曾经一起共事的李叔同,一生的挚友弘一大师最后的四个字“悲欣交集””时,是不是也是悲欣交集呢?

“天意怜幽草,人间爱晚晴 ”。这是弘一大师一生最爱的句子,故自号为“晚晴老人 ”。在善美的人间,晚晴如曙。历经悲欣交集的一生,走向光明的所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3|走向光明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