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常常会想起自己参与的一场面试。
那是集团的终面,彼时我负责专业考察,HR总监负责综合能力评测。
应聘合规(法律类)岗位的一位男生,引起了面试组所有考官的兴趣。他并非985或211毕业,但简历上,他参与过知名案件的法律团队、高分通过司法考试、还获得过法律文书撰写奖项。
网申系统通过了他的简历,据说他的口才很好,亲和力与组织能力也不错,于是进入终面。
我开始询问他参与案件的心得,他的回答似乎总是局限于那件案子的浅层分析。
我的一位同学恰好是那桩案件团队的leader,我立刻传简讯给她,回复是团队中没有这位男生。
我再请求HR部门查证他的司考成绩,反馈是系统无数据。
HR总监向来待人和善,示意面试组暂时离场,只余我和她进行专业考察。
她说,“你的表现很出色,如果入职,需要你提供司考成绩单、律所证明。我们集团一贯信赖求职者的诚信,但是今年,我们希望更严格一些。”
她盯着对面的男生,空旷的会议室三人沉默不语,只有中央空调的冷风盘旋。
他终是年轻,看上去像是要哭出来,“我需要一份工作,但是那么多好公司只要211!这不公平,我也一样优秀,前面几关我都通过了!凭什么高考定终身!”
我们担心他无法承受,与他长谈良久。
他很聪明,但从不喜欢下功夫,觉得高中课程难,便只做基础题,于是大学很普通。
又觉得法学要记忆、理解、做题的部分太多,于是没通过司考,当然也没有去实习。
但他天生喜欢社交,于是在大学社团和学生活动中风生水起,口才出色,团队协作也优秀。
后来他伪造简历,恶补SHL,通过集团笔试,在专业面试之前,也是一路过关斩将。
他看上去理直气壮,但一个合格的职场人,除却口才、团队协作,专业能力亦是极为重要,更何况他的专业是法学,这个学科当真容不下半点不专业与疏失,毕竟一份不专业的合同就可能让公司受损严重。
当然,亦有应届毕业的求职者,觉得在众人面前展示太难,社会实践几乎为零,同样因为短板,无法进入综合管理岗位,如果专业长板又不够,亦是求职无望。
后来HR让他去了集团的某分公司实习。也许那日的对谈足以触及灵魂。那里负责人说,他没日没夜地学习业务,活脱脱的拼命三郎。
他在控诉求职碰壁之时,大概从未想过,“觉得难,就不做”,一定会为他带去致命短板,从而让现实给他沉重一击。继而求职之路,人仰马翻!
二、
既然谈到学习与考试。不如说说我有幸担当·语言(外语学习)专题主编以来的感受。除却审核专题投稿,作为主编亦需打理专题微信社群。
加入社群的用户,大多渴望提高英语(外文)水平,要考四六级的有之,想通过翻译考试的有之,亦有希望提升听力口语的修习者。
为了满足众人的诉求,我尝试着在社群内发布一些听力、朗读、长难句与翻译练习,再结合练习情况进行解析,以期对加入社群者有所助益。
正如众所周知的学习规律,从易到难一定是“正道”。
然而,每当练习难度提高之时,参与练习者便急剧下降。
之于外语学习,如果只是听别人讲解,缺乏亲身实践,所获总是些微。于是访问了一些社群用户:
“请问您近来为什么不做练习了?”
“因为我觉得有些难。”
“因为难,怕在大家面前丢脸。”
“请问您要考四六级吗?”
“对,我要考!”
“当然要过啊!好想在大四之前通过,快没机会了!”
对话大抵如此,当然还有希冀通过BEC高级、雅思7.5分、考研英语的同学。但他们不愿意练习的理由却惊人相似——“觉得难,就不做”。
其实我在社群中发布的翻译练习,是这种样子:
十年以来,白马湖已成了一个小村落,当我移居的时候,还是一片荒野。春晖中学的新建筑巍然矗立于湖的那一面。
而六级的翻译则是如斯:
网购为消费者节省了很多逛超市的时间,也避免了交通拥堵。由于网上销售库存压力较小、经营成本低、经营规模不受场地限制,这也给年轻人创业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除却翻译,我发布的长难句练习也没有超越考研英语的词汇量与复杂度。
至于听力练习,几乎没人去认真听一则普通的VOA新闻(要知道六级听力难度大于VOA,并且只播放一遍)。
之于口语练习,很多参与者虽然知晓自己发音有误,却从未尝试矫正,而发音材料就在社群的公共邮箱。
至于原因,还是一样——“句子好难,单词好难,听力好难,所以不想做”。
我也问过社群用户,“你觉得你六级没过的原因是什么?”、“你坚持复习六级(雅思、BEC了吗?)”。
我再度得到类似的回答,“觉得难,所以没坚持。因为没坚持,所以没通过”。
可以想象,对待社群的碎片化练习便是弃绝之姿,需要更多时间投入的英文考试,大约更是难以坚守。
他们皆知四六级是求职季硬性门槛,也知道BEC高级在外企有认可度,更知晓上海高口是优质证书。
但“觉得难,就不做”,一定不会取得这些证书。待到求职时,又会抱怨企业招聘严苛、大学生就业难与生存何等残酷。
凡事有果必有因,求职时目睹生之残忍,莫不是因为曾经不知迎难而上。
不就是几张证书吗?真有那么难不可及吗?
三、
关乎学校,关乎大学学习。在集团基于公益与在校生交流的聚会中,我们常常听到,学子们对知名企业招聘时“挑品牌”的抱怨。
比如很多外企网申系统的校名下拉框,普通学校只能选择“other”。
集团HR总监常常这般说,即便是同样的布料,一块送进Hermès的设计室,一块抵达平凡制衣厂的车间。如果知名企业宛若明星,有什么理由不去相信称霸时装界多年的知名品牌?
品牌效应本就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认为“名牌论”过于残酷,为什么不事先让自己进入Hermès的设计室?
依旧是有果必有因,那些抱怨“挑名牌”的学子们,是否回想过自己的高中?是否因为“觉得难”,就不刷题、不总结、不苦读。
当学霸们呕心沥血进了名校,又历经四年打磨,马太效应就这样发生了。如果一定要求历经寒窗苦的名校学霸们与“觉得难,就不做”的学子们达到绝对平等,大概才是真正不公。
与其总觉得不平,不如看看各行各业都在不断追求专业化标准化的时代,许多专业都有自己的金牌证书可以考取,而报考从不区分名校还是三本。比如CPA、CFA、专代、一建、同声传译。
当然还有各类学校在校生都可以参加的全国英语演讲比赛、计算机大赛、创业大赛等等。
如果品牌已然劣势,又觉得各类证书与大赛太难,甘愿放弃,那么当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将你证明。
明星企业的网申系统为什么要通过你的简历?笔试面试都是有成本的,哪能没有任何筛选?
恰如充溢网络的关于“生活成本太高”的抱怨,无数愤怒者在评论区高喊“年轻人怎么办”、“出租屋吞噬了梦想”。
发泄一下当然很开心,又没有什么成本。但现实根本不会随着发泄而改变。
当太阳照常升起,邮箱里依旧没有offer,房租依旧在涨,薪水还是照旧。
关于“难、艰困”的焦虑根本帮不了你,因为你什么都没做,没去考证,没精进业务,连阅读都用玩手机代替了。
面对“艰难”,或者不闻不问,得过且过,无论未来多么残酷,总是安之若素,内心丰盛从容。
但是可能吗?如果不可能,还是开始“做”吧。
仿佛于烈火中淬铁、铸剑,让自己的寒芒刺破平庸的暗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