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2017-06-20 心联心“鱼儿小组”~解疑释惑~邓光辉
一则帖子引发的痛点
“哎,越大越难教,她做点作业要我的命,边做边哭,哭到现在,做也没做几道题,做做就趴在桌子说累了要休息,跑了N次厕所,你说她一句,她还十句,怎么办?还浪费我请她吃了顿大餐,结果回来的表现还不如之前,应该请她吃顿桑活,又怕她马子大打不过她......求助!!!”
许多家长也曾遇到类似抓狂的情形,尽管表现相同,但原因可能各不一样。以下就四种常见而难处理的类型做深入剖析(挫败型孩子+无助型父母,失调型孩子+焦虑型父母,坏习惯孩子+抓狂型父母,对抗型孩子+压制型父母),并提供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1.特征
孩子表现为对某门劣势科目作业拖沓、抗拒和低效率,严重者可能出现泛化的厌学情绪,不愿甚至不做作业。父母软硬兼施,却毫无成效,焦躁不安,常常在绝望和希望中挣扎。
2.原因
“追求成功感,逃避失败感”是人性的基本规律,越是年龄小的孩子,越难以像成人那样可以通过意志力为克服失败感而努力为之。如果孩子在某门功课上自我感觉不好,考试成绩差,作业做不出来,往往在学校受到任课老师的批评、指责或忽视,在家得不到父母的表扬,逐渐地孩子会产生对这门功课的强烈挫败感。结果一做作业,孩子心中会自动地诱发出这种挫败感,它就像有一堵无形的墙阻隔在孩子和作业之间,导致孩子作业抗拒、拖沓和消极怠工等,而这些行为又会触动父母敏感的神经(因为父母知道,功课越不好就要越努力),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胡萝卜和大棒毫无章法地随着自己焦躁的情绪肆意挥洒,殊不知这如同伤口上撒盐,让孩子原本挫败的心雪上加霜。于是产生恶性循环,孩子越来越无助,家长越来越绝望。
3.关键
关键点在于化解堵在孩子和作业之间的那堵墙——失败感。同时要求父母要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温暖、坚持、耐心和智慧。(感觉难吗?说难不难,説易不易!)
4.方案
(1)用“成功感”挤走“失败感”
如果把“失败感”比作瓶子中的水,那么“成功感”就是一颗颗小石头,每天放几颗,失败感就被挤走了。
什么是“成功感”?许多家长认为,成绩好了,不就有成功感了吗!如果你也如此认为,那你立马陷入了“两难困境”:成绩好的前提是孩子必须努力做好每天的作业(甚至还要多做),而孩子心甘情愿做好每天的作业的动力往往又来自成绩好所带来的激励。所以这种以“结果导向的成功感”只会让孩子更挫败。我曾经咨询一个英语恐惧症的高中生,她说过一件对她影响很大的事:
我从外地转学到上海,因为英语跟不上,妈妈给我找了一位家教,半年下来,我终于期末考试及格了,考了68分。我非常高兴地回家告诉妈妈,结果妈妈叹了口气,“怎么还只考了68分啊,应该考86分才对呀”。妈妈的回答就像一盆凉水,把我成功的喜悦瞬间浇灭。
这就是以“结果导向的成功感”所带来的恶果。上课时,许多家长觉得不能这么说,那应该怎么说呢?结果大多数家长告诉我应该这样说:
“我很高兴,你进步很大,说明你还可以做得更好!”。
“我很高兴,你进步很大,如果你把单词量提高点,你成绩会更好”
你觉得这样说可以吗?其实这同样是隐形的“结果导向的成功感”,当说“你还可以做得更好”,言外之意是你还不满意,没达到你的期待,孩子很聪明也很敏感。“结果导向的成功感”只是你和孩子的诗与远方,是期待和结局。父母只有把以“结果导向的成功感”转变为以“过程导向的成功感”,才能自然而然地实现你的期待。
“过程导向的成功感”概念的提出,最初源自于我与孩子一段煎熬的经历。
我孩子初中二年级下学期时,数学特别糟糕,他很焦虑,其他科目成绩也因此下降了。每天他把数学作业放到最后,拖拖沓沓到十一点半,还未做完,脸上挂着的是焦虑、厌恶,甚至愤怒。那种煎熬让我很心疼,当时我感到无助的他需要支撑。我跟他说:“我和你一起努力吧,我们别去关注数学考试成绩如何,只需做好每天的每道数学题。”每天我都把他的数学作业复印一张,我坐在他的对面一块做。当他做出一道简单的数学题时,脸上会轻松很多;当作出一道中等的数学题时,脸上会明显洋溢一种喜悦感;当一起讨论一道题时,过去的抗拒消失了。就在那时,我突然感悟到“成功感”也可以如此轻易到来,做出一道题的满足感,不就是一种成功感吗!它如同那颗小石头,每天几颗,积少成多,就会把“失败感”彻底挤走。……大概2个月后,一次数学课堂测验他考了第8名,孩子脸上洋溢着的那种幸福感我至今仍记忆犹新,我也很高兴,因为孩子做数学作业的那种恶性循环就在那一刻嘎然而止,自此他走上良性循环。……1年后的中考,他从全年级二百多名一路披荆斩棘杀入前二十名,成为他所在的学校那年中考最大的一匹黑马。这个结局尽管并非我们曾经期待过的,确是必然的!走好了每一步,自然有可能达到更高的地方。
什么是“过程导向的成功感”?对此我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在学习的过程中所体会的满足感和愉悦感。过程导向的成功感以是掌握为取向,不以结果为取向;它既包括在解决问题中所产生的一种内在满足感,也包括来自外在认可所获得的愉悦感。要帮助孩子在作业时收获以过程导向的成功感,家长需要做到如下三点:
①放下目标。这是首要的条件,只有放下目标,你才能以平和的情绪、共情的心态对待孩子。家长之所以对孩子作业拖沓抗拒充满焦虑,是因为你看到孩子的作业行为达不到你内设的要求和标准,往往不是警示,就是指责。你就像一位检查卫生的老师,按标准给孩子不停的打分,看不到孩子的一丁点进步。
②挖掘进步。为什么用挖掘,而不用发现,因为这种类型的孩子由于成绩不好已积累了太多的挫败感,他们太需要成功感和鼓励。作为家长可以采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小步子渐进原则”,设置孩子伸手可得的系列小目标,例如孩子讨厌英语,不愿背单词,今天老师要求背10个单词,你打死他也不愿背,怎么办?你可以与孩子商量背3个单词可以吗?你还可以把一学期的单词分解开来,每天背几个。……如果家长有平和的心态,就一定能根据孩子的特点找到方法。找不到方法的原因,往往是焦虑和无助蒙蔽了家长智慧的心。不过要特别记住,孩子有了一丁点进步,就要及时给予真诚的认可。
③温暖陪伴。有人说做作业是孩子自己的事,让他学会自己承担责任。如果父母过去一直坚持这样,孩子就不会出现这种状况。对待挫败型孩子,我个人认为必须予以温暖陪伴,至少直到孩子走出挫败形成的恶性循环,让他自主学习不是当务之急。所谓温暖陪伴,是指在陪伴孩子一起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细心地观察和寻找孩子的变化和进步,随时给予积极的关注,如表达欣慰、认可和赞扬等。例如在陪伴孩子那段艰难时期,我常常会说“看到你紧锁的眉头舒展了,我很开心”,“不错,解题思路很清晰”,“今天速度提高了,太好了”,“你能坚持把这道题搞懂,我很欣慰”。温暖的陪伴就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悄悄地浇灌着孩子潜藏在心底的自信种子。
(2)用“外在激励”抑制“失败感”
这是大多数家长采用的方法,但实际效果差异很大,成功者有之,失败者大有人在,为什么?我先讲讲该法的作用路径:外在的激励(诸如你做到了什么…,我给买什么…或让你玩什么…之类)仅仅只能暂时激发起孩子做好作业的动力,动力强了,可以间接提升孩子的意志力,从而去压制作业中挫败感。因此外在激励法是否有效依赖以下三个条件:①外在激励物对孩子的吸引力;②外在激励持续的时间;③孩子对获得奖励的可能性评估。如果家长使用外在激励法,可按照以上3条进行设计。但外在激励法有明显的局限性,下面以一位母亲曾向我讲过运用此法失败的例子加以说明。
她的孩子非常喜欢军事模型,她跟孩子说,如果每天认真完成作业,订正错题,并做少量补充题,坚持10天,就给他买一个“辽宁舰”航母模型。孩子立马兴奋了,第一天孩子的表现还算可以,但一天不如一天,没坚持到第4天,孩子又恢复原样,对妈妈说:“我不要了,行不!”。
想当初,我们小时候为了一个新书包,拼命学习半年。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父母宠爱,要什么给什么,要想找一个能吸引他们的东西就不容易了,更不要说能持续很长时间,如果孩子本身缺乏意志力,再加上做作业时强烈挫败感的阻力,他们很快就会清楚,奖励只不过是驴头前挂着一块肉,看得见却吃不到,立马偃旗息鼓,让家长很无奈。
因此,用外在激励抑制失败感,仅仅是一个辅助方法,其作用就像在水中丢下一个石子,可以短暂激起一些浪花,但难以持续。
(3)用“坚定而温暖的管教”化解“失败感”
俗话说:一个杯子碰不响,两个杯子叮当。当父母被孩子作业拖沓困扰时,想着的常常是用哪种方法去对付孩子,却很少会反思自己的教养行为。其实,父母的教养方式才是导致孩子不良行为的根本原因。
心理学对父母的教养方式有许多研究,最有名的是戴安娜•鲍姆林德把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放纵型和忽视型。由于每种理论都无法涵盖所有的教养方式,我选择采用自己的划分来说明我的观点。
我个人把教养方式按季节形象划分为四季型。
春天型: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坚定温暖,既始终保持对孩子积极的关注,同时又坚守自己底线。
夏天型: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如同夏天的天气,多变而充满矛盾,好时溺爱无比,糟糕时暴风骤雨。大多数溺爱型或放纵型属于此类,因为纯粹的溺爱或放纵在实际生活中很少见。
秋天型: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如同秋风扫落叶般严厉,只有规矩,没有选择和自由。这种类型相当于专制型。
冬天型: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如同冬天般冷漠,既缺乏爱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这种类型相当于忽视型。
在生活中最常见的是夏天型和秋天型,由于秋天型父母教养严格而专制,一般会引发儿童的顺从,孩子很少会出现作业拖沓抗拒现象。夏天型父母的教养方式则充满矛盾,她们大多数时候宠着孩子,但也容易被孩子的不良行为激惹,变得急躁而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这种多变而不稳定的风格导致她们对孩子缺乏权威和约束力。在作业拖沓抗拒的孩子旁边,见得最多的就是夏天型父母。夏天型教养风格比较容易向春天型和秋天型两种风格转变,减少溺爱,坚守底线,就是春天型。增加严厉,严格标准,就是秋天型。显然,在面对挫败型孩子时,春天型教养方式是父母最佳的选择。
如何转变为春天型教养方式,我认为需要家长做到如下几点:
①换位思考。面对挫败型孩子,家长最需要的是换位思考(共情),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家长就能对孩子的困境感同身受:
孩子不停地找东西吃,上厕所,其实不是偷懒,而是焦虑。
孩子看着作业发呆,眼神呆滞,其实不是注意力分散,而是无助。
孩子不愿意做作业,其实他内心并不愿意与你对抗,而是他无法阻止挫败感涌上心头。
……
也许,许多家长会说,你这是躺着说话不腰痛。曾经,我与孩子也有过一段这样的时期,最初,我也指责过他上课没有认真听讲,也因为他连简单的数学题不会做而愤怒,直到有一天,看到他面对数学作业的痛苦表情,我才幡然悔悟,我之所以指责是无法容忍他是如此的笨,我之所以愤怒是担心他这样下去,前途何在,我的面子何在。那一刻,我终于明白是我的期待阻扰了我平和地对待他,他身处泥潭,需要我伸出温暖的手。我咨询时为什么能设身处地,共情来访者,因为我没有预设的期待和结局,而面对孩子,我却有!
②温暖陪伴。参见“过程导向的成功感”部分。
③坚守底线。有人说,父母的爱,可以没有条件,但是一定要有原则。面对挫败型孩子,我想把“坚持原则”改为“坚守底线”,因为无助型父母内心的原则太多,这些原则是以父母的预期为参照系而设立的,不是基于孩子现有的可能性。所谓底线,是以孩子为中心,在评估孩子现有可能性的基础上,孩子可以遵守或实现的基本原则。比如“我可以不在乎你每天能做多少题目,但我在乎你是否能把每做过题搞懂”,“你每天搞懂1道错题,这是我的底线”。是底线,父母就要坚定地告诉他,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随着孩子的进步,你的底线可以逐步提高,孩子因为体验到成功感,自然会接受。
④有效方法。心理学中的计划行为理论告诉我们,孩子有了改变的态度,父母给予了温暖的陪伴,有时还不足以促成实际的行为,还需要父母提供或帮助孩子寻找到有效的路径。尤其是挫败型孩子,某门功课基础差,积累的漏洞太多,需要父母想办法帮助孩子弥补知识上缺陷。想当初,我是陪着孩子一道一道数学题做过来的,谁让我们摊上了世界上最难的职业——为人父母呢!现回首,尽管因为我没有在孩子小时候就采用“坚定而温暖的管教”,让我过了一段煎熬的日子,但正是我与孩子共同走过的这段日子,我收获了至今还保持的良好亲子关系,也让我对许多心理学的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
以上便是对“坚定而温暖的管教”的解释。改变不良的教养方式,获益的不只是孩子,父母也收获了成长。
这篇文章不仅是写给因为孩子作业拖沓而抓狂的家长,也是献给那些因孩子学习和行为而困恼的所有父母。愿你们有所启发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