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一年

    今天是毕业一年,也是入职满一年的日子。这一年里,全面放开二胎,于是我就结婚了。这一年里,王健林说他的小目标是赚一个亿,于是我就工作赚钱了,这一年里…好吧,我编不下去了。不过一年,不长不短,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节点上,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收获和观点。

一  发现是什么问题最重要

          嗯,看起来这么拗口的句子,其实意思就是认识问题是最关键的。在这一年里,不管在生活里还工作上,有被肯定的喜悦,当然也有被否定被质疑的时候。但最重要的是收获成长,是在解决一件件具体的事情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

        无论何时,内心里的情绪是人当下最真实的感性反馈,然而,情绪化的话或行动却并非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所以,这一年里,我慢慢学着,不管遇到什么问题时都尽量剥离情绪,不断思考和表明这是什么问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下一步该怎么办,学着不纠缠在情绪里,只就事论事。我发现自己不会再被对方情绪所激发,也不会再为想象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而焦虑,所有的集中点在问题本身,而非其他。

          不得不说,认识问题本身是有难度的,这一年深刻理解到这个难点,于是,我尝试用写出来或者说出来的方式理清思路,一步步建立主干,剪除旁支,剖析难点,尝试提出解决方案。但是,懂得这些也不够,经验需要时间的沉淀,认知需要思辨能力的提高,能够认识问题本质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  解决问题没有想象的那样简单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觉得某件事情很简单,做起来才发现有多困难,比如管住嘴迈开腿多么容易,实际却很难做到,再比如觉得一道数学题很简单,可是死活算不出正确答案。到目前为止,我也经常会遇到,例如,我先生问,你这个事情还需要多久才能做完,我说,估计两个小时,然后,先生从6点等到我半夜2点做完才回家。原因很多,也许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够简单便捷,也许是出现不可知的错误无法进行下去,也许是问题本来就需要那么久的时间来解决。而这些原因,需要探索新的解决方式,需要提高辨识异常的能力,需要对结果有预判,更需要时间,需要制度和方法创新。

        有位同事的签名里有一句话“你百分之一的错误,对别人也许就是百分之百”,一年的工作让我对这句话有着深深的认同感,我开始理解他人的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所以,我不会对任何人说:事情这么简单,你怎么还做不好,因为,解决问题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三 价值观和标准要一以贯之

        四年前考研时,我有点纠结,想能不能换专业去试试新闻或者哲学专业,好像总觉得那才是我的兴趣,当我提出这个想法时,父亲在电话那头发火,问我:“学了这么久的本专业,你觉得这样做忍心吗?”一句话问住了我,我的确不忍心,在高中选文理科时我就就已经告诉自己,如果不选择理科,我可能这一生都没有机会再系统地去学习理科知识,虽然我对数字不敏感,学习数理化对我来说也很枯燥很困难,可是这些科目带给我的是对很多基本原理的探索与认知过程,我不希望自己的知识结构里有这些科目的缺失,想起初心,我还是选择了继续读本专业。两年前,找工作前夕,我很纠结,偶尔会有个小念头想出去打拼一番,不论岗位,不管待遇,好像需要离开庇护去广阔的天地自由飞翔,我提出这个想法时,父亲又发火了,问我:“你没有专业的根基,没有一技之长,怎么立足社会?在一个高房价高消费,没有正式身份的城市,你怎么生存?”父亲说的有道理,他了解我是一个上进心不够,追求安逸,享受生活的人,对我而言,固定的工作时间,有稳定的生活非常重要,所以我并不适合去换专业领域工作或者去一线城市打拼事业。

        我最终听从了父亲的建议,回到了家乡,来到了省会,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父亲开玩笑说我就属于这里,从起名字就注定了。其实,我一直没有明确认识到为什么我内心想“自由”却在最终做选择时背离我以为的“内心想法”,直到看奇葩说里高晓松的一段话,我的疑惑解决了,他说当年他已可以不参加高考保送到浙大,但是他的家人想让他参加高考考清华,他自己觉得为什么要舍易求难,家人说,你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按照西方自由的方式,自己选择学校,选择专业,自己养活自己。一个是东方方式,你参加高考考清华,我们给你选择专业,我们养你。但你必须要有一以贯之的世界观,不能选大学时说我要西方的自由,找父母要钱时说我要是东方人,父母要供我读书。其实在看到高晓松这段分析很早前,我的先生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并且我们曾将这个观点在分析一些人生选择问题聊了一晚上。两件事情结合起来,我终于清楚意识到我为什么没有按照自己以为的“内心想法”去生活了,因为我接受着传统的教育,接受着传统的家庭相处模式,接受着东方文化,所以做选择时应该遵循我所接受的文化,并一以贯之的去做选择,不能双重标准,不然会做出不切实际偏执的选择,而我对预计的最糟糕结果是没有承受力的。

          工作一年了,我很享受现在的状态,上班时尽力做到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剖析问题,尝试提出解决问题方案,和领导沟通时永远围绕这四点展开。我也尝试着对自己的业务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摸索一些简洁高效的工作方法,工作效率和准确率提高许多,加班的时候慢慢变少。在每一个活动或者机会面前我都尽全力去经历,去体验,去发现自己的更多可能。就像前几天参加的演讲比赛,我放下对名次的想象和焦虑,最初也未准备音乐和背景ppt,我希望自己将全部的关注点放在如何去传达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态度,让观众感兴趣听我讲。在上场前最后一刻,我放弃拿提示手卡,放弃原来设计的开头,第一次即兴去讲述上场前一刻发生在自己身上故事。这次比赛给我带来不可名状的感觉,无关名次,是对突破自己所感受到成长的喜悦与满足。现在,下班以后,只要晴天,我就很喜欢去黄河边散步,从蓝天白云,到夕阳西下,再到华灯初上,感受每一刻不同的美,当踩着河堤,听着水声,吹着河风,我便会忘掉工作生活里的烦恼疲惫。我们从小知道,因为黄河流域所孕育的灿烂文明,所以将其称之为母亲河,在这里生活一年后,我更深的感受是走在黄河边时重拾内心的平静,是在河滩上感受千年前古人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心灵相通的奇妙感应。有人说这里是西域人眼里的中原,是中原人眼里的西域,当以为的满天黄沙,当以为的驼铃阵阵,当以为的干旱贫瘠,来到这里时,才会觉得这是多么大的误解。

        沿着黄河一路的广场上,人们跳着藏族锅庄舞,新疆舞,交谊舞,街舞,唱着秦腔,流行歌,民歌…不得不赞叹这座城市的多元与融合,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在这里都相依相存着,也许这就是这座丝绸之路节点城市的独特魅力。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确定的人生终点,因此很多思考也没有太大意义,可是,偶尔就会有内心的冲动,想写一些东西,也是对自己的一个阶段总结,理理思路,纯属个人自娱自乐,自知观点有很大局限性,而且适用范围也仅限自己,还是忍不住写出来。最近看《军师联盟之大军师司马懿》,我把这些小看法小想法跟先生聊时,他说如果说杨修与曹操有三十里的差距,嘲笑那么我与他有5年的差距,因为他5年前已写了《事情没有你想象的简单》一文,好吧,毕竟我才毕业一年。

观点参考:和先生的日常对话,《逻辑思维》《奇葩说》,先生的文章《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你可能感兴趣的:(毕业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