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说设计

这是我当年做毕设的时候的体会,我的毕设大方向是儿童产品设计,为了更好的完成我自己的作品,整整一个寒假接近两个月时间我每天都跟我一岁多的外甥女“厮混”在一起,跟她一起看光头强,虽然我有一万个不愿意,这还不如我小时候看的葫芦娃呢,舅舅:光头强可厉害了……跟她一起吃虾喂虾虾(虾虾是我堂姐家的一条长歪了的泰迪)她吃一口喂她一口,在她眼里,虾虾是她的朋友,是她的一个玩伴,虾虾会跟她一起满世界瞎逛(当然仅局限于我堂姐家,出门就是大马路,家长不让乱跑)我跟她一起搭积木,顺便观察她的言语,动作,思考方式,她很自信,能把自己搭的四四方方的东西说成是星际大战的根本想象不出来的武器,她说的天花乱坠,我听的似懂非懂,像是高中老师在教学生上数学课一般,我只能委屈的说一句,没听懂。‘’哎呀,舅舅,你怎么这么笨呀。‘’我……,慢慢地,她开始放弃我这个‘’学生‘’,正好,似巧非巧地我姐姐的小姐妹来了,带着她的女儿(差不多年纪)来了,这下,她可高兴坏了,因为有共同语言的生物体到来了,直接把我判了死刑,你走开,舅舅,我们要搭积木了,我只能搬好小板凳远远地观察着这两个新生物。她们之间似乎有自己的语言,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小伙伴都会有,必须要有这样‘’基因‘’的人才能成为同一帮派(因为她见了我哥哥的女儿,俩人会打架),记得当时我管着两个人,我想抱一会儿哥哥的女儿,她哭着吵着不让我抱她,我以为她要抱,但是后来发现她不想抱,只是不希望我抱别人。所有的成年人思维都能反映在儿童身上,但是都是拆分成一点一滴的东西所体现。印象最深的一次,我想蹲下来好好的看看她,观察观察,令我没想到的是,她也蹲下了,当即我就想到,我们永远也理解不了儿童的世界,因为当你蹲下的时候她们也蹲下了,你理解的儿童世界是你所理解的儿童思维并且强加给了儿童,在儿童没有特别反感的前提下,你以为你理解了儿童,恰恰相反,是儿童被强迫理解了。生活中处处存在设计,只是你发现的早晚。或许只有你遇到了充电线、耳机线缠绕在一起的问题你才想到无线充电技术的好,才想到蓝牙耳机的重要性,或许只有你遇到了无数次热水器塞子弹出的热水瓶你才能想到有一种热水壶塞子是旋转螺纹式的,或许只有你冷不丁地被卫生间牵着二郎腿的盆吓到的时候,你才明白别人设计的盆的作用性。当你抛弃了设计环境出来的设计只会存在于你自己的世界里,设计不应该没有粘性,他不应该单独存在。之前有听柳老说过大陆的设计难点在于制造没有跟上,我们只有制,没有造,我们还是处在加工型社会中,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设计环境,设计氛围,中国设计跟国足的境况不尽相同,雷声大,雨点小,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都是可以对号入座的,足协出台U23政策,必须有U23球员上场,我可以派他上场,但是我可以让他下啊,五分钟,就下。一方面是足协政策的不完善,另一方面是国人的“精明”,真正落实到足球环境,足球氛围的举措寥寥无几,三年前的冰岛世界排名130多,国足几乎可以碾压,如今冰岛世界排名25,欧洲杯闯入8强,世界杯预选赛小组头名闯入世界杯,这都是归结于冰岛足协的种种针对性举措,难道我们不可以吗,设计也是一样,难道我们不可以吗,我们的知识产权为什么一文不值,可以打个官司打三年,可是产品早已更新了无数代。我们做不了德国,我们做不了日韩,我们的设计环境更像美国一般的商业环境,但是美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当好,没有人敢逾越这一界限。如今走在前面的是我们的互联网思维,运用互联网我们可以用上支付宝,用上各种扫码付款,我们可以有我们的共享,但是这都是基于金钱操作与信誉操作,如果是借阅自行车,自行付款,没有约束,估计没几天自行车就没了。一代传一代,一个影响一个,这就是现在的设计环境,人人都想着立马赚钱,而不是把东西做好了再赚钱,能套一点是一点,先拿个预付款再说。物质越进步,精神越退步,这样就达到了所谓的平衡。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胡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