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古代文坛上的父子兵,或许,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那么,他们心中饱含着怎样的诗情画意,他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文化传承呢?
第一组:曹操,曹丕,曹植
曹操父子在历史上可谓大名鼎鼎,对于这三位的文学风格,曾有学者给出过这样的评价:“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坦率地说,我个人更喜欢曹操的诗,早时就为他《短歌行》中的句子所沉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这是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和一统天下的决心。还有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直直地便能戳进人的内心深处。
若说《短歌行》有着一种庄重典雅的美感,那么,《观沧海》则充满浪漫主义的激情与热血明朗的风姿。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出自《步出夏门行》组诗,一共四首,每一首的结尾都是一样的——“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多么幸运啊,让我可以用诗歌来咏叹我的志向和心情”,这是对诗歌最好的赞美,同时也道出了写诗的意义。
这样一位乱世中的枭雄,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家军事家,或许,诗对他来说是表达是发泄是抒怀,但也是一种振奋的力量,一种对人生的叩问,一种生生不息的追求……
在文坛上,曹操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是那个时代杰出的文学家,更重要的是,他还生了个才华横溢的儿子——曹植,当然,在说曹植之前,我们要先说说他的哥哥曹丕。
曹丕是魏朝的开国皇帝,也是三国时期第一个称帝的君主。在后世的印象中,他应该是继承了曹操政治才能最好的儿子,善谋权,有野心,在争夺继承权时更是毫不手软,关于他打压兄弟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逼曹植写出“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七步诗了。
不过,这首诗的真正作者存在争议,而我们也不知道这么久远的历史到底有多少真实性,所以此刻不必纠结于此,因为今天我们要认识的并不是他的为人,而是他的诗。
我喜欢曹丕的诗,这是真心话,从看到那首《杂诗》开始: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当时立刻就被吸引住了,脑海里出现的仿佛不是威严的帝王狠辣的兄长,只是一个夜不能寐的男子,在安静的夜里,看着清波明月,结着万千愁肠。
我开始意识到,诗词可能会展现出人性的另一面,让人们把不想外露的东西倾注在字里行间,创造了心灵角落里的一方净土,一段情愫。
而他的《燕歌行》,则是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的七言诗: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我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摇踵望,尔独何辜限何梁?”
秋风萧瑟,白露为霜,伊人思君,泪下沾裳,只是不知道,这个大权独揽的男人,在长夜未央的月下,有过怎样的烦忧,可曾也思念过谁?拥有如此柔软诗心的人,真的会那般心狠手辣吗?
而曹植,正是那个继承了曹操文学才华最好的儿子,从小就聪慧过人,稍大一点便可以出口成论,下笔成章。曹操对其甚是喜爱,曾几次想立曹植为接班人。而曹植自己当然也不是没有想法,他也希望能建功立业,一展鸿途。
然而世子之争,并不是只拼才华就可以,曹植文人气太浓,而且有时任性而为,最终到底是失去了曹操的信任与宠爱,眼看着哥哥曹丕接过父亲手中的权杖,从此,曹植的日子越发难过了。
在曹丕的打压下,他自觉抱负无望,但又愁闷满怀,于是写下这首《七哀诗》以诉心事: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这是一个弟弟对兄长帝王的告白吗?然而,“君怀良不开”啊,他又能怎么办?又可以去依靠谁呢?
虽然我不怎么喜爱赋这种文学形式,不过,曹植的《洛神赋》中的某些句子,偶尔读来,倒也是美不胜收。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可以说《洛神赋》中潜藏着诸多美丽的成语和词语,比如翩若惊鸿,明眸善睐,凌波微步,吐气如兰。
在后世看来,曹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远超其父其兄,留下的作品也更多。南朝文学家谢灵运曾给出过这样的评价——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这便是“才高八斗”的由来。
只是拥有如此才华之人,最终却抑郁而终。
第二组:李璟,李煜
或许在很多人眼里,南唐不像是一个国家,而更像是一个诗词的国度,既有热衷于填词的君主,也有擅写词的宰相;而他,也不似一位帝王,而更似一个杰出的词人,多情的才子,最美的情郎。
没错,他就千古词帝——李煜,也是南唐后主,还是亡国之君。
南唐地处江南,风景秀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用李煜的词来说就是“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真是好不气派。
如诗如画的景致,歌舞升平的生活,给了李煜美妙的诗情与诗心,当然,他还有个没事也喜欢填填词的父亲。
中主李璟是南唐的第二位国君,喜好读书,而且颇具才艺,常与冯延巳这样的词人宰相饮宴赋诗。虽然他在位时疆土最大,但因其奢侈无度、治国无方而导致政治腐败,可以说他交到儿子手里的国家本就是一个烂摊子。
不过,他的词倒也是很美的,比如这首《摊破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
真是清丽婉然,情致细腻,那一腔春愁,被他表达得淋漓尽致。或许,这不只是在感慨花落水流长,情思两渺茫,也是在问风雨飘摇的南唐,以后会遇到什么样的坎坷,谁又来做它的主人?
后来,李煜做了这个国家的主人,这或许是李璟起初不曾想到的吧,也是李煜自己都没有想明白的。
李煜是李璟的第六子,曾因被太子猜忌而避世读书,不问政事,但他的哥哥们也太不争气了,死的死,造反的造反,最后帝位竟然落在他的头上。
他知道自己不适合做皇帝,也本无意于帝位,他只想做醉心于诗词歌赋的从嘉(李煜初名),与他的爱人琴瑟和鸣,可命运却让他成为了李煜(登基后更名),并当了亡国的罪人。
然而,李煜虽是政治上的失败者,却是词坛上的成功者。北宋亡了他的国,可他用自己的词征服了宋朝,是他将“伶工之词”变为“士大夫之词”,对宋词的兴起与演变影响深远。
李煜的词风,起初受制于宫廷生活而偏于婉约多情,生动绮丽,写下过诸如“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这样的句子。
亡国后,李煜被囚禁于北方,思国思家思他梦里的江南,此后他的词风发生了巨大转变,变得更深沉更忧郁更挚诚更哀婉,也更痛彻心扉,也更美到极致。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首《浪淘沙》,写在一个落雨的春天,雨打湿了他的心,他又想到了从前,想到了他失去的江山,无论他梦过多少次,却真的再也回不去了,他与往昔的繁华岁月如天上人间。
“故国不堪回首”,诉不尽后主的一世悲愁;“故国梦重归”,道不尽李煜一生的夙愿。在“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中,他除了写写词还能干什么呢?然而,他的词最终还是将他带向了生命的终点。
那首著名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成为他的绝唱,他被一种叫“牵机”的毒药赐死。
从此,世间再无李煜,但后世却永远流传着他的词。
第三组:晏殊,晏几道
在北宋词坛上,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对父子。他们的婉约词唯美而忧伤,那“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那“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何等清丽,又何等深婉。
那么,就先来说说父亲晏殊,他身上有两个标签:一是神童,二是宰相词人。
据说晏殊自幼聪明过人,被当作神童,十四岁参加考试,赐同进士出身,不满二十岁便开始入朝任职。经过了真宗朝进入仁宗朝后,晏殊的职位也越来越高,最后官至宰相。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是他最著名的词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他最高远的意境;“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这是他最有哲理的温柔……
而晏殊的诗也不乏精美之作,比如这首《寓意》: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一怀寂寥,几番萧索,似乎都融化在了那梨花柳絮和明月清风里。
晏殊的词,吸收了“花间词”和“南唐词”优秀的部分,开创了北宋的婉约词风,当然,他对文学界的贡献,还有生了个文采斐然的儿子——晏几道。
晏几道是个有故事的人,或者说,他是在命运的起伏中走过了一生。
其父晏殊曾身居相位,作为最小的儿子,他不仅得到了父亲的格外宠爱,还充分继承了父亲的文学才华,后人经常将这对父子并称为“大小晏”。
小晏经历过锦衣玉食的少年时光,但随着父亲的去世,他顺风顺水的生活也宣告终止。他空有诗书才华,却不懂得巴结权势,于是只能放任自己诗酒流连,在歌舞伎的围绕间写诗填词。历尽悲欢离合,尝尽人间冷暖之后,他的词作,也渐渐由率真走向深沉。
小山词既承袭了其父的婉约缠绵,又多了一份清奇与深情,仿佛他永远是那个伫立于落花中默默沉思的男子。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如此唯美的《临江仙》,既写下了无可奈何的追忆,又似一个情致优雅的梦,其间有缓缓流动的甜蜜,亦有挥之不去的凄凉,大概这就是人生吧。
第四组:苏洵,苏轼,苏辙
在中国文坛上,或许没有哪一家能如苏家这般风光,不但一门三学士,而且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父亲苏洵长于散文,其子苏辙也以散文著称,尤其擅长政论与史论,而另一个儿子苏轼则更加了不得,可以说诗、词、文俱佳,绝对是北宋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那一年,苏轼二十一岁,苏辙十九岁,老苏携二子一同进京参加科考,结果两个儿子同时中选,苏轼更是得了个第二名。
儿子们年纪轻轻,初试牛刀,就取得了如此好的成绩,老苏骄傲无比,但也心含苦涩,要知道他这个当爹的可一直都没有考中过。后来他还写了一首诗自嘲:“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
哈哈,老苏其实还挺有意思的。
事实上,苏洵年少时很好玩,不喜读书,只爱到处溜达,有点像游侠。直到二十几岁才开始认真读书。由此推测老苏的智商还是挺高的,一发愤努力,肚子里的墨水就渐渐多起来,后来在散文方面取得了非常深的造诣。虽然科举不利,一辈子也没当过什么官,但其散文中所留下的名句,至今我们都耳熟能详。比如: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行于左,而目不瞬。”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一忍可以制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与父亲苏洵的应考不顺相比,苏轼走上仕途之路简直是太顺利了,然而不幸的是,他赶上了党争,赶上新法与旧法争风对峙的时代,一派直爽率真的苏轼想不得罪人都难啊。
“乌台诗案”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他一生都为之骄傲的诗情才气,却让他落难入狱,最后被贬黄州。在去往黄州的路上他一定想了很多,在初到黄州时他可能也消沉过低迷过。
然而,最令人佩服的正是他的胸襟和适应能力,他不但没有委靡不振,反倒返璞归真。盖屋,种田,荡舟,饮酒。工作之余带领家人开垦了城东的一块坡地,并为自己起了个别号“东坡居士”。
被贬黄州是苏轼人生里第一个沉重打击,但也是他文学上真正蜕变与飞跃的开始。正是在那些失意与随意并存的日子里,他写下了无数的千古名篇,比如《赤壁赋》《后赤壁赋》这样优秀的散文以及《念奴娇·赤壁怀古》《卜算子》《临江仙》等脍炙人口的词作。
当然,也包括这首《定风波》,这是我心里最能代表苏轼性格的作品。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可见,洒脱与达观,在苏轼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说“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他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说“此心安处是吾乡”,他说“人间有味是清欢”……
既能博击风雨又能笑对人生,既有豪情壮志又懂生活滋味,这便是我心里最好的苏子瞻。
而弟弟苏辙呢,其性情反倒是比哥哥更加沉稳冷静,所担任的官职也比苏轼更大,虽然遭遇过贬谪,但其治世之才还是颇得皇帝赏识的。
当然,在文学才华上他确实不及兄长,无论作诗还是填词,不像哥哥那般笔落惊风雨,但作为北宋著名词人的亲弟弟,他与苏轼之间有很多唱和之作或者表达想念之情的作品,比如这首《水调歌头》,写得也是情真意切,让我们看到了那份依依不舍的别情。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而且,苏辙更擅长政论和史论,留下了不少文集,他在著作中论述天下大事,可以说全面而稳妥。
喜欢他们,不只因为他们各自才华横溢,还因为兄弟间的手足情也令人动容,还记得苏轼曾给弟弟写下的那句诗——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这便是苏家平实而温暖的亲情,大概也是他们才华以外最宝贵的财富吧。
好了,篇幅有限,真的不能写再多了,虽然有点意犹未尽。
或许你可以告诉我,以上四组父与子,你更爱哪一组呢?
我嘛,尽管都喜欢,但还是会选第四组吧,因为苏轼是我男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