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厦将倾 何木可支 ?——《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书后感

大厦将倾 何木可支 ?——《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书后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1991年12月25日,圣诞节,莫斯科长长的冬日,地上落满了白色的雪。枯黄的叶子从枝上飘落,没有人知道风会把它带到哪里。

正如此刻的苏联。

这个曾经站在世界之巅的超级大国,在经历了六年的改革之痛后,倾覆了。这声轰然的巨响,震惊了整个世界。

最后一任苏共总书记,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宣布了这一事实。

亲爱的同胞们,朋友们。

作为最近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这一局面的结果,我宣布辞去我作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总统的职务。我一直以来坚决支持国家的独立、自主和加盟共和国的主权,但同时我也支持维护政权联合,国家统一。

无论措辞多么委婉,冰冷的现实已在眼前。

假如我们现在回想起当初列宁的慷慨激昂的演讲,回想二战时卫国战争坚定卓绝,那时的人们也许衣不覆体、食不果腹,但眼神闪亮,如有星光,充满了对社会主义未来的期待。

然而,苏联共产党并没有实现他的承诺。

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学界有诸多争论,比如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意识形态等等,总结下来,主要有这两个方面。

一是苏联的解体证明了苏联体制的失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内部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这一矛盾意味着苏联解体的必然。二是最后一任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的公开性、自由化以及经济改革的失败促成了苏联经济的全面崩溃,苏联共产党执政地位的丧失。

而大卫·科兹和弗雷德·威尔所写的这本《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这本书则为我们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

在宣布苏联解体时,戈尔巴乔夫说了这样一句话。

八月政变把社会的普遍危机带到了一个极限。这次政变最糟糕的后果就是国家的解体。今天我担心我们的人民失去了一个伟大的国家的国籍。这种情况也许对每个人来说都将意味着很艰难的未来。

但是,假如没有八月政变的话,苏联就不会解体吗?

《来自上层的革命》告诉我们,并不是。

迥异于许多西方学者的观点,作者认为,正是戈尔巴乔夫的一系列改革催生了一个新的阶级,而这个阶级致力于走资本主义道路。加上苏联垮掉的精英一代,正是这些来自上层的阶级,革掉了苏联的命。

1917年俄历十月,俄罗斯政治局势风云变幻,由列宁所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与工人的苏维埃连手推翻了彼得格勒的临时政府。此时的俄罗斯还是一个贫穷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期间,它经历了内战、卫国战争等艰苦卓绝的战斗。但在1980年,十月革命60年以后,苏联成了世界两个超级大国之一,成了一个拥有2.65亿人口的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国家,在许多标准上都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

但是,原谅我又要用这个词,因为,苏联的存在给了世界太多惊奇之处。

仅仅在1990到1991年两年之间,发展了长达70多年的苏联体制就这样崩溃了,没有外力入侵,没有大规模国内民众反对行动,苏联就这样崩溃了。

大厦将倾,何木可支?

也许从苏联共产党失去了执政地位的那时起,混乱的苏联政局就已经没有力量能够支撑起社会主义苏联的统一了。

许多学者对于《来自上层的革命》一书的常常这样评价,也许关于社会主义和苏联解体原因的解释未必完全正确,但是它提供了理解苏联解体的另一种视角。

深以为然。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苏联体制和苏联解体的背景,第二部分研究社会主义改革方案最终导致苏联体制终结的过程,第三部分关注苏联垮台的后果。我想就其中的几个点说说自己的看法。

大厦将倾 何木可支 ?——《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书后感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苏联体制

文章从俄国十月革命起,论述了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来源。

文中说,在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国,列宁提倡建立一个纪律严明的秘密的职业革命政党。布尔什维克按军事原则建立起的党组织,他们称之为“民主集中制”中央领导层就政策进行讨论,并根据多数票原则作出决定。但是一旦做出决定,不管是领导人还是普通成员,都必须不折不扣的执行。

看一看在1917年的俄国以工人阶级的名义迅雷不及掩耳地夺取了政权的列宁式政党,我们也许可以得到上述问题的部分解释。在领导一只武装对付一个高压的但政治上又软弱的政权时,建立一个民主集中制的政党是十分有用的,虽然这些政党依此有效的发动了工人群众,有时也包括农民群众,去反抗当权者,但他并不利于在推翻政权之后建设一个民主国家。

作者认为布尔什维克政党虽然在为政权而战期间不得不关注群众动向,但一旦掌握了稳定的政权,就倾向于在新国家中产生一种自上而下的权力结构,政策由上层领导制定,普通成员不折不扣执行,这一原则从执政党中逐渐扩展到整个社会。

总结成八个字,就是成也群众,败也群众。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为了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政党在获得政权之后,一步一步滑向另一种专制统治的深渊。

私以为,所谓民主集中制,其实和专制、和民主之间的界限很暧昧。在何种程度上民主、在何种程度上集中,这里的尺度,往往决定了它是民主的还是集中的。

而苏共滑向了它的反面。

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触目惊心。

在苏共解散了后,没有任何记录显示,有任何大型的游行、或者其他反对活动来试图挽回这个曾经的苏联执政党,这样的努力一次也没有。苏联的人们麻木的接受了这一现实。

为什么?

因为长期的过分集中,长期的上令下达,而普通民众只能不折不扣的执行。这种政治习惯让他们不再对苏共抱有任何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事情是你让我做的,所以我不必为此负责。苏联政局如何,那也是你的事情。与我无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必抱怨民众冷漠,而是长期把民众撇到一边,只会令民众麻木。

这是镜鉴。

正如现今我国提倡要建设服务型政府,而非包办型。因为我们明白,政府不可能包办一切,假如它真的包办了一切,整个社会便会如一台僵死的机器,只会按照命令旋转,一旦主机损坏,那么随之而来的,是整个社会的崩溃。社会是由每一个鲜活的个体组成的,群众蕴含了巨大的能量,执政党能做的,不是把这股能量压制使其规矩的流散,而是充分的鼓动和发挥它的力量,使其真正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大厦将倾 何木可支 ?——《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书后感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二、公开性政策

1986年初,戈尔巴乔夫始创了被成为公开性的政策。这个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公开性政策被视为瓦解苏联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这个政策使得苏联共产党逐步丧失了宣传的舆论阵地。至1991年,苏联党报党刊的发行占比不过1.5%。而即使是党报党刊,也常常发出不和谐的声音。一时间,批判苏联、否定过去70多年的社会主义成为风潮。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即使有人站出来维护维护社会主义,正如一位学者曾写下肯定苏联历史的《我仍在坚持原则》,却遭到广大媒体口诛笔伐。在那时的苏联媒体和知识界,人们可以自由的批判苏联历史和苏联共产党,却不能自由的维护苏联历史和声援苏联共产党。

曾经,苏联的党报党刊是苏共和苏联政府的喉舌,而现在,它连维护自己的能力都没有。

那么,为什么戈尔巴乔夫要推行这样一个明显不利于苏共的政策呢?

在推行经济和政治改革的过程中,戈尔巴乔夫明显的感觉到了来自保守派的强大力量,为了推行自己接下来的改革,他必须为此扫清一切障碍,尤其是思想上的。书中说,也许它希望,公开性将会唤醒人们,激发他们采取实际行动来支持苏联体制的改革。

实行新闻自由,解除一切不可议的禁区,释放政治犯,邀请大众媒体批评苏联党政机关……这些举动终结了苏联社会数十年来对社会生活的严格控制和层层监控,结果迅速出现了“市民社会”——即处于国家控制范围之外的公民组织和活动。

但过分的解禁终于走向了它的反面。当苏联的一切都被否定,当曾经的光辉历史被否定,当所有带着个人利益的政治宣言被毫无保留的揭开,当切尔诺贝利、当卡廷森事件、当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当那些政治的黑暗和肮脏被公之于众。戈尔巴乔夫高估了民众的理性和承受力。

书中说,所有的立场——改革的、保守的、反对的、革命的——突然全部在公众面前曝光。苏联这个社会,从来就不习惯于如此一种公开的和无所不及的争论。

而此时的戈尔巴乔夫仍然对此视而不见,他仍然坚信,公开性和民主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必将给社会主义带来美好的明天。

公开性,许多学者肯定了这个观点。但是在经过70多年的政治高压之后,乍然放开,过激的推行手段却会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苏共也在这种四面楚歌当中逐步丧失了执政党的地位。

在公开性政策的推行当中,苏联的知识分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者以为,苏联的知识分子原本就对官方意识形态的实际信仰就不坚定,他们表示赞同只是因为这么做他们可以获得更好的物质待遇。而公开性突然解放了这些长期受压迫的知识分子,使他们能够自由的表达对体制的批评。长期压抑他们对共产党官僚的怨恨,使他们对党的批评越来月尖锐。

而他们最终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推手。

大厦将倾 何木可支 ?——《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书后感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三,经济改革

关于经济改革,作者有一个观点令我印象深刻。

首先,作者认为,苏联的解体并不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陷于自身不可调和的矛盾,走到尽头而造成的。他印证了大量的数据,表明,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之前,苏联经济增长虽然逐年下降,但仍保持一定增速,并且这个增速与西方国家的数据相比,虽不理想,却并不严重。

其次,作者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最大的失败之处,并不是推行市场经济,推行企业私有化,而是在推行私有化的过程中,对于国有企业的混乱改革,使得大批国家财产变为个人财产,使得国家的改革后继无力,苏共的掌控能力下降。这里,作者援引了中国改革,虽然也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但仍然抓住了关键领域的大型国有企业。也就保证了稳定性和掌控力。

再者,作者认为,苏联经济崩溃的原因中,1990年-1991年,东欧巨变,苏联各共和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崩溃了。并且,作者认为这是苏联经济第一次出现紧缩的原因。

正如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所言,计划和市场从来不是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计划经济有其弊端,但它也成功的避免了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市场经济有其优势,但它也存在着失序和贫富差距的风险。计划和市场只是一种手段。只是 当时的苏联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就匆匆的放弃了所有计划和政府管控,使得整个经济秩序失去控制。老百姓未能从中获益,反而使得原本的旧官僚中饱私囊。

改革和革命仅仅只有一字之差。私以为,作为一名的普通老百姓对于所谓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究竟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并没有什么分别,反而根据近年来的民调显示,许多俄罗斯民众还在怀念苏联时期。我们无法去评判这样一种怀念,但有一点,这证明了如今的俄罗斯政府做的并不能完全令人满意。

无论何种主义,能够真正使百姓获得安居乐业的,也许才是真正能够得到拥护的,苏联共产党曾经手握这样的机会,却未能完成自己的使命。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无疑是失败了,他推行的自由化经济政策,让习惯了行政命令的苏联民众无所适从。市场经济在推行伊始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相应的利益,反而原本的保障也不复存在。最终获利的只是那些趁着国乱狠捞一笔的权贵们,对于他们来说,苏联解体,只不过是给了他们一个名正言顺占据国家财产的理由。

大厦将倾 何木可支 ?——《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书后感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四、精英阶层

党-国精英阶层,往往是掌控苏联党政军的核心人物,作者认为,正是党-国精英中起决定作用的那一部分人,从怀疑改革很快就转变到以极大的热情拥护激进的改革—以资本主义取代社会主义。

为此,作者引述了这样一些事实:当一个统治集团在革命中遭受失败时,它的成员往往是要退出历史舞台的—要么遭到流放,要么进入另一个世界,而更多是后面一种命运。1783年,美国对英国的革命中取得胜利后,把保皇党的同情分子统统流放到加拿大。……那么,最近这次俄罗斯革命的牺牲者到了哪里去了呢?他们基本留在了原来的位置上—取代苏联的国家里做着高官。

这一点和许多传统观点不一样,传统观点认为,精英阶层试图回到苏联体制,却最终败于人民的强烈要求。

作者认为,1987年左右开始,在国家社会主义各种旧机构的内部和周边,苏联党-国精英们催生了新的资本家阶级和新的资本主义制度。那些从党或国家的机关迅速转往私营企业的个人事例表明,改革为党-国精英成员们把自己变成富裕的资本家大开了方面之门。作者引述了大量案例,覆盖了各个身份,包括机关、国有企业、共青团等等。

忽然想起电视里常常说的,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什么是真正的信仰呢?在苏联长期阶层体制之下,有了官阶就有了一切,官员相当于特权阶级,而且每升一级,伴随而来的是数不尽的特权,包括各种物质利益。于是这种体制之下,培养出来的也只能是视利益至高无上的精致的精英权贵。而非真正为国为民的社会主义信仰者。

又或者说,在苏联这样一种僵死的体制之下,社会主义的信仰也已经成为镜花水月了呢?人们看不到成立之初,布尔什维克所许诺的美好明天和光明未来。


镰刀锤头的苏联红旗已经降下。

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超级大国自此覆灭。对于昔日宿敌美国来说,这几乎像是圣诞老人送的礼物。

西方世界庆祝胜利,美国庆祝对手被击败,但是对于苏联民众来说,失去却是一个原本可以归属的国家,对于他们来说,这个符号也许不是那么完美,却非常重要。

有多少家庭被分割两地,有多少人在混乱的政局中失去饭碗,承受物价上涨和生活困难的,永远不会是那些权贵和精英,永远是最普通的苏联民众。

倾巢之下,焉有完卵。

只是,当所有人唱衰社会主义的时候,我们该用什么来证明,我们可以长虹于世呢?

大厦将倾 何木可支 ?——《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书后感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厦将倾 何木可支 ?——《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书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