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作者,M.斯科特.派克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长期从事心理治疗实践,丰富的职业经历,成就了这样的系列丛书《少有人走的路》,我看的是系列中的第一册《心智成熟的旅程》。
封面上有对此书的盛赞“这是一本震惊世界的名著,出版后虽未作任何宣传,但经人们口耳相传,迅速畅销起来。它曾在美国最著名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20年,创下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
书前后翻看了3遍,书中对爱的定义,自律的培养以及“集体潜意识”“精神贯注”等概念,对上帝和宗教的解读等等观点都令我耳目一新,为了新的认知更加深刻,能更好地嵌入自己现有的图式,也为了有些认知能内化为行动,使自己发生改变,走在心智成熟的路上,做了以下读书笔记。
人生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各种各样的问题接踵而至,使我们疲于奔命,不断经受沮丧、悲哀、寂寞,内疚,懊丧,恼怒,恐惧,焦虑和绝望的打击,从而不知道自由和幸福为何物。而人人都有回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倾向,这正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所谓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自律有四个原则:1.推迟满足感;2.承担责任;3.忠于事实;4.保持平衡。
一、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在充满问题和痛苦的人生中,推迟满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文中举例,对于6岁的孩子而言,学会吃蛋糕时不先把奶油一口气吃完,或者先吃蛋糕,后吃奶油,就可以享受到更甜美的滋味。让上了小学的孩子正确对待家庭作业,是培养“先苦后甜”原则的最佳时机。
培养自律,家庭教育起着相当大的作用,需要父母投入足够的时间。当孩子面临痛苦抉择时,真心实意地与孩子一块儿去经受痛苦和折磨,而孩子也能领受父母的这片苦心。他们未必立刻流露出感激之情,却可以领悟到痛苦的内涵和真谛。他们提醒自己:“既然爸爸妈妈愿意陪着我忍受痛苦,痛苦就不见得那么可怕,而且也未必是太坏的事。我也应该承担责任,面对属于自己的痛苦。”——这就是自律的起点。
那些沐浴着父母之爱而成长起来的孩子,“我是个有价值的人”自我价值认可深入内心。父母的珍视让他们懂得珍惜自己,懂得选择进步而不是落后,懂得追求幸福而不是自暴自弃。他们将自尊自爱作为人生的起点,认为自己很有价值,认为自己的时间也很有价值,如此有价值的时间必须要加以善用,而不让自己深陷拖延症的泥潭。
孩子若从幼年起就遭受父母的遗弃、忽略、殴打乃至威胁或缺少父母的疼爱和关心,这使得孩子自我价值认可低,对未来充满恐惧。他们宁肯提前透支将来的快乐和满足,也不愿意推迟满足感,先苦后甜。在他们眼里,将来太遥远,太渺茫,太不可靠,所以,即使将来比现在好过许多倍,他们也不愿意去等待,只愿意得过且过。
二、承担责任
一般人寻求心理治疗的原因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感觉自己不能够“应付"或者改变现状,因此产生恐惧,无助感和自我怀疑。大多数患者力不从心的根源,在于他们总想逃避自由,不去为自己的问题,自己的生活承担责任。他们感到乏力,是因为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力量。作为成年人,一生都充满选择和决定的机会。接受这一事实,就会变成自由的人,无法接受这种事实,就会永远觉得自己是个牺牲品。
而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常常能听到父母对孩子这样的指责“你们这些孩子,都快把我逼疯了!”“要不是为了你们这些孩子,我早就和你们的爸爸(妈妈)离婚了!”他们为孩子日后逃避责任提供了榜样,还传递给孩子这样的信息:“我的婚姻很不幸,我的心理不健康,我的人生潦倒不堪,全都是你们的责任。”孩子无法理解这种指责多么不合理,于是就归咎于自己,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严重地可能成了神经官能症患者。
自己的人生,自己作主,作了任何的选择都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怨天尤人解诀不了任何问题反而使事态或处境更严重。“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三、忠于事实
追求健康的生活和心智成熟需要我们实事求是,杜绝虚假。我们越是了解事实,处理问题就越是得心应手,对事实了解得越少,思维就越是混乱。
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才能了解人生的地形,地貌和沟壑,指引自己的道路。为了在人生的旅途上顺利行进,我们需要努力绘制自己的地图,为使地图准确性更高,我们必须付出很高程度的努力。但是有的人一过完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他们的地图狭小,模糊,粗略而又肤浅,从而导致对现实认知过于狭隘和偏激。
绘制人生地图的艰难,不在于我们需要从头开始,而在于需要不断修订,才能使地图的内容准确翔实。周遭世界在不断改变,我们自己也在成长,衰老,成家立业,生儿育女都在改变我们的认知和世界观。我们贫穷时,世界是一种样子;我们富有了,世界又是另外的样子。我们不得不对认知地图做
大规模的修订,这些修订工作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痛苦,由此便成为了许多心理疾控的根源。
人生苦短,我们只想一帆风顺,我们想控制周围的一切,使之完全符合我们的地图。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捍卫陈腐的观念,其消耗的时间和精力远比修订地图本身多得多,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而"移情"就是过时的地图,在书中,作者给移情下的定义是:把产生和适用于童年时期的那些感知世界、对世界做出反应的方式,照搬到成年后的环境中,尽管这些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的环境。
书中举到一个患者的例子。就是童年经历移情的典型。
讲的是一个电脑技术员,因他心胸狭窄,经常无故产生妒忌心,而与此同时,他却疏远妻子,对她缺乏关心和体贴。妻子难以忍受携孩子离开了他,他前来咨询。后经了解他也频繁更换工作且不断与历届上司发生争吵;早在青春期,他的生活就混乱不堪,曾三度入狱。
追根溯源:他声称自己童年生活正常,事实却似乎正相反。他的父母对他的无视给他带来极度的失望。他不再相信父母,认为他们是不值得信任的。这样的看法,让他心境发生改变,从而减少了痛苦和失望。
随着他的成长,上面的感知进一步升级移情为“我不能相信任何人,没有谁是靠得住的。”这成为他人生地图的主旋律,伴随他进入青春期和成年时期。他一再同权威人物发生冲突:警察,教师、上司。导致了他的妻离子散以及混乱的工作场面。
移情现象无处不在,逃避现实的痛苦是人类的天性,只有通过自律,我们才能克服现实的痛苦,迎接挑战,及时修改旧有地图,逐步成长。
四、保持平衡
自律需要把持得当,确立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
文中提到我们不但要有生气的能力还要具备克制脾气的能力。大脑的高级中枢——判断力,必须约束低级中枢——情绪。恰当地表达生气的情绪:有时需要委婉,有时需要直接;有时需要心平气和,有时不妨火冒三丈。所谓高情商就是指拥有灵活的情绪反馈系统。
要让心智成熟,就得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和责任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自我调整。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
文中举例:作者九岁时刚学会骑自行车,非常享受风驰电掣带来的快感,在一个下坡急转弯时,不愿刹车使快感大打折扣,结果造成悲剧,摔得四仰八叉,身上多处刮伤。失去平衡远比放弃更为痛苦。
经过人生旅途的急转弯时,我们都必须放弃某些快乐,放弃属于自己的某一部分。除非永远停留在原地,中止生命之旅,否则这样的放弃是不可避免的。
放弃的痛苦是死亡的痛苦,但是旧事物的死亡带来的是新事物的诞生。
以诗人艾略特的《智者之旅》结束此文。
我记得,一切都发生在很久以前
我完全不后悔,义无反顾
——义无反顾
我们一路被带去
是为了诞生?还是为了死亡?不,没有死亡,只有诞生
我见过生与死;我们无须怀疑,我们有充分的证据
它们迥然不同,令人恐惧
如同死亡,新的诞生也带给我们痛苦
我们回到自己的地方,回到灵魂的国土
遵循过去的天道,让我们不再安逸和幸福
外邦人紧紧抓住他们的神,祈求永生
而我乐于再死一次——义无反顾
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说过:“人要不断学习生存,也要不断学习死亡。”
(以上。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