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典妻”到《her》到《盗梦空间》
电影《苹果》里,足浴中心老板林东酒醉后强奸了自己店里的洗脚妹刘苹果,之后,刘苹果发现自己怀孕了,林东喜出望外,认为这是自己的孩子,但其实并不确定,他就与刘苹果丈夫安坤交涉,求他让孩子生下来,做DNA检测,如果是林东的,他给安坤一笔钱,孩子归林东,如果是安坤的,归安坤,安坤一番纠结后答应了。
在看到他们交涉的一幕时,我想起柔石的小说《为奴隶的母亲》,刚看到题目时,不理解意思,不知道“为”该读第几声,看完之后才明白,意思是给人当奴隶,工作是做母亲,不是以妻妾的身份,也不是以奶妈的身份,而只以雇佣的身份给富人家生孩子,“为”应该读第二声。小说讲述的了当时南方某地的乡村有一种风俗——典妻,就是穷人家把自己的妻子像物品一样典当出去,给想要孩子的富人家生个孩子,生完孩子再回自己家,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里,叙述了一家穷人为生活所迫,无奈之下,把妻子当给一个有钱人家,生了个儿子后又返回自家,在整个过程中,小说描述了妻子和丈夫心理上的的纠结和屈辱以及由此引发的两人之间的矛盾纠葛。作为一位左联作家,柔石是通过性和生育问题来表现阶级压迫的主题。
柔石的小说发表于上世纪1930年代,八十多年过去了,这块土地上又依然发生着类似的故事,尽管由于生活和观念的变化,故事看上去似乎已经不那么悲惨。
但是,由这两个故事引出一些问题:性接触对于人、特别是对于女性究竟意味着什么?在传统社会和观念里,性行为与生育紧紧捆绑在一起,生育的唯一办法是通过性接触。所以,男性需要与尽量多的女性发生性行为以便广泛播撒自己的种子,又要求女性保持性行为的专一,以保证播下的种子能够成活;而女性呢,她们也必须在性行为上保持专一,才能更容易使自己的基因传承下去。逐渐地,贞操甚至从一而终发展成针对女性的道德要求。也因此,对女性而言,性接触要么意味着从属,比如与丈夫,要么意味着侵犯或不轨,比如与其他男性;反过来,对男性来说呢,性接触仅仅意味着占有,或者抢劫其他男人。于是,性行为与生育乃至于与道德、尊严就紧紧地纠缠在一起。
有意思的是,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性行为实现了与生育分离,性行为不一定非要生育,生育也可以不依赖性行为,性行为与生育实现了完全独立。这样一来,人类的性行为变得愈加开放,性观念也愈加宽容,性行为不再是占有和被占有的关系,贞操和从一而终显得极其可笑和愚昧陈腐。依赖科技手段,生育成为一件轻松、便捷的事。更重要的是,现代科技大大减轻了女性在生育过程中所面临的痛苦和危险,甚至可能完全避免,更甚至,生育可能完全脱离身体而发生。
现在,试管婴儿、代孕帮助许多执着于要自己孩子的人实现了愿望,不明白《苹果》中的足浴中心老板为何不用代孕?香港富豪新恒基的老板李兆基的长子就通过代孕为他生下三个孙子。比起柔石小说中生活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地主和农妇,今天的富豪和代孕妈妈要轻松得多,不必有那么多心理上的纠结,他们可以不通过性接触完成受孕和生产,得到自己想要的——孩子和金钱,使得生育完全变成交易的过程,交易的内容可以是精子、卵子或者子宫。
不远的将来,谁又能保证不能实现体外生育呢?就像蒸馒头、煮饺子,孩子在人造子宫里孕育、生长,最后,孩子熟了,出锅!
除了代孕之外,还有克隆技术。电影《克隆丈夫》讲述了一个妻子在丈夫车祸去世后,用克隆手段,通过自己的身体生育了,确切地说是克隆了自己的“丈夫”,又把这个与丈夫一模一样的(不仅外貌一模一样,而且基因一模一样)孩子养大,这个长大的孩子究竟是丈夫还是儿子?主人公能不能与他发生情爱关系呢?没错,克隆技术挑战了人们的伦理观。
实际上,更确切地说,新的生育技术正在挑战着我们的伦理观、价值观乃至于人生观。
当生育与性行为分离,性行为之于人还剩下什么?仅仅是快乐?是的,仅仅是快乐。人类可以在性行为中放纵自己的快乐,再也不必被被性行为所困扰,男性不会感到占有,女性也不会感到被占有,就只是——快乐。
生育呢?不再是一件充满喜悦或者痛苦和危险的事,而是一件可以有计划操控的便捷的事,人类不仅可以操控怎样生、什么时候生,还有可能操控生命的规格、数量和质量。
更有趣的是,不仅性行为和生育能分离,性行为和性快乐也有可能实现分离。电影《超级战警》里的男女主人公生活的2030年已经实现看人的计划批量生产,不仅如此,为避免异体体液可能导致的病菌传染,性行为不能接触身体,怎么解决呢?2030年已经出现了一种能让人们不接触身体就能体验到性快乐的帽子形状的仪器,仪器能够发射伽马射线,刺激人的大脑神经,同时还配有类似今天已经出现的VR眼镜,这样,这个装置就能保证让使用者体验到真实的性快乐。这一切,也是今天的智能技术的重要追求。
当生命可以像工业产品一样生产出来,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意义还在吗?科技最终还是触及到了这个终极的哲学问题。
不仅如此,紧接着,家庭和婚姻面临着瓦解,所有曾经围绕爱情、亲情乃至于友情而发生的喜怒哀乐都变得空洞虚无和毫无意义。
结论是:科技消解了人的意义。
然而,还不止于此,人的制造还可能通过另一个途径来实现,就是正在迅猛发展的人工智能。
先不必讨论人工智能是不是人,只是想先预想一下人工智能会进化成什么样子。
又有一部电影,讲了一台电脑爱上人的故事,说的是一位生活在纽约的年轻人,为了更好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买了一台电脑,之后电脑爱上了他,一番周折后,电脑对年轻人艰难地说出“我爱你”,年轻人像是被雷击了一般震惊,当然,年轻人无法接受这场“恋爱”,电脑祝福了年轻人,离开了,以自我引爆的方式。与这部电影类似,另一部电影《her》则讲述了男主人公和智能操作系统谈恋爱的故事。
人工智能发展到现在,在很多方面超过了自己的制造者——人,比如记忆能力、分析能力,它会继续发展,到什么程度?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是:接近人并且超过人,当它发展出学习能力,发展出情绪、情感,有了爱恨情仇,有了悲伤、喜悦,有了反思,最终有了自我意识时,情况会怎样?它已经有了灵魂,只是缺少一个肉身,而比起灵魂来,肉身的制造可能更简单。这个时候,我们这些由人体经过受精、孕育而生产出来的“人”,该如何称呼和定义这种新的实体呢?或者说新的物种,比人更高级的物种。面对这种新的,比人更智慧的物种,人类该感到庆幸还是该感到威胁?
或许有人还会坚持认为:人工智能不是人,也不会超过人,更不会控制人。但我想说的是,依目前的发展趋势,人工智能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的一部分,还可能出现的另一种情况是,它成为人类的一个亚种,或者干脆是一个新物种,这样的可能性是非常明显的。
在这种情况下,反观自身,我们是否该重新定义自己呢?这个哲学问题又跑出来了,还有,生命是什么?生命与非生命的界限在哪里?还有界限吗?
其实,说到底,是造人的方式改变了,由体内孕育改成体外制造,换了个地点而已,从肉身到灵魂,都是如此,插一句,如果连灵魂都能制造的话,教育还有什么意义?植入一个芯片就可以了。
还不算完,当人类能够在体外制造人的时候,灵魂和肉体可以实现分离,想象一下,他们是不是也可以实现移植或者重组?移植和重组人的知觉、思想、回忆乃至于情感,其实《盗梦空间》就已经涉及到这个问题,梦,不就是人的意识吗?
不想去纠结,当灵魂都能被制造的时候,人究竟是什么?人的意义、生活的意义何在?只想预想一个可能发生的事实,就是:人可能会揭示生命的所有奥秘。
不过,当揭示了所有生命的奥秘后,人类可能会发现,那是一场噩梦,因为当所有事情都变得轻而易举的时候,更甚,当人类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的时候,所有的人间事务,比如,亲情爱情和婚姻家庭,政治文化和经济战争,教育和生育,喜悦和悲伤,爱与恨,成功与失败,金钱、地位于声望……等等,所有的所有,都失去了重量。但是,又如何呢?无论某些人愿不愿意,人类已经走上了这条不归路,无法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