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识人判断与专业的人才测评的对比分析

      心理测量学的人才测评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存在但不限于两个主要的方向,即对企业内部现有人才的盘点及企业外部应聘人才的甄选。不管是哪一个方向,如果引入外部供应商来执行,这种对独立性和客观性追求的同时,带来一个新的问题,那便是由于外部供应商对企业或人才个性化的日常工作缺乏了解,由此导致不可避免又难以系统校正的评价偏差。

        这种偏差在日常生活中,恰恰无需借助理论知识或反思总结,甚至只需基本的社会经验,便可通过直观感知就可克服,在这个层面,就像对于有心理问题的人,一个心理医生不如一个好朋友,一个人才测评专家可能不如一个熟悉他的同事,这也正是将人才测评的理论迁移于日常生活,或将日常生活中的识人经验运用人才测评时,需要审视边界条件并灵活运用的原因。让我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评价与专业的人才测评相遇时,让人印象深刻的例子:

        我们身边可能都有一个或多个这样的人,大部分情况下,他们说话、做事都让我们感到特别放心,这种放心不仅来自于他们人比较聪明,会把事情做好做漂亮,还来自于他们比较真诚友好,这会给我们带来情感层面的舒适。几年前在我们的一帮好朋友中,就有这样一位朋友。在一次求职招聘时,我那位朋友和大家去应聘,意外的是,其他几位我们觉得专业素质和基本工作能力都弱于他的都录取了,而他失败了。在排除了可能的户籍、性别、实习经历、简历质量等等因素之外,剩下的只有一个,就是以面试官专业的人才测评进行评价,他可能不如应聘成功的那几位,而这与日常生活中的判断相悖。

        不可否认,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可能与职场中的工作表现差异很大,但是大概率而言,依据心理特质的持续性和普遍性,这种差异在态度或价值观层面也同样外显,所以判断者可以轻易将两者进行分离并差异化看待。所以,对于上面的例子,以普遍的标准,我们会大概率判断,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职场工作,他都会比应聘成功者做的更好,可是他没有应聘成功。

      1.为什么一个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很好的人会在人才测评过程中出现问题?

       在大部分人才测评过程中,测评者看到的更多的是被测者选择性呈现的有偏差的部分行为、部分结果、部分能力。而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更多的是这个人得全部行为、全部结果、全部能力。如果把每次的行为、结果、能力都当做一个数据样本的话,可以说,前者得到的是这组数据的“峰值”,而后者得到的是这组数据的“均值”

        2.为什么在人才测评中会容易获得“峰值”,而在日常生活中会得到“均值”呢?

        无需复杂的理论的推演,仅凭常识,我们也可以进行归因,即便不经过精密的比较计算,人也会本能地根据不同情景选择不同的应对策略。从博弈论的角度讲,人才测评更像是一种单次博弈,而日常生活更像是多次博弈,对于“一锤子买卖”和“老顾客”,应对策略会相应进行调整。从社会学中戏剧理论的角度来说,人才测评更像戏剧表演中的单次演出,而日常生活则是多次演出,这种情景定义的差别对表演本身也提出了调整的需求。

        另外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个人表现的“均值回归”,即使个人没有根据情景对自我的表现进行调整,多次情景的所有表现会呈现一种“均值回归”的趋势,正如一句古老的谚语所言,“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可以这么说,正是这样的结构撑起了网站首页推送的大部分情感故事的框架。

      3.那么如何解决人才测评过程中出现的这种问题呢?

       基于个人行为、结果、能力在评价过程中存在的表现和呈现的偏差,很多人退而求其次,选择虽然间接但是比较客观稳定的指标进行推测评价,例如通过毕业院校、家境、专业甚至出生地等进行判断,正如很多家长在为子女选择配偶时,通过对方的家庭构成、父母职业、出生地来因此推理对方可能的具备的脾性一样。此类标签无法选择,更加难以掩饰,这种间接的评价手段由于引入了必要的推理过程,推理过程的严谨性成为评价的准确性的一个瓶颈。  

        比较有经验的人才测评专家可能会从无意识的表达中进行信息挖掘,符号互动理论认为,在人际互动中,个人在行为表现本质上是一种表演,这种表演由他所给予的表达活动和他流露出的表达活动两种符号活动组成。前者是他主动呈现的,后者是他被动呈现的。而后者比前者能够呈现更多更真实的信息。正如社会心理学里的微笑的研究所述:

        察言观色比较厉害的人,会通过一个人只是嘴唇微微裂开而眼睛没有变化判断出他是假笑,因为嘴唇裂开只是个体主动表达以试图传达笑意的符号活动,而眼睛无变化则是他无意识的流露出来的表达,鉴于发自内心的真笑是通过眼睛微眯、嘴唇微裂共同表达的,可以判断为他为假笑。

        而另外一种方法就是通过逼真度高的场景来还原个体的真实表现,通过无领导小组讨论、模拟工作会议、公文筐等场景,激发个体最真实的表现,但这种工具要保证准确度,其开发难度可能会远远大于带来的收益,所以通过测评实施人的经验优势来弥补工具准确度的劣势是更为可行的一种选择,正如武侠小说中,倘若神兵利器难得,借助内家功夫,同样可以飞花摘叶伤人,草木竹石作剑,这跟日常生活中通过酒桌、牌局等场景看人一样。

        有的的地方女方男朋友上门都会被丈母娘拉去打麻将,而打几圈麻将丈母娘对男方的判断就有一个整体影响,如果男方出牌慢,则可能个性上比较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如果打牌玩几局就发脾气,欠钱,则可能有大男子主义,脾气差,小气,如果男方不等对方出牌就摸牌,则可能不老实,如果出错牌反悔找理由,则可能太爱面子,最好是那种出牌爽快、杠牌会大笑、不按顺序出牌、先出牌后摸牌、不在乎输赢的人。

       通过以上分析,至此,我们可以看出,日常生活的识人判断和专业测评的差异,从根本上来源于情景定义的不同,即前者是较长的时间跨度里的一种综合判断,而后者可能是较短的时间跨度里的一种单次判断,基于此,专业测评需要通过借助比较稳定一致的客观因素(学历、院校、绩效)和流露性表演装备(潜意识非刻意的动作姿态)、比较真实的场景等带有长时间跨度特征的符号去辅助测评,日常生活中的识人判断则需要借助专业测评的理性思维和方法论进行辅助。

        总而言之,对人的判断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等理性知识,还需要丰富的人生阅历、社会经验、人际敏感度等感性知识,而这些知识又不以特定的结构化的形式组合,所以其本身成为一个整体性强部分性弱的复杂混沌系统,这个系统本身的这种复杂混沌特质决定了判断的不确定性,也决定了其本质是一种需要感性深度介入的理性实践。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常生活中的识人判断与专业的人才测评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