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此读书的

去年我看了不少书,既为自己看,也为别人看(我有两个读书群,每天分享阅读心得)。看的书很杂,其中一部分大家没看过也听过,如《长尾理论》、《创业维艰》、《从0到1》,常有人问我读书后的心得,如果要谈以上这几本的心得,那就是:“没什么用”。

这四个字的评价肯定不能服众,还好我打了双引号,我说没用是于我而言无用,但不代表对你和他也无用。就拿《从0到1》来讲,这本书实则是彼得·蒂尔随堂笔记的整理,其中每一个章节都会提及PayPal和Facebook,阐述其创业的整个过程和心得,包括如何避免竞争、如何进行垄断、如何发现新的市场等等。

彼得·蒂尔一手创办了PayPal又投资了Facebook,两个产品所处的市场环境、竞争环境,乃至地区经济环境和政策均不可再生且无法复制,或许于你于他有所帮助,但于我帮助甚微。因为我此刻面临的年代、市场环境和消费者与当年的彼得·蒂尔均不同。

当然,这不足以说明这本书就真的无用。拿《长尾理论》这本书来说,这个理论是由美国人克里斯·安德森提出的,他认为:“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当商品储存、流通、展示的场地和渠道足够宽广,商品生产成本急剧下降以至于个人都可以进行生产,并且商品的销售成本急剧降低时,几乎任何以前看似需求极低的产品,只要有卖,都会有人买。这些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所占据的共同市场份额,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当,甚至更大。”

可是很抱歉,这个理论已经被多家世界顶尖公司所弃用,因为结论与实践不相符。科学的辩证理论是,这个结果能否被证伪,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理论能否在相同条件下再次被验证和证实。虽然市场上已经有了对长尾理论持反对的声音,但我个人在这里不站队。可以分享一个信息是,由克里斯·安德森入驻的创新企业,已经频临倒闭。

我始终认为,每一本书对于每一个人的意义是不同的。没有哪一本书可以吃遍天下,也没有哪一项理论可以医治这世间的所有杂症,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选书、看书?首先,我们得了解自己所处在哪一个状态和阶层,把清楚自己的脉象,再去找针对自己这个病症的良药。而不是别人说鹿茸雪莲好,自己也就跟着补,岂不知你这病却是要杂粮哺之、调理脾胃的。

下半年我调整了读书的方向,比如浅读了经济学类的《经济学通识》,整理了一本子的读书笔记,受益良多。新接触一类学科,我没有选择从该学科的名著读起,而是由浅入深,薛兆丰老师这本《经济学通识》对于没有经济学基础、概念和思维的人来说,是跨入、理解、见识经济学的一本好书。

在刘慈欣还未获雨果奖之前读完了《三体》。多数人会认为这是一本“科幻小说”,但于我而言,这本书教会我如何写作以及如何成为一名作家,也教会我如何一个人独立生存。为何会有与其他读者不同的心得?这与我读书的方式有关:精读!读一本书、一个章节、一句话、一个词我都会展开思维的发散和联想,这不是刻意而为,也无法刻意停止。

之后接连读了《重新定义公司》和《重新定义团队》,讲Google是如何运营和工作的,前者是中信出版社的“奇点系列”丛书。这两本书在读的那刻印象很深刻、感悟和总结很多,而合上书本却少有提起,这也是多数人读书的感受。其实这并不是书的问题,也不是你自身的问题,而是书中的内容与你的现实生活不匹配。比如Google公司的招聘原则:只招聘精英,最好是会写程序的精英。而现实生活中的你或许是在给别人打工,不具备“老板思维”,又或者是在初创阶段,公司需要的是执行到位而非天马行空的员工。现实与理想不会完全等同,其中的差别你必须清楚。

斗胆读了本哲学书《世界为何存在》,这本书读的我很痛苦,不止一次在朋友圈和读书群里“发牢骚”。这本书始终贯穿一个问题:“世界上为什么存在万物而非一无所有?”大家有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有答案的在后台留言啊!作者带着这个问题寻访了世界上最顶尖的科学家、物理学家、天体学家、数学家、生物学家、梦想家(哦,最后这个没有),一个个的找上门去问问题,运用了各学科的理论来解释,最后告诉我们谁的答案他都不满意,他还要继续去寻找。。。你保证你不是猴子派来写书骗钱的?

为了治疗看坏的脑子,读了大冰的《阿弥陀佛么么哒》,非常温情、有趣的一本书。长期霸屏亚马逊、当当畅销榜,书中记述了11个故事,看完第一个就哭的稀里哗啦,感慨这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懂事的孩子,真的就是天使的化身。又认识了一个亡命的女人,冯小刚形容她是个长得像林黛玉的孙二娘;Angelbaby说她真的太漂亮,漂亮到懒得把她介绍给黄晓明认识。后来我带着好奇心关注了她的微博,偶有留个言她居然翻了牌子跟我互动了一下下,就因为这个举动我莫名多了几十个粉丝,大家都带着好奇心私信问我:你认识她啊?你好厉害哦!我哪里认识啊,只是通过微博才知道,她和王思聪是邻居,可见这姑娘的背景。。。对了,大冰的新书《好吗好的》已经问世,一小时就预售了十五万本,真是神一样的存在,这本书告诫读者别当“粉丝”。

我是如此读书的_第1张图片
图大冰新书《好吗好的》


早几个月狠命读了关于咖啡的书籍,《精品咖啡学》(上、下)《就想开家咖啡馆》《老麦的咖啡馆》《就想开家小小咖啡馆》。对咖啡是如何诞生、如何传播、如何衍变;咖啡的鼻祖、品种、栽培、分布;世界各国消费咖啡的能力、咖啡的世界政治学;咖啡馆的品牌、品牌的历史、演变、宫斗;咖啡如何选豆子、如何研磨、如何冲泡、如何品咖啡等等都钻研了个透,看完这些书感觉走到哪里都自带一股咖啡气味,所以跟我见面千万不要聊咖啡,我怕一聊就是好几宿。

要说去年对我影响最深的一本书,恰好是我的老乡,冯仑先生的那本《行在宽处》。我身边凡是有个翻书的我都推荐过这本书,这本书对我的意义很大,让我建了两个读书群,帮助群里的上百位来自五湖四海、国内外的朋友,每年至少多读了3本书,这个事说的过多,这里就不细说了。

这一年看书下来总结的心得是两个字:“同步”。看与自己自身环境、状态、心境同步的书,这样适应、理解、掌握的也会更多、更广和更深。跨学科的书可以看,建议从基础看起;专业性强的书慎看,非要看的话要有一个平常心,因为你不一定能够理解;畅销书可以看,最好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消化,而不是人云亦云;获奖的图书抽空看,看之前先了解其获奖的背景和理由,带着一些问题去翻看。

看纸质书还是电子书?这是近年来很多朋友问我最多的问题。纸质书的优点是加强记忆(因人而异),电子书的优点是方便查阅和记录,各有利弊,总结来就是想怎么看就怎么看,只要你看书,不用那么多仪式感。

2016年我看了众多的历史书,从汉武大帝到明清数帝,边看边总结,似乎对中国的这种“政治”体系更有所参悟,有句话叫“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倒觉得“书读百遍其意百现”。朋友们问我读书的意义,我总是这么回答:读书,就是在有限的生命里体验无限的人生。这就是我的读书感悟。前几日,听一位投资人说了一句:书读多了,容颜自然会改变。虽然他长得丑,但这句话说得漂亮。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是如此读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