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十九位大姓,尤盛于渤海湾、江苏和东北地区。当今高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98%,总人口大约1200余万。
在上一期的姓氏专题中,我们介绍了郑氏文化。今天,功德君将和大家一起领略高氏文化的风采。
高姓的起源与演变
构成汉族高姓的来源主要有两支:高夷氏族、姜姓。
源自高夷族
相传黄帝时代已有高姓,高元为黄帝之臣,发明了房屋,为此而姓高。
相传同时代的高阳氏颛顼帝和高辛氏帝喾之后裔中也有高姓,但是4000多年前的这段高姓渊源无稽可查。
在夏商时期,活跃在鲁豫大地上一支以鹄为图腾的高夷氏族,鹄就是白天鹅,高夷属于东夷族。东夷族的先祖是高辛氏帝喾,因此,高夷或许直接出自高辛氏。
高夷最早居住在今山东莒县一带,随东夷族入主中原而向西、向南迁移,到商朝时期,高夷已经进入了河南北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高夷位于周朝的东面,为周的属国.史称高句骊,也是后来东北的高句丽。春秋以后,高夷逐渐向东北迁移,处于冀北至辽东一带。这支高姓至少已有4000年的历史。这支高姓到唐朝以后,主要向西北迁移,其中一部向东北,再而进入朝鲜。
源自姜姓
姜子牙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姜太公为齐王,太公六世孙食邑于高,此为高夷曾居住过的地方,古址在今山东禹城,称公子高。公子高之孙高傒为齐国大臣,在齐桓公称霸中立有大功,成为高姓历史上的名人。其后裔是高姓群体中最重要的一支,高傒成为当代渤海高氏的始祖。
齐国还有一支姜姓高氏,是齐桓公后裔公子祁之后,公子祁字子高,其后裔以祖父的字为氏。姜姓高也有3000年的历史。
外族基因的融入
外族基因流入高姓群体的事件从汉朝时已经发生,重要的有汉朝的匈奴句王宜冠侯高不识之后,金时女真人纥石烈氏、纳兰氏均改为高姓,清时满洲八旗姓高佳氏、赫舍里氏、佟佳氏、郭洛罗氏等氏族集体改姓高。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逐渐同化为北方汉族的高姓。
高姓的分布和迁移
春秋战国时期
高氏主要活动在华北地区,其中一支在战国后期,楚国灭越后,经吴越之地,进入楚国,最终到达海南。秦汉时期高姓的足迹已经遍布于华北、陕甘宁以及中原地区。
东汉末期
东汉末期是高姓的鼎盛时期,在山东地区形成了历史上最著名的渤海高姓。
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高姓因北齐的灭亡而被迫移民陕南和西蜀。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高姓主要的活动地仍在长江以北,但继续向四川和江浙地区迁移。
当前高姓分布
当代高姓的人口已达1200余万,为全国第十九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98%。
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高姓人口由93万激增到l450余万,增长达14倍之多,高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高姓人口增长率是呈V形的态势。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北、河南三省,大约占高姓总人口的31.7%,其次分布于江苏、黑龙江、安徽、山西、辽宁、湖北六省,又集中了24%。山东居住了高姓总人口的14.4%,为高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渤海湾、中原、东北三块高比率的高姓聚集中心。在近600年间,高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迂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同时,向西南和南方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高姓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高姓的郡望重要的有渤海、渔阳、辽东、广陵、河南五个。
除了与郡望名相同的堂号外,还有报本、守愚、厚余等堂号。
“厚余’’堂号典出孔子弟子高柴,春秋时卫国人,仁爱又孝顺,高柴曾作过费城宰。宰就是长,即费城的军政首领。孔子评价他“柴也愚”朱熹批注:“愚是知不足而后有余”。
楹联
重要的高姓楹联有以下五副:
三年泣血;八站铭功。
技工剪马;兆应射雕。
女中尧舜;学本程朱。
渤海家声远;洪溪世泽长。
表鸿渐之仪;阴豹变之雾。
高氏家训
高攀龙,明朝学者、东林党首领、教育家,江苏无锡人士。
少年读书时,他即有发扬光大程朱理学的志向,万历年举进士,官至左都御史,后遭魏忠贤迫害至死。
高攀龙的家训是以程朱理学为准绳来训诫子孙的。他主张以静为主,以格物(穷理)为要,以居敬为功夫,以敬坐为人德之门。认为教育的宗旨是复性,即通过格物恢复受外物干扰所产生的私欲所掩蔽的善的本性。故他家教重在做人,认为第一要务是明白做人的真正道理,而这些道理是蕴藏在儒家经典著作之中,只有读书方能近贤。他训诫子孙应“以孝为本,以忠义为主。以廉洁为先,以诚实为要”。主张积善爱人,语言谨慎,交友审慎,勤俭持家,见过求福,毋作非为等外惜治家乡借。
高姓名人
高柴
春秋时孔子弟子
高渠弥
战国时郑国大夫
高允
北朝北魏大臣
高颖
隋朝宰相
高文秀
元朝戏曲作家
高鹗
文学家
文章推荐
《唐氏文化:铜圭锡封 禾策基祥》
《郑氏文化:尚书世禄 通德名门》
《曾氏文化:省身世泽 传道家声》
《钱氏文化:射潮靖海 庐墓旌闾》
《傅氏文化:尊儒尚学 崇俭抑奢》
《郭氏文化:汾阳世泽 虢国家声》
点击上方文章标题,立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