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讲述人李成才
南阳益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王玉
2018年11月4日,晴,周日
按:纪念是为了更好的活着。今天,南阳解放七十周年纪念日,南阳益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展了系列纪念活动,牢记历史,缅怀先烈,展望未来,热忱担当,充满暖意。屋内热烈讨论,阳光从木窗投射过来,屋外除了枝头的柿子树就是那七八个发黄的桔子了,小鸟不时在树枝头掠过,从东院的桐树上,枝头已满是桐籽。
一群人可以走的更远,在我们以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开篇谋局的当口,努力做一些有意义感的事,也无为应该不应该,社会服务机构作为一个有益的补充,应该扮演自己认为的角色,我们确信万事万物普遍联系永恒发展。无数次从孙家楼后面的东马道走过,面对一级一级的石台阶,徒然的落差才知道老南阳城市的高度。穿行在四通八达的窄窄夹道里去访古寻踪,去感悟生命,一切就会欣欣向荣。尽管斑驳陈旧,但依然焕发出内在包容宽广的精神气质,与众不同,独一无二。
走在老南阳的边沿,外号街算是一个别致的存在,透漏了这个城市交通之重要,链接南北,贯通东西。无数次走过,只是默默无语,你要你说出这个街道或者一些历史,总能想面筋一样粘合出一点残存的历史体温。从新生街过去到联合街出东门过护城河菜市街,过了木器厂就是外号街,因为宛城驿的存在,不过这只是一个标志,更为重要的是它是明清南阳三大驿站之一,作用地位不可小觑。刚到街口,就碰到前天见的郭老师,他有事抽不出时间,只好循着路,看能不能有所启发。今天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遇到了一个老南阳。
今天,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讲述人李成才
1
我叫李成才,1950年人,现在在外号街七号,七号住好几家人。我父亲就是老南阳,那个时候也是穷,没房子,租原来的国经房生活,挪了好几个地点。最早在南阳红光,老南阳饭店在电影院那一块,旁边还有一零售,现在改成药店了。
我的父亲叫李光修,是个手工业,具体一点就是修鞋社的。他总给我说,我们老家是山西洪洞县的,来这里三四百年了,小拇脚趾头趾甲是双的,这个南阳人上了年纪的都应该知道。我母亲娘家就是外号街跟菜市街交叉口西北角的,做甜酒挑子,什么意思就是用糯米做甜酒挑着挑子去外面卖。
我退休之前在针织内衣厂,丝织厂跟内衣厂原来是一个厂,一个生产毛巾被单,一个生产内衣。现在你看那一片的房子,临着梅溪河,包括武警支队还有原来厂里的房子,扒了以后,盖的高层跟树林一样。后来就干了几样事,那时候不是时兴下海经商吗,我就干了几天,后来厂子不行了,就自己干。
2
人就是这样,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必须有准备,都能大能小是条龙。八几年,我也是看形式不好,就停薪留职就是我一个侄儿娃在电影公司,安排我在那里看门。看到黑了,停一辆车两块钱,看门三百块,但是每天看车子,每天轮换重合下来就有百十元的收入。给家里盖了房子,后来又大势所趋,都下岗了,咱也不例外。刚开始,红火运气好的时候摸什么生意都赚钱,做过无塔供水,也做过电焊机,九中和靳岗童车厂都打过交道,都在我这里买电焊机。
人不论干什么,你干都饿不着。干的好,就名利双收。我当时不是看着电影院有个手工减肥的,就是揉肚子,拍哇呜。原理就是把肠子里的肥油振振不让它吸收,就让脂肪化液,再节食减肥,就是把固态的脂肪变成液体排出体外。经热或者震动也是糊一层报纸也是油就是这个道理,不要听别人瞎忽悠。
这些东西必须反复实验,南阳是医圣故里,我想应该有所成就。所有的创新都不是一下都成功的,那个南阳名医不都是实验好了才成功的。我大姐和我娃的姨都在原来老中药厂,后来宛西制药收购了,六味地黄丸,药材好药才好,就是这个道理 。南阳的药材市场和中草药文化源远流长,配方和方剂的增减以及炮制工艺不同药效的轻重缓急就不同了。所以中医是靠中国智慧,里面也有中国功夫。
3
我的母亲叫赵东全,就是这里的老户,外号街和菜市街交叉口西北角。过老日,逃警报。警报一响,人们就乱跑掩护。那一年我母亲七八岁,听母亲说外爷让她往远处跑。她跑的近,在琉璃桥边就躲到桥底下。这时日本扔了个炸弹,震耳发聩,耳朵也瞬时失聪了。我外爷喊、找,最后在桥底下找到,一起躲的三个人,旁边两个都死了。
外号街可是个古街道,是宛城驿马号所在地,有个马神庙。菜市街原来就在老南阳城东城门外南侧,早些年听老人们说就是东城门外吊桥以南、护城河外沿的一片空地,也叫东城河坡。解放后城里人多了,菜贩聚此,也是南阳城区最老的农贸市场。
农贸市场还有牛、羊、猪和农具、铁器、日杂等,热闹非凡。羊市,买卖各种羊和羊仔,就在外号街和菜市街交叉口处。牛市,就是买卖牛的市场,也有人是来趟趟价,当时还有牛经纪,还有一套手语两人手握手在怀里一拉手,比挡一下。猪娃市挨住木器厂门口,就是卖猪娃儿。对面还有卖簿的,柴火市,都是居家必须有的。
4
我们祖上也没有房子,就是做个小生意。卖点电池、牙膏、牙刷、手巾、手帕之类的小百货。我父亲亲弟兄两个,父亲老大。我有个大,就是父亲的弟弟,原来是国民党的排长。与当时国民党师长的儿子是同学,经常坐飞机,原来看见一辆车都很拍几天。
王凌云走的时候,有个师长问我大,去不去台湾。我大说,我还有个哥,脑子没恁多,弟兄一个怕受人欺负。他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去过印度打过仗。回来他说,娃呀,那是供应制,擦屁股纸都是定量的,罐头吃的只想哕。打赢了还好,打不赢就别想回来了。
刚解放,人们都不敢开门营业,我大是老城里第一个开门的,他知道共产党军队是什么作风,后来其他商户才开始营业。他也参加了抗美援朝,会开汽车。后来作为南阳运输公司支援郑州,后来就落到郑州,虽然有个历史上的问题,单他有五个儿子一个闺女,人多力量大,就是在文革批斗那么严重的情况下,我大也没受啥罪。
5
靠山吃山。我小学没毕业就下学了,但爱扣摸。父母都在手工业社修鞋。退学后就是卖甘蔗,弄一捆,进进卖卖。后来就粘粘塑料凉鞋。还没电烙铁,拿个起子,用煤球烧红,在整点旧塑料,剪剪沾沾,用片刀,子承父业。当时生意好的时候,当时我姐去郑州汽车票六块六,一晌午就挣够了 。就在父亲在老汽车站门口的门市部外面放个煤炉子。1969年上南阳市建筑公司,总部在五道庙,后来在公园对面。当时有个说法叫,三请诸葛亮,四请邱明堂,就是市建老总。当时还有南阳的七十二烧包,拽里很,赶时髦,穿个喇叭裤跟个扫帚一样。
刚开始盖针织内衣厂,1969年,不到两个月就叫上山下乡。我是临时工下乡,当时安家费是240元。当时计划分配是三七制,一个月26斤白面,七成白面,三成杂面。杂面当时就是高粱面、红薯面、豌豆饺,吃够了。当时跟我说,我说自己挑,也有胆,就讲我要去桐柏。桐柏没有粗粮啊,种稻子,粗粮极少。安排下乡的说,桐柏没指标,可以问问。大势所趋,后来又给安排一个指标,分到桐柏安棚,安棚是岗坡地。那一年下着溜冰,快年底了,一个人做个解放牌卡车,好多车都钻沟里了,多厚的雪啊。
当时下乡是队里供应,当时刚盖两间牛屋,俺没有用,就安排我在那边住。县长黄兴还访贫问苦到我那里,我也没说啥,就说有困难,也不大,我们家穷,兄弟两个只有一条被子,看能不能救济一条被子,我把家里的被子拿走了。后来真的给救济了一条被子,到安棚街上买个红花被面,队里出的棉花,土布染染做的里子。那时也是新生事物,在桐柏算是第一人,后来陆陆续续下去不少。一眨眼快五十年了,当时,公社用的煤油灯,喂牛用的马灯。当时用牛车拉着我,放的一挂土炮跟放屁一样。咱跟老乡们亲,后来就轮着吃饭,一户一天三斤面。下乡没多久,割麦后就回城了。当时有个政策,我正纳闷的时候,碰到一个邱明堂跟班的小学同学。引荐了邱明堂,当时的公章用个塑料袋子装着绑在裤腰带上,用嘴哈一气,使劲在介绍信上摁一下。
6
老南阳说的多了。我说一下原来新城门就是府衙下边,叫经武门。我进去过,里面就是一个掩体,有个站岗的还能放一张床。一庹那么宽。1960年以前,老城门边上,看看留多少手榴弹。当时王凌云在南阳弄多少工事。后来王凌云那一批特赦战犯,专门来南阳参观,看看南阳的巨大变化。
现在南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该吃吃该喝喝,但人能吃多少?喝多少?现在都是想的多了。人们想要有稳定的收入,只要拼搏,都有失败,也都有瞎拼的时候。一个个发明家,都想成功,但最后有几个成功的。没人干,怎么能成功。
我们住这个地方当时是工艺厂的库房,号外街就是驿站马号的外边,有一两百年的历史,也经常有人过来照相调查。木器厂里面还有五亩地机瓦房是国经房,木器厂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原来我看见马神庙又一个胎,是个彩绘,没有头了。人们说画匠不给神磕头,都是用木事扎的架子用泥巴抓的胎,在雕雕描描。要说的话,撤个头,就说不完。说的零零碎碎,也啰啰嗦嗦。你们搞这事,等于是给历史来个素描,也有每个老南阳的人生智慧,是个很好的事情。
【后记】坐在宛城驿马号的门前,外号街还给人们以清冷和独特的气质,名可名非常名。天气变得阴沉从三点多到五点多,拉拉杂杂的说一个人和一个城市的记忆,或多或少的黏连起一个时代人的记忆,也会让老年回到童年,让世界满是敬意。
不管是自然功利,还是道德天地,境界有高地,需求都一样。漫步老城的每一天,你甚至觉得这些市井的人生才是老南阳的大多数,你看到的光鲜亮丽只是梦想,背后的基础和付出,你没有看见,抓住的机遇和缘分,你并不知道。不过,没关系,这并不影响老南阳的客观存在。
有一些人,有一些事,有一些地方,有一些时间,总让人记起什么,比如南阳解放七十周年座谈会,虽然少之又少,小之又小,但投进白河也起涟漪,甚至是波浪。这就是创新给我们的力量,始终做到相时而动,因时而变,应时而为。理想的南阳迎面而来,生龙活虎。也就是从一堆杂乱无章的讲述中,萃取精华,让思想意识苏醒,让凝固历史活化。
【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
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为社区漫步、长者陪伴、地名文化、活态传承的综合社工服务项目,老南阳人或者老国企譬如南纺、天冠、汽车厂甚至是木器厂等老工人口述一些历史,当然红色文化也是一个考虑对象。通过探访、沙龙等一系列方式,鼓励老人形成自助收集、记录老南阳的热情。让老南阳人眼里的老南阳故事,通过媒体平台或者网络渠道,感受老南阳有血有肉的风情故事,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和发生在老南阳优质精神,链接历史与现实未来的时空通道,形成强大的气场,凝聚南阳的精气神。同时从另一个层面来说,通过社工引导老南阳讲老南阳,可以提升老人们的人生满意度和自我幸福感,一个人的城市记忆,汇聚成点线面结合的丰沛的而不是单薄的历史画面和现实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