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乐史》2.1.0

第一部分   单声部音乐(900-1200)

第一章 圣咏的扩展形式

引言

在《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乐史——古代音乐卷》中,我们讨论了八和九世纪加洛林君王们在欧洲大多数地区强制推行的罗马-法兰克礼仪和圣咏——格列高利圣咏,然而在这之后,圣咏的创作并未停止,出现了一大批与格列高利礼仪和圣咏相关的曲目。这些曲目的创作目的是为了增补、润饰、解释礼仪和圣咏,或者让礼仪更加庄严,这意味着本地抄写者和领唱不仅通过体裁的变化,而且有时还带有地域特点,使这些新曲目多样化。

虽然十世纪之后加洛林帝国已经解体,但肆虐西欧的北欧海盗的侵袭也已停息,形成了现代欧洲的雏形。十一和十二世纪产生了大量圣咏曲目,被称为圣咏的白银时代,这种创作浪潮一直持续到中世纪余下阶段和文艺复兴早、中期。新教的兴起给天主教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由此在十六世纪中叶召开的特伦托公会议是基督教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公会议决议要求礼仪必须尽可能地恢复到“原初的”形式,这样本章所涉及的新曲目几乎完全被当今的天主教会所摒弃。扩展产生的浩如烟海的新圣咏曲目至今只有一小部分为学者们所挖掘和研究,现在的研究成果也还不能反映其全貌,但即使是这一小部分也能够证明这种音乐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其质量并不亚于现在使用的标准圣咏,体现出的艺术理念更有趣味,作曲技术也更为精致先进。

当时的中世纪盛期,人们对生活和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精雕细琢的追求和爱好,这可从社交礼仪、写作评论、手抄本的装饰等方面窥见一斑,而业已固定的礼仪程式也没能限制这种追求,反而提供了一种最重要的创作机会。通过在教会历上增加许多新的节日,特别是与圣母和本地圣徒相关的节日,人们创作出了许多适应这些场合的新的日课和弥撒圣咏。在日课中,可以创作新的赞美诗和应答圣歌,可以用当日的诗篇来创作新的交替圣歌。许多日课的一些或全部应答圣歌和交替圣歌是用韵文或诗歌的形式写作的,这类日课称为“诗体日课”(Versified Office),从加洛林时期持续繁荣直到1500年,大多数是为本地圣徒日而作的,也有一些是为特殊周日或其它节日(如基督降临节、圣三主日和基督圣体节)而作的。弥撒的经文一般是固定的,但音乐可以为精雕细琢提供新的挑战,歌词较短的《垂怜经》、《阿里路亚》和《羔羊经》有许多新创作的花唱乐段。这一时期对圣母玛利亚的狂热崇拜和赞美也产生了几种新的体裁。十一世纪出现了一种还愿弥撒(Votive Mass)——圣母弥撒(Lady Mass),并形成了每周六在大教堂的圣母小礼拜堂演唱的惯例。圣母弥撒在十三和十四世纪英国繁荣一时,一本十三世纪的《垂怜经集》包括了一部圣母弥撒的完整的常规部分,这从音乐的角度来看十分重要,因为它吸引马肖首次创作了整套的弥撒常规部分。另一种新音乐是玛利亚交替圣歌,其中最重要的四首我们已在前卷的日课部分提及过。

对仪式进行精雕细琢的另一种方式是在已有的圣咏中增加或插入新的内容,这种手法称为“附加”(troping),现代音乐学者将这类曲目称为“附加段”(trope)。附加段通常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在原有的圣咏中附加花唱乐段,但没有附加歌词。这些乐段在原始资料中经常根据上下文标注为sequentia或tropus。tropus是来自希腊语tropos的拉丁语写法(还有其它多种拼写方式,trope一词也是从这里衍生出来的)。第二种是在已有的一段旋律(通常是花唱)上附加文字。这些段落在不同资料中和根据上下文标注为prosula(普罗苏拉)、prosa、versus、verba或者tropus。第三种是在已存在的圣咏中附加新的同时包括歌词和音乐的乐段,或者作为开头的引子,或者作为中间的插段。这些乐段大多数会标注为tropus、versus或者laudes。

由此可见,在中世纪对这些体裁没有一种统一的系统的命名,不但不同原始资料中的用名不一致,而且有些例子中甚至没有标注。这些体裁不但影响了弥撒的圣咏,也影响了日课圣咏,一般弥撒音乐手稿中会用红色标题标记出来,而所有的日课手稿则没有标注。

弥撒中阿里路亚的附加成分称为“继叙咏”(sequence),过去曾被视为某种特殊类型的附加段,现在学者一般将它视为一种独立的音乐类型,因为继叙咏从出现之后很快就发展成一种音乐和文本都是完整独立的音乐体裁,而且可以说是中世纪最受欢迎的文学和音乐形式。目前保存下来的继叙咏多达近4500首,可见当时创作者对其之着迷和狂热。特伦托公会议后,仅有五首继叙咏保留在标准圣咏书之中。

还有一类十二世纪和十三世纪早期的拉丁语歌曲叫做“孔杜克图斯”(conductus)或“歌诗”(versus),大多数是有重音和押韵的诗体,其诗节和叠句形式变化多端和充满创意。多声部孔杜克图斯也是巴黎圣母院乐派的代表性体裁之一,将在相关章节中详述。

教仪剧(Liturgical Drama)是中世纪教会礼仪中最有趣和最引人注目的扩展形式,将单独在下一章阐述,而本章的重点则放在附加段和继叙咏上。

唱片推荐

《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乐史》2.1.0_第1张图片

标题:收获节圣母弥撒——十三和十四世纪英国圣咏和复调

演奏:Anonymous 4

厂牌:Harmonia Mundi,HMU 907222

唱片简介

中世纪天主教礼仪除了标准的弥撒和日课外,还有一类通常在小礼拜堂举行的私人还愿弥撒,圣母弥撒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圣母玛利亚是通往天国的钥匙,是向基督沟通的最佳渠道。特别是在十三和十四世纪英国,周六举行圣母弥撒已成为惯例,而极度崇拜圣母的英国也在中世纪被称为“玛利亚的花园”。八月十五日的圣母升天节恰好和八月一日古代异教凯尔特人的收获节相近,将玛利亚加冕为天后的日子置于收获季有助于将她的生活与自然循环和谐统一。本专辑使用收录于十三和十四世纪英国手稿中的单声部圣咏和多声部弥撒乐章,以及常见的附加段、继叙咏、孔杜克图斯等圣咏扩展形式,重构了当时的收获节圣母弥撒。女声无伴奏合唱团“无名氏第四”一如既往地带给我们清澈透明而又虔诚感人的演绎。她们录制的另一张英国圣母弥撒专辑也值得聆听。

你可能感兴趣的:(《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乐史》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