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的弟子问:「我这盏灯若点起来,别人再用他的烛来点我的灯,我这盏灯会受损吗?」
佛陀就说:「一盏灯点起来,千千万万的灯来引出去,这盏灯不但没有损失,周围还增加光明。」
募款,其实就像在点灯,点一盏大爱的心灯,当一盏灯点起来,千千万万的灯引出去,就能帮助更多社会暗角的人,反过来也深深影响着付出爱心的人。
「一、募款八年的经验谈」
*以上写于2016年1月24日
募款是一个爱心工程,更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环节都需要用心的打磨。
当募款进入第八年时,发现过去两三年的募款脚步有所停滞。虽然与人分享募款经验,可以侃侃而谈,但是仅仅停留在说上,自己做的却不多。
当经验和技能都积累起来的时候,关键是“愿不愿意”做募款这件事情,慈济人常说:愿有多大,力有多大。这个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初心,不忘初心,才能砥砺前行。
「二、我所观察到的慈济募款经验」
现在一些公益机构设有独立的募款经理或募款专员,这是公益慈善发展的趋势。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一个公益慈善组织来说,稳定的捐款是它长久健康发展的基础。
很多团体现在都在学习慈济,慈济以它高效的动员组织力,以及充足的捐款资金(实际上是相对充足),将慈善触角遍及全球九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慈济的捐款向来以公信力著称,它既有临时性的捐款,也有常态性的捐款,而后者类似有点“制度性”的捐款,支撑了慈济庞大的慈善捐助。
这种捐款模式,不同于佛教传统的无名氏(匿名)捐款,也不同于一些公益机构的企业、明星名人捐款,它是一种全民的捐助行动,当响应人群达到一定规模之后,便有了“累土成九台”、“粒米可成箩”的效应。
这种响应的背后,来自于慈济志工的主动募款(基于国内的法规,慈济在大陆是非公募基金会,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主动募款)。
慈济志工既是慈善活动的参与者,同时也是募款人。慈济将募集的善款,投入冬令发放、贫困学生的助学、大爱屋的修建、希望学校的建设等等,而这些项目或活动,志工都会亲身投入其中,从而形成一种正循环。
募款实质上也是一种推销行为,它推销的不是有形的产品,而是一种无形的爱心,这种爱心被汇聚起来,变成各种有形的建设、物质与金钱的帮助。
慈济人通过以老带新,心口相传,将这种募款的意义延续下去;另外通过志工培训等正式或非正式的形式,分享募款的经验,分享募款背后的好人好事。
募款,对于没有销售经验的普通人来说,实际上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慈济人经由一代一代志工的努力,形成独特的慈善信誉,让新进来的慈济人,从被动到主动,从陌生到熟练,逐步养成持续的募款习惯。
「三、我们的募款故事」
~1~
刚开始募款的时候,对于我这个“一紧张说话就发抖”的人来说,是一个“痛苦、煎熬”的经历。
当时“物色”了一位捐款对象,是另一个部门的同事,我们楼上楼下,他虽然工作很忙,但是对同事,对公司里的活动都很热心,我想这个同事有希望。
于是后面的一段时间,我就开始在心里模拟怎么和他开口说捐款。好几次见到他人,很想开口,但是每次都紧张的不行,快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这样往返了几次,觉得自己好没用。但是还好没有放弃,当时慈济培训课上资深志工的分享,也给了我很大的动力。
“我们不是求人捐款,我们是给别人一个植福田的机会”,当时对“植福田”其实没什么概念,但是把这句话听进去了,也卸下了最大的包袱,于是某天走到那位同事的桌边,用我“颤抖”的声音和他说:慈济现在有什么捐款的项目,你要不要献一份爱心。
他很爽快的答应了,把我之前所有的担忧都一扫而光,而且捐款金额也历史性的进入了50元大关。
这次经历,对我往后的募款是极大的鼓舞。
~2~
接下来这个募款故事,就没有上面这个这么跌宕起伏了。
当时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自己的募款心得,一位加了微信许久、从未谋面的网友,就在下面留言:师兄,要捐钱的时候,通知我一声。
于是,每个月我都会在微信上收到他的100元捐款,一直到今天。
~3~
接下来这个是我敬佩的一位志工的后募款故事。
深入募款,它有前后之分。上面两个我的募款故事属于前募款,后募款是什么呢?
且听我说来。一位现在已经搬去上海的志工,每一年过年之前,她还是雷打不动地回到杭州,自己掏钱出路费,出买菜的钱,出买小礼物的钱,张罗捐款在她这里的爱心人士一起聚餐,一起话慈济,一起过“心”年。
不管在台湾,还是在大陆,很多人会很好奇,为什么慈济有那么强的募款能力,从这位志工身上,我们或许就能找到答案。
「四、我定了2018募款的目标」
2018年,给自己定了一个45户的募款目标,希望自己动起来,汇集大家点滴的爱心进入慈济爱的海洋,让公益慈善事业可以永续下去。
其次,藉由募款行动,与更多人结好缘,与更多人交心,建立一个个有爱的小网络,进而成为一个个有爱的社区。
敦亲睦邻,里仁为美,将是我们这些募款——大爱推销员的另一个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