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沐丞
01
很多年前大学刚毕业只身一人来深圳打拼,那个时候跟别人合住在深圳南山白石洲的农民房中。如果对白石洲有一点了解的人应该知道那里跟比邻而居的华侨城相比简直就是一个人满为患的贫民窟。我住的农民房里不仅没有空调,而且是握手楼的顶层还经常停水。深圳又常年处于夏天的状态,每天上下9层楼,时常汗流浃背闷热无比。
那个时候每天要经过熙熙攘攘的人流,走路20分钟到深南大道边的站台挤公车上班。晚上下班后也是从公交站出来穿越各种小摊小贩和沿途叫卖声回到自己的住处。
上下班的途中看到过小偷行窃,看到过残疾人卖唱,看到过一群城管收走大妈的玉米,看到过各种索要回家路费的骗术。这个不足八平方公里的地方,汇集了十几万人,人生百态一览无遗,仿佛是一个社会的小小缩影。
02
我每天清晨上班都会在路边一家包子铺里买两个包子和一杯豆浆作为早餐,这个习惯从看到这家包子铺开始一直到搬离白石洲为止。
这家包子铺名字叫“寻儿子店”,因为老板年幼的儿子就在白石洲这人来人往的街道上被人贩子抱走了。店铺招牌上有着醒目的“悬赏二十万”,旁边还有孩子的各种照片,还有从监控录像中截取的人贩子模糊的图像。
每天清晨这家小小的包子铺里都有三个人忙忙碌碌,老板、老板娘和老奶奶。老板娘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扎着马尾辫,戴着两个大大的耳环,一副精明但是又被生活所累的模样。如果不是包子铺的名字,他们可能是白石洲里再寻常不过的一家人。
我很同情他们的遭遇,我没有办法去为他们寻子提供线索,所以就只能每天在他们那里买包子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其实很多早上在他们家买早餐的人跟我都是一样的心理吧。
那几年里我每次经过包子铺都会幻想,今天包子铺的名字会不会更改了,这家人会不会终于找到了孩子,一家团圆。可是直到我搬走,招牌已经褪色,包子铺的名字也不曾更改过。
03
在我搬离白石洲之后的某年某日,那天晚上百无聊奈的按着手中的遥控器挨个换频道看电视,换到湖南台的时候,当时好像是杨澜的一个访谈节目,我一眼认出了里面的一个嘉宾,竟然是白石洲寻儿子店包子铺的老板娘!老板娘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还是我记忆中的模样。
那一期节目就是讲两家人孩子丢失后各种寻子的经历。另一个嘉宾是一个父亲,比较幸运的是他们家的孩子好像是通过“微博打拐”的行动找了回来。但是也经历了好几年的折磨,期间受了很多常人不能忍受的苦楚,还被很多人欺骗。因为时间比较久,孩子找到后竟然都已经不认识他们。
而包子铺一家则没有那么幸运,很多年过去了孩子还是没有找到。老板娘边擦着泪水边讲述着一家人寻子的事情,那天晚上我也是流着泪看完了整个节目,即使不能完全感同身受也能体会到那份天下父母心。
04
在这之后又过去了不知道多久,一部由赵薇和黄渤主演,陈可辛导演的电影《亲爱的》上映了。讲述的故事竟然就是根据这两家人的经历改编。电影通过一些情节和人物改编,将两家人的失子寻子的故事做了合并。黄渤饰演的父亲角色是在深圳白石洲开网吧,片中还原了很多白石洲的场景。拥挤的人群,布满网线、电线的天空,脏兮兮的街道,大大小小的店铺都是我记忆中白石洲的模样。
赵薇饰演的角色跟找到孩子的那家故事有关,也是有真实的原型。被抱走的孩子给送到了安徽的一个小乡村。赵薇跟我是老乡,都是安徽人,影片里她全程用安徽话表演。赵薇饰演的角色满口的家乡话,片中白石洲的布景,自己曾经熟悉的背景故事,我仿佛觉得自己也参与了这个故事的前前后后,感受着他们的心路历程。
再一次,我在电影院里泪流满面的看完了整部电影,影院里也有很多人潸然泪下,只是这个故事由于我的经历比他们更多了一份感动和心酸。
05
现在的我上下班再也不用走在白石洲那拥挤狭窄的小路上,耳边没有了各种吵吵嚷嚷的叫卖声,没有了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每次回忆起那段时光竟恍如隔世。
现在离开白石洲已经很久,偶尔路过还是会不由自主的看向“寻儿子店”包子铺的位置,只是再也找不到曾经那个小小的店面了。
包子铺老板娘的样子经常会浮现在脑海,希望生活不要再摧残他们一家人。
亲爱的小孩,如今的你应该已经是花季少年,希望你在新的家庭里被温柔对待,或许某一天你知道了真相,请你一定要回来告诉自己的父母,多年前的那一天你只是没有找到回家的路。
后记:偶然发现里“城市印记,上下班的路上”这个征文活动,第一个浮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这个真实的故事,竟然在深夜含着眼泪写完。白石洲作为深圳最大的城中村也将在不久会被进行旧改拆迁了,而这里有深圳这个城市最具标志的印记,许许多多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它也是许许多多外地来深圳的异乡人一段或长或短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