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9

读 费孝通 《乡土中国》笔记

算上一本漫画的话,今天读完了这个月的第三本书,但我并不觉得这是个好现象,因为这意味着,我用更多可以思考和创作的时间去阅读。不过这不是我的锅,只能怪《乡土中国》这本书太有趣了,忍不住就想要一口气读完。

这本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写的书,全文一共八万多字,我历时三个半小时读完,划线的地方一共104处。全书主要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各方面分析、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想要了解中国,就必须要先了解中国乡村,想要了解中国乡村,大概就不得不读读费老的《乡土中国》,看完这本书后,对农村很多固执的习惯、奇怪的观念都找到的一些理解的源泉。这本书和上个月看的《万历十五年》有个异曲同工之处,都用了很多篇幅来论述中国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黄仁宇指出中国以道德代替法制。费孝通也写道中国是人情社会,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和“礼治”的社会。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生育制度并不是用来使个人满足其生物上性的需要,而是因婚姻和家庭等规定的制度来确定夫妻、亲子及亲属的社会角色,使人人得以按部就班地过日子。

我外婆是个很固执的老太,她从不肯踏出家乡半步,每次去城里的子女家呆上一两天就非要闹着回家,早几年总是念叨着“家里的鸡没人喂”要赶紧回家喂鸡,这几年就开始念叨着说自己年纪大了,不想死在外面。随着家里的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都外出上学、工作,儿子女儿也都分别在城里定居,外婆却依然坚持独自一人在农村生活了近十年。除了怕死在外地,外婆更怕死后要被火化,这似乎是个有点愚昧的农村妇女,可是这也是一个典型的靠着土地的供养,抚养了子女儿孙长大成人,对家乡土壤有着说不清情怀的农村人。那大概就是——生于斯,死于斯。

“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愿我这涓滴乡土水,汇归大海洋。


读费孝通《江村经济》笔记

这是八十多年前,费孝通先生在去美国留学前,在江苏开弦弓村考察,从而写下他的博士论文。作者对开弦弓村的地理环境、村民的家庭结构、经济生产方式、财产分配与继承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旨在通过一种人类学的描绘展现我国传统农村社会的深层结构和功能。

这本书的开篇有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献给我的妻子王同惠”。在看《乡土中国》的时候我了解到,1935年冬天,费孝通与妻子王同惠一起前往广西大瑶山考察,途中遭遇事故,妻子不幸身亡,费也身受重伤,彼时他们才新婚108天,费一直养伤到第二年开春后回到江苏吴江,并在留学前两个月机缘巧合前往开弦弓村调查研究,然后写下这本关于中国农民生活的的论文。我曾经心想,这是得有多薄情,才能在新婚妻子去世半年,就立马投入学术研究,做调研、发论文、出国留学,似乎他不堕落一阵子,不陷入深深的悲伤痛苦与思念中,就是对妻子的绝情,对爱情的不忠。但是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我仿佛看见了那个化悲痛为动力,继续前行,为学术研究而努力钻研的费老。或许,这才是祭奠亡妻最好的方式。

最初吸引我的倒不是这本书的内容,而是因为他为人类学、社会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方法,详实的田野考察,朴实的记录,真实的数据,这些也为我的论文提供了一种思路。

因为在读这本书的前一个星期,我正好读完了李银河的《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而费孝通是李银河的博士导师,所以相较于乡村经济这一块,我更多的关注力放在了书里对家庭关系、婚姻生育制度、妇女地位、财产继承的一些描述。

在中国的农村,我最大的感触就是——男女地位的不平等,虽然这种不平等在城市也存在,虽然这些不平等随着改革开放正在逐步地平衡。在农村,女人婚前是父亲的附属物,婚后是丈夫的附属物,丧夫后是儿子的附属物。从经济观点来看,女儿的婚姻对女方父母是不利的。不论是土地或房屋均为单系继承,女儿无继承权。父系社会里,女人没有权利继承她父母的财产。她的前途,即便是一个安定的生活,也只有通过她的婚姻才能得到。我是要去抨击这些观念吗?不是的!我是要去苟同这些观念吗?也不是的!我只是通过阅读,了解并明白了之所以会这样的历史根源。

在农村,巫术及宗教等活动似乎已经形成一种习惯,而这种习惯以前我觉得单纯来源于农民的无知和恐惧。子女嫁娶,一般会请人算命看是否合适般配,但实际上真正起作用的挑选因素,首先是男孩父母的个人喜好,父母会明里暗里跟算命的人表达自己的意图,在表亲婚配时尤其如此,但这都被假装说成为天意的决定人类本身无能为力的感觉,引起了这种宗教信仰,并借此减轻现实的压力。如果婚姻不幸福,就大可说是天意,这实际上能减少人的痛苦,让大家更加心平气和地区接受现状,至少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缓和新娘的反抗倾向。

巫术不是一个自发的个人的行动,而是一种有组织的制度,在这种制度里,人民尽量去使神道高兴或是不去粗怒神道,他们敬畏灶神,躲避灶神,但这更表明的是他们很不愿意把自己的行动自由驯服于社会性的限制,这种限制是社会强加于他们的。这与对祖先的祭拜是稍有不同的。祭拜祖先,反映了对已故祖先的依恋的感情。承认人的力量有限,转而产生了种种巫术,但巫术并不代替科学。它只是用来对付自然灾害的一种手段。科学和巫术同时被用来达到一个现实的目的。政府认为人民中间的迷信是社会进步的障碍,但只要巫术对人们的生活起着一些有用的作用,尽管政府发出多少命令和阐述很多理由,它仍然会存在的。

在开弦弓村,婚丧礼仪占据日常开支的很大一部分,人民认为婚丧礼仪中的开支并不是个人的消费,而是在履行社会义务。在礼节性场合,炫耀财富的思想替代了勤俭节约。彩礼和嫁妆的取消延长了青年在经济上依赖父母的时间。所有这些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礼仪开支不全然是浪费和奢侈的。这些开支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我论文最有借鉴意义的当属第十二章——蚕丝业,讲述了作为农业的补给蚕丝工业,工厂取代家庭工业的普遍过程,在这个村里,当前经济萧条的直接原因是家庭手工业的衰落,因此,农民只能在改进产品或放弃手工业两者之间选择其一。所以,养羊业成了农业、家庭手工业的另一种补给。

总之,这是一本收获颇多的书。

愿我这涓滴乡土水,汇归大海洋。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