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老师点评故事(七)心急读不了好书

大师的底线

【哈佛心语】

有一种东西,比才能更罕见、更优美、更珍奇,那就是自知之明。

——巴顿

【故事殿堂】

在一座深山中藏着一座千年古刹。有一位高僧隐居在此。

听到他的名声,人们都千里迢迢来寻找他,有的人想向大师求解人生迷津,有的人想向大师学一些武功秘笈。

薛老师点评故事(七)心急读不了好书_第1张图片

他们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大师正从山谷里挑水。他挑得不多,两只木桶里的水都没有装满。

按他们的想象,大师应该能够挑更大的桶,而且挑得满满的。

他们不解地问:“大师,这是什么道理?”

大师说:“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够用。一味贪多,适得其反。”众人越发不解。大师从他们中拉了一个人,让他重新从山谷里打了两满桶水。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摇摇晃晃,没走几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洒了,那人的膝盖也摔破了。

“水洒了,岂不是还得回头重打一桶吗?膝盖破了,走路艰难,岂不是比刚才挑得更少吗?”大师说。

“那么大师,请问具体挑多少,怎么估计呢?”

大师笑道:“你们看这个桶。”

众人望去,桶里划了一条线。

大师说:“这条线是底线,水绝对不能高于这条线,高于这条线就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还需要画一条线,挑的次数多了以后就不用看那条线了,凭感觉就知道是多是少。有这条线,可以提醒我们,凡事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众人又问:“那么底线应该定多低呢?”

大师说:“一般来说,越低越好,因为低的目标容易实现,人的勇气不容易受到挫伤,相反会培养起更大的兴趣和热情,长此以往,循序渐进,自然会挑得更多、挑得更稳。”

【智慧点睛】

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在能力上都会有一个底线。如果超过了这个底线,去做力不能及的事,那么再强健的人也要跌跤。能认识自己底线所在的人,必然可以诚实面对自己。

【薛老师点评】

薛老师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想起了两个学生的对话。

当时一个学生在读《斗罗大陆》,另一个学生走过来看到后问:“你看到第几本了?”

答:“第三本。”

“啊?”那个学生一脸难以置信,“你还在看第三本呀!你前天不就在看第三本吗?我一天能看一本半呢,你太慢了!”语气和神情中透着对另一个学生的鄙视。

《斗罗大陆》我也读过。2012年我的一个学生渴望读这本风靡一时的书,就和我约定,如果课堂上表现得好,我就买这套书送给她。一套十几本,两百多块呀,我给她上一节课,也挣不到这么些钱,但我还是履行了承诺。

薛老师点评故事(七)心急读不了好书_第2张图片

薛老师不是个大度的人。送给她之后觉得有点亏,我花了两百多块,自己却没有看过,实在是不划算。于是在网上下载了电子版的并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读完了全套。

个人感觉这书写得还是不错的。虽然我看到了不少老的桥段,比如小舞舍身救唐三的情节,我在《诛仙》中看到过,在《飞狐外传》中看到过,甚至在《名侦探柯南》中看到过,但我不否认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又一次感动了我。最起码比《斗破苍穹》的文采好了不知多少。

于是我和那个以看书快为傲的学生聊天,想讨论一点关于《斗罗大陆》的看法。聊了不到五分钟,我放弃了。因为我感觉是在鸡同鸭讲。

反倒是那个读得较慢的同学,还能说出一些有趣的小观点来。我们聊得不亦乐乎,那个看得快的学生自觉无趣,找个地方拿出手机玩游戏去了。

看书快没有问题,古人说人看书快叫“一目十行”,看书快的人眼界一定够开阔。尤其是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没有开阔的眼界是不行的。

可问题是,眼界开阔了是不是就够了?样样都懂一些的人是不是就算是成功的?如果没有一系列书的精读,细读,慢读,只求看过,不求读通,恐怕也是没有大用的。

我以前讲过一个讲座,是关于曹操的。讲座期间我先抛问题,在座的学生中没有一个人会答,气氛有些尴尬,我不得不给答案。没想到一给答案,大多数学生恍然大悟:“这个故事我看过!”然后是后悔不已:“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薛老师点评故事(七)心急读不了好书_第3张图片

其实很多时候,看过的不等于读过,看只用眼睛就够了,读则需要用口,要出声。

读过的又不等于记过,记还要动笔。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不无道理。

而记过的又不等于想过。动笔很简单,但动脑则又上了一个境界。哪个学生没有被老师要求抄过好词好句?可是作文的时候用上的又有几个?

想过的又不等于想明白。有些人想过读书中问题,还没有想明白就想着赶快读下面的内容,等读完了再想。读书读完了,就又不愿去想了。于是问题悬而未决。

想明白了又不等于想得对。讹误的想法就是想明白却想得不对的人弄出来的。而不自己思考的人就把讹误当成真理,于是以讹传讹,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时候就需要交流。和读过这本书的人交流学习,取长补短。

交流了又不等于分享。弄明白了,长进了,就要化为自己的,并及时分享给更多的人,在更多的人面前经过检验。

于是读书同样要有听说读讲写思的过程。于是读书同样要有想要了(明确目标)听懂了(认真听课)记下了(做好笔记)记住了(巩固理解)学会了(融会贯通)掌握了(实战强化)运用了(理解创新)。

薛老师点评故事(七)心急读不了好书_第4张图片

可是这都需要时间呀!我们最缺少的,就是时间。所以其实大可不必一个月读30本书,大可不必求数量而不顾质量。人的精力就那么点,一旦有太多内容消耗,读书就会被稀释了。而稀释精力的读书,恰恰是读书的最大敌人。

你也许不服:不是有人一年读两千本书吗?

是的,他能做这样的事,是在成年之后,是在有了一定的阅读量之后,懂得了选择,懂得了精读略读,懂得了只读有用的章节。之前经历过无数个日夜的精读一本书之后才达成的。并不是一读书就有样的境界。

我们看问题,不要只看最后的成绩,还要看达到这样成绩的过程和时间。

哪果没有前期精读一本书的历练,而妄想上来就达到一年读两千本书的记录,其实就是在稀释阅读。

薛老师点评故事(七)心急读不了好书_第5张图片

薛老师很庆幸自己当年没有太多书读。所以一年只有两次买书,一次只能买两本书的时候,我一本书要读三个月。读书读得书都吐了。也正因为如此,我学会了思考。读大学的时候,写作老师说我读了很多书,其实不然,我读书是超少的。因为我思考了,所以我可以想明白一些道理。因为我的精力没有办法被稀释,所以我只得读精读通。而这,也是看书少的一种收获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薛老师点评故事(七)心急读不了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