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恩第55課
第五十五課 今天要複習下面的幾個觀念:
(1:1)(21)我決心以不同的眼光去看事情。
耶穌在此直接向我們心靈的選擇力量喊話。
(1:2)我目前所看到的不外乎疾病、災難與死亡的徵兆。
請留意,疾病、災難與死亡的原文是 disease、 disaster以
及 death,三字都是以d作為頭韻,這得歸功於海倫在詩韻上的素養。我們在此看到耶穌要我們著眼於周遭的疾病丶災難與死亡,而不是著眼於愛、希望與喜悅,因為世間根本沒有這些東西。一點也沒錯,我們當初打造世界的初衷,就不是要它成為愛、希望或喜悅的家園。如果我們看不透這一點,就不會有任何改變自己心念的動機,反而會自以為是,認為只要著眼於光明而非黑暗,著眼於愛而非恨,著眼於生命而非死亡,就等
於改了心念。請看看,小我處心積慮要我們相信的一切,我們全都深信不疑,為此,我們真的需要隨時質疑是否值得拜小我為師。
(1:3-5)這不可能是上主為祂的愛子所創造出來的世界。我若看到這一切,證實了我根本不了解上主。因此,我也不會了解祂的聖子。
以上所說的這種心態,可說是最好的起步。反之,如果我們自以為看到一個光明、平安和喜悅的世界,我們便會認為自己十分了解上主、耶穌和他的《課程》,這實在是非常不幸的錯誤。反而是甘心承認自己看到了「疾病、災難與死亡的徵兆」,才會開啟我們的謙遜之心,而這正是通往智慧的起點,我們得先否定小我思想體系的「否認伎倆」,才可能在耶穌的指導下,一步一步看清靈性和小我確實是不可能並存的兩種心態,如同愛和恨,生命和死亡,喜悅和痛苦,一樣互不相容,只要把一方當真,等於否定了另一方的存在。
(1:6-7)我所看見的一切也顯示出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誰。我決心從自己心內去看真理的見證,不再著眼於那些為我的幻相撐腰的證據。
一旦明白了形式和内涵之別,我們便可在新老師的指點下,目睹萬物的真相。這就是基督的慧見。這一慧見會幫助我
們憶起自己的真相;而且,唯有和弟兄一起,我們才算是上主
的唯一聖子。
(2:1)(22)我所看到的只是一種報應形式。
(2:2~3)我所見到的世界,絕不可能是慈愛之念的映影。人世間的畫面裡,每一物都在攻擊另一物。
耶穌在前文已有類似的說法,我們眼前的世界處處呈現著「每一物都在攻擊另一物」,而且絕無例外。因此,凡是認為自己看到一個愛的世界之人,便會相信自己心裡只存有慈愛之念,因而不想正視那些不慈的念頭。在這樣逃避正視的情形下,不慈之念便安然隱藏於心底;又基於投射的原理,壓抑下去的東西一定會想盡辦法找尋發洩的出口,接下來,其他人不遭殃也難。如果沒有意識到所有我們對別人的攻擊都是岀於自已心裡的不慈之念,自然就意識不到自已其實才是罪魁禍首。不僅如此,更糟糕的是,如果我們真的錯以為自己只有慈愛之念,就會相信自己的攻擊和判斷全是出於愛心。有鑒於此,看清世界的底細和認岀它的動機,是如此的重要。唯有與耶穌一起正視自己內心的不慈念頭,然後寬恕它們,有朝一日,我們才可能恍然大悟,原來覆蓋在這些不慈念頭下面的,竟然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慈愛念頭。
(2:4-6)絲毫反映不出上主及聖子之愛。這一畫面是我自己的攻擊念頭所打造出來的。唯有我的慈愛之念能將我由世俗的知見中拯救出來,並帶給我上主願我擁有的平安。
耶穌毫不留情地揭發世界的不慈本質:「絲毫反映不出上主及聖子之愛」。接下來,他又清楚地點明:「唯有我的慈愛之念能將我由世俗的知見中拯救出來」因為問題一向出在知見,而不在世界。疾病、災難和死亡並不存於外在,只因根本沒有外在這一回事;它們只可能存於充满罪咎、仇恨和恐怖的心靈裡。為此,極需改變的不是世界,而是這個知見,故〈正文〉有云:「不要設法去改變世界,而應決心改變你對世界的看法。」(T-21.in.1:7)話說回來,想要改變知見,總得把它從投射出去的形式帶回它的心靈源頭那兒才行。我們已解釋過,唯有如此,我們才有機會發揮心靈的選擇能力,放掉不慈的分裂之念,轉而選擇救贖的慈愛之念。
(3:1)(23)只要放下攻擊的念頭,我就能由眼前的世界脫身。
(3:2-5)救恩就在這句話中,你無法由他處尋得。若無攻擊的念頭,我就不會看見一個彼此攻擊的世界。當寬恕使我重新體會到愛時,我便會看見一個平安、喜樂及安全無虞的世界。我決心從眼前世界中認出那樣的世界。
救恩的定義,沒有比這段課文說得更明確的了。所謂救恩,絕不是把我們從這個世界或抽象的罪中拯救出來,而是將我們從自己的念頭中救拔出來。若要逃出《哈姆雷特》所形容「無情命運的明槍喑箭」那種恐怖世界,我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和耶穌一起正視自己心底竄出來的可怕念頭。只要能和耶穌一起對小我思想體系那些無聊攻擊之念一笑置之,我們就會看到那些念頭自行隱退到它本來的虛無裡。那時,我們再往外看,只會看到一個「平安、喜樂及安全無虞的世界」,也就是寬恕化身出來的世界。
(4:1)(24)我認不出什麼是對自己最有益的事。
(4:2~3)我若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怎麼可能認出什麼才是對我最有益的事?我自認為對自己有益的事,只會使我在這幻相世界愈陷愈深。
我不知道自己是誰,因為我心目中的自己老是著重在「我」上頭。倘若我真的認為有一個「我」存在,便不可能知道自己是誰,那麼,我怎麼可能知道什麼事對自已有益?我認為最有益的事,通常都離不開某種自矜自是或自滿自得的心態,企圖保住自己那個虛幻的個體之「我」。
(4:4)我情願跟隨上主賜我的神聖嚮導,找出什麼才是對我最有益的事,我很清楚這不是單靠我自己所能認出來的。
若無外力援助,我們必然寸步難行,這是《奇蹟課程》反覆重申的重要觀念。換言之,若無聖靈或耶穌相助,我們根本就修不下去。唯有一顆謙遜的心才會說出這一番話:「我不知道,也不明白;謝天謝地,我心内有一位聖者知道;也謝天謝地,祂才是對的,·我全搞錯了。」難怪耶穌會說,他需要我們的程度不亞於我們對他的需要(T-8.V.6:10),除非我們向他求助,否則他愛莫能助。這個「聯袂探險」的觀念(T-4.Ⅵ18:2),在前面的「引言」說得更清楚:「只要我們同心協力,這盏明燈便足以驅散小我的陰影。」(T-11.V.I:3)缺了我們的參與,耶穌必定束手無策;當然,若無他的相助,我們也同樣一籌莫展。
下一段重申了「目的」這一重要主題,它的要旨散佈在《奇蹟課程》多處的章節,此處暫時點到為止。
(5:1)(25)我不知道萬物的目的何在。
52-3)世間萬物的目的,對我而言,只是為了證明我對自己的種種幻覺都是真的。我企圖利用每一個人及每一事件來達成這一目標。
說到究竟我們的每一個念頭以及我們在世間的每一個所見所聞都是有目的的,就是想證明自己是對的。這正是我們當初決定打造這個世界的真正原因:「我能夠打造出比上主造化更棒的世界!」在非此即彼的思想體系中,絕無例外可言。在愛的這一邊,神聖和愛不設例外;而在特殊性那一邊,也一樣沒有例外。我們不是愛就是恨,不是寬恕就是攻擊,根本沒有中間地帶。所以才說,如果我的自我是真的,我的自性就不可能是真的;反之亦然,不論小我多麽不甘接受這個事實。〈練習手冊〉到後面有這麽一句話:「也願我別忘了自己的虛無,我的自性才是一切。」(W-358.1:7)
(5:4-6)我相信世界就是為此目的而存在的。因此,我認不出它的真實目的。我賦予世界的這個目標,為它掛上了一副猙獰的面具.
我不僅一直利用世界来證明自已是對的,同時還證明自己的個體生命是真實的,絕非虚幻。這就意味著「為了保全自己的個體存在,我把上主毀了」幸好,我還有個正念之心,清楚自己是怎麼利用世界的,看見自己不僅攻擊得如此當真,還攻擊得理直氣壯。如果我要存在下去,每個人都必須為我這個私欲付出代價。同時,倘若我存心如此對待你,必也預料你定會以其人之道來對付我,因為外面每一個人都是我自己編出的夢中一角。這種世界不可能不可怕,不可能是安全的,因為人心的罪咎只打造得出一個註定遭受天譴而且難逃一死的世界。慶幸的是,如今,我終於心甘情願重新選擇了。
(5:7)願我敞開心屏,接納世界的真實目的,並撤回自己妄加其上的目標,學習認出它的真相。
這段再度點出,耶穌和他的《課程》無法代替我們修,只能苦口婆心提醒我們:「撤回自己對世界的種種信念吧!」是的,我們需要敞開心扉,撤回自己妄加於世界的目的。換句話說,我們必須真心誠意說出「我錯了」這句話。唯有如此,我可能認出世界存在的真正目的—唯獨寬恕是求。僅僅只有這一條路,能幫助我們發揮心靈的力量,重新選擇上主,不再抵制祂,安然踏上歸鄉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