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巴斯-《进化心理学》
本书简介:《进化心理学》按适应性问题来展开,从生存挑战、择偶、亲代抚育、亲属关系到群体生活的挑战,包括合作、攻击、性冲突、地位和社会等级。各章不仅介绍推荐的理论背景,而且还提供了生动具体的实例,帮助读者透彻地理解这一领域。
作者简介:戴维·巴斯,于1981年在加州大学伯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已出版了6部著作,发表了200多篇学术论文,获得了众多奖项,包括美国心理学协会(APA)颁发的心理学早期生涯杰出科学贡献奖、斯坦利霍尔讲席以及杰出科学家演讲奖等。进化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推荐理由:进化心理学是一门革命性的进步科学,它提供了一个有趣而独特的视角来观察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是现代心理学和进化生物学在理论上的真正融合,本书是进化心理学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
内容简介:本书共6部分13章。第一部分:进化心理学的基础理论(1-2章),第二部分:生存问题(3章),第三部分:性行为和择偶行为的挑战(4-6章),第四部分:亲代抚育和亲属关系的挑战(7-8章),第五部分:群居问题(9-12章),第六部分:一门整合的心理科学(13章)。
为了在短时间内领略进化心理学的魅力,下面从六个方面介绍: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
进化心理学是心理学里很重要的一个分支,它最基本的观点是说人类的祖先在过去的几百万年里遭遇过各种各样的生存挑战。适应了这些生存挑战的就活了下来,而他们身上的就带有能够应对这些生存挑战的心理机制。这些心理机制一路传到现代人的身上。我们的心里保存着很多远古的遗迹,要理解现代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的话,很多时候就要回过头去,在我们祖先的进化历程里寻找答案。
进化心理学,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超级强大的解释力。人的很多行为咋一看有点无厘头,但一放在进化的历史长河里边去理解的话,他们的意义就会豁然开朗。
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上世纪40年代提出人的欲望、人的追求是分不同的层次的。既有很生理又有很本能的吃喝拉撒的这种欲望,也有很社会性的交朋友、搞创作等追求。
马斯洛认为,人的欲望和追求大致有5种。第一种是生理需求,指的就是饮食男女、延续生命这种最原始的本能。第二种是安全需求,指延续生命、躲避危险本能的延伸。第三种是爱与归属的需求。人会渴望家庭,渴望友谊,渴望归属于群体。第四种是自尊的需求,人们渴望在他人面前保持一个完好的自我形象,渴望在社会地位上胜人一筹。第五种是自我实现的需求,人们渴望发挥自己的潜能,尤其是渴望完成一些创造性的工作。而《进化心理学》对于人为什么会有马斯洛提出来的欲望和追求都有相当精彩的诠释。
二、生理需求之饮食男女
人生在世有两件最根本的大事,饮食和男女。饮食是延续自己的生命,男欢女爱是把基因传播出去。如果进化和自然选择有目的的话,那饮食男女就是它们的终极目的。在饮食这方面,本书提到人为什么会喜欢喝酒?现代营养学的研究发现喝酒对于身体健康几乎一点好处都没有,即使是适量饮酒也有很大争议,无非是喝酒带来的那种放松和愉悦感跟带来的生理伤害相互抵消而已。
按照进化心理学的思路就得回头向从前看。作者提出一个叫食果腹产品假设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喜欢喝酒这个心理机制,其实是我们寻找成熟果实这种行为的一个副产品。人类这种灵长目动物食用水果的历史至少有2400万年。在我们的祖先还远远没有进化成人时,就已经以水果为主要的食物了。因为成熟的水果里面有大量糖,这是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但是熟透的水果里面有由于自然发酵形成低浓度的乙醇,也就是酒精。而水果散发出来的酒精气味了就成了成熟果实的一个最佳的线索,能够识别并且喜欢这种气味的人类祖先最容易找到并且吃掉最多的成熟果实,并且生儿育女。所以现代人的鼻子也会觉得酒精的气味是一种香味,这就是现代人喜欢酒精的进化根源。只不过由于技术的发展,人类逐步学会自己提炼酒精。水果里的乙醇含量通常只有0.6%也就是0.6度,而人类自己提炼的酒水饮料最少也得有几度。那些最烈性的白酒甚至达到七八十度,几乎就是纯酒精。于是喝伤、喝傻、喝死的事情,从那之后开始就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历史。
直到今天我们也还是经常听到喝酒喝死的新闻。这个现象恰好可以说明进化心理学一个很重要的原理,那既然人的很多心理机制是很久以前进化出来的。那很有可能就已经过时了。一旦技术进步或者环境变化,原来适应环境的心理机制就变得不合适宜了。这种现象在进化心理学的术语里被称作失匹配。喜欢酒精的心理偏好就是最好的一个例子。原来它是帮助我们的祖先寻找水果,而现在却成了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一种嗜好。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失匹配。现代人的不少烦恼根源都在这里。
男欢女爱,生儿育女也是进化心理学的最强项,作者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为什么全世界范围内的婚姻几乎都是老夫配少妻?老夫少妻产不是文化原因导致的,全世界所有不同文化里都很少有老妻少夫这种搭配。迪士尼动画片《长发公主》有一个细节。当王后刚刚生下长发公主的时候,国王和王后看上去都是30岁左右的年纪。但镜头一转20年过去,长发公主长大成人。这时候那国王变成了一个大爷,满脸褶子,头发花白。而王后基本上就是20年前的样子,一点也没有变老。这些流行文化都会有意无意地夸大这种老夫少妻的搭配。
女性为什么一般来说愿意找年纪稍微大一点的男性作为伴侣呢?
按照进化心理学的思路,当然得回头去找。根源居然是在人类进化史上的两次大事件。第一个大事件是大约距今500万到650万年前,我们非洲的猿猴祖先从树上下地,进化为双足直立行走的猴子。直接导致人类骨盆的形状长成了一个倒三角,因为只有这个形状的骨盆才可以长时间的支撑直立的大腿骨。这对男性来说可能没什么,但对女性来说的产道就因此变得狭窄,生产变得更加困难。第二个大事件是距今大约200万到300万年前,人类祖先的大脑容量开始显著变大。人的智力开始显著的进化,倒霉的是女性。因为胎儿的大脑体积也变大了,进一步导致生产更加困难。于是女性祖先进化出了一个应对机制,那就是早产。在大脑体积还没有那么大的时候就把孩子给生下来。
但这样一来,那就导致一个结果。人类婴儿出生的时候特别的脆弱,在一个非常长的幼儿期里都需要成年人的照顾。而人类这个物种是靠智力吃饭的,大脑要学会各种知识的也得靠成年人长时间的手口相传才可以完成。这就意味着孩子的家长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在这个孩子身上,他未来才有可能生存下来。而母亲认为这么累人的事情可不能就我一个人来完成。在给未来的孩子找父亲的时候能在带孩子之间事情上帮我多少忙,就成了女人考察男人的一条基本原则。即女性的长期择偶策略需要找一个资源提供者。他们一方面要考察男人的人品,考察他们未来会不会对自己足够忠诚,可以成为一个可靠的帮手。另外一方面,会非常看重男人为自己和孩子提供资源的能力。未来的父亲想不想是一回事,能不能又是另外一回事。在人类社会里那论资排辈、熬年头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生存和繁衍所需要的那些资源绝大多数时候都掌握在老一点的男人手里。于是女性的心理机制里就有了偏爱年纪稍微大一点的男性这种倾向,这就是老男人更吃香的根本原因。表面上简单的一个偏好,背后却有蕴藏着一个相当复杂的进化历程。
为什么男人喜欢年轻一点的女人?这是因为男女结合,男性提供的是母亲和孩子的生存资源,而女性提供的是未来的生育潜力。而这种潜力随着年龄急剧下降而降低。女性生育潜力高峰是在十几岁到三十岁之间,越年轻的女性未来的生育潜力就越高。于是在选择的时候,越年轻的女性也往往具有越高的性魅力。
男性眼中的女性的性魅力,比如皮肤的光泽、脸的左右对称、腿的长度等等,其实都是表示这个女人年轻的一些信号。因此老夫少妻就成了一个双向选择的自然结果。
三、安全需要
躲避危险、追求安全是自然延伸的结果。我们的祖先在过去几百万年的进化历程里遇到的最大的危险是什么?有时是凶猛的野兽,有时是自然环境变迁导致的食物短缺。但有一项危险是在过去的几百万年来始终伴随在我们的祖先周围,直到现在仍然在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那就是微生物。人类很早就成为地球上最可怕的猎食者。野兽的威胁其实早就被人类解决了。但是微生物的危险,细菌和病毒感染带来的死亡直到今天都没有被彻底解决。但是也不代表祖先们一点办法都没有。他们也进化出来一些相当厉害的心理和生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微生物的威胁。
有科学家提出来恶心这种情绪一开始就是人类进化出来应对微生物的。看见一堆烂掉的东西很恶心,会主动避开、避免接触。这其实就是让我们的身体远离微生物的一种保护机制。本书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为什么人类普遍都很喜欢在食物里边添加各种香料?书里介绍了一种叫做抗菌假设的理论。这个理论表明背后的原因可能在于香料可用来杀菌。支持这种说法的证据有不少,比如说有人拿人类食谱里面的30种香料做过分析,发觉他们的确都能够杀掉食物里边的细菌。其中洋葱、大蒜、多香果和牛至这几种香料,杀菌效果尤其好。后面这两种得料在西餐里面比较常见。所以吃大蒜杀菌我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还有一个证据是地球上越是靠近赤道,也就是越炎热的地方,食谱里面的香料夹得就越多。比如印度和东南亚的饮食加大量的咖喱,那就是分量超级足的香料。而越热的地方微生物越容易繁衍,这两者正好对应。所以我们之所以觉得香实际是为了对抗微生物这种死亡威胁而进化出而来的。
四、 爱与归属的需求
人类作为一种典型的群居动物,总体上而言都很本能地渴望与伙伴们待在一起。我们会渴望友谊、渴望归属于一个群体,集体荣誉感、爱国情怀都根植于这一点。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是相互的,个人渴望从群体里边获得保护、获得归属感。同样个人也得对群体做出贡献。群体中的人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利他的表现,也就是做好人好事,让你的同伴获益。但是利他这件事又有些矛盾。人的终极目的是要把自己的基因传下去。如果把很多的精力放在那些指望别人获益的事情上,相对来说花在考虑自己的生存资源上的经历就变少了,这是不利于自己的基因传播。这样一来利他心理机制就不应该被流传下来。
在这一点上进化心理学有一个很好的理论模型来解释。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的利他行为大致分三为种。第一种利他对象是自己的亲戚。亲戚身上的基因与自己有很大的相似性。如果你做了一个利他行为,你自己受到了一些损失,但与你基因相似的亲戚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你的亲戚就可以帮你把同样的基因传承下去。对于个体来说,不利的行为对于传播某些基因而言就是有利的,即亲缘利他。第二种为互惠式利他。这一次虽然是吃亏帮助你,但我期待你下一次把人情还给我,我们之间做的是一场跨时间的利益交换。第三种为博取名望。看起来似乎是真正的无私,有些人帮助了别人之后是不求人家直接把人情给还回来。但他们追求的往往是更加长远的东西-名声,而名声是会给他带来长远利益的,比如带来社会地位的上升。
在这样的一套模型之下来看利他行为,发现人类社会里可能是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完全利他、毫不利己的。人无论怎么样无私,归根结底都是为自己身上的基因获取一点好处,无非是有的比较直接,而有的比较隐蔽罢了。这样其实也并没有什么不好,不管最终目的如何,人们做好事是实实在在。你原来觉得他很高尚,也并不会因为背后有了一个终极利已的目的,它就变得鄙俗。
五、自尊的需求
人们渴望在他人面前保持一个完好的自我形象,也渴望在社会地位上胜人一筹,同样也是因为人在群体里面生活才会表现出来的一种追求。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相互之间地位高低的对比经常都是一个重点。
人类的生存方式是群居在一起,即使在原始社会也是少则几十个人多则一百多人共同行动。现在假设有两种部落,一是人人完全平等,部落里边每个人的地位、责任、义务都完全一致。另外一种有领导、下属。领导负责组织和协调大家的行动,负责分工及在危机时刻做出决策。而做下属的负责执行领导的安排。在一片大草原上,两种部落都各有100个,他们相互之间争夺资源、争夺土地,或者对抗各种自然界的危险。那百年以后哪一种部落剩下来的更多?
毫无疑问,人人完全平等的那种社会是缺乏足够的应变能力的,也很难发挥出群体的合力。所以有领导有下属的部落才会更多的生存下来。尽管有些部落可能运气不太好,不小心选择了糟糕的领导没能幸存下来。但是绝大多数有领导和从属的部落应该都会更大限度地发挥出整个群体的力量,他们的生存能力总体上一定会比人人完全平等的部落要强得多。所以在漫长的进化历史,一个群体里有人做领导,有人做下属,人与人之间不完全平等,这才是更加自然的相处方式。而这其实已经印刻在我们的基因中。也就是说我们既有做领导的本能,也有做下属的本能。领导和从属的本能是从进化心理学的框架中演化出来的进化领导理论。进化领导理论认为,人首先有做领导的本能,这是不言而喻的。几乎每个人都有在社会地位上力争上游,在相互关系上指挥别人的冲动。更高地位带来的好处,尤其是给男人们带来的好处是非常显著的,这与老夫少妻现象类似。地位更高的男性能掌握更多的生存资源,因此也就拥有更多的性伴侣得到更多传基因的机会。
另一方面,人其实也有做下属的本能。这一点很容易被人忽略。做下属也有很多进化上的优势,第一追随领导这种心态会让整个群体更加的团结,领导很多时候是充当一个群体粘合剂的作用。群体里有很多个体之间,其实没有什么相互团结的冲动,但是领导会成为一个中心节点。下属通过对领导的服从,从而间接导致了整个群体的团结,这样的群体无疑更加有生存优势。第二领导很多时候充当一个身先士卒的角色,在不确定的环境里,领导要承担探索未知的风险。而下属很多时候只要跟在后面静静的看着领导冒险就好。如果冒险成功你分一杯羹,如果不幸没有成功你就学会了一个教训。风险你来担,好处我分一点点,这是一种很聪明的生存路线。第三个进化优势就是下属可以从领导身上学习。通过学习为自己有朝一日当上新的领导做好准备。所以在一个群体里,领导和下属各有各的小算盘,也各有各的风险,他们总是处在一个动态的配合和平衡之中。
六、自我实现需求
人类在解决了一些基本的生理和社交需求之后,最后总会有渴望像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想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尤其是渴望完成一些创造性的工作。典型的创造性工作就是艺术。在马斯洛理论中,创造性工作是处在需求金字塔的顶端,这是一种脱离了低级趣味的追求。但进化心理学认为完全不是。进化心理学认为艺术的本源与进净化及人类生存繁衍的本能根本就脱不了关系。首先艺术创作的基础审美就不是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东西。针对人体美,相貌美的审美不言而喻了,就算很抽象的审美趣味,其实背后都涉及很原始的本能。比如说印象派画作成片斑斓的色彩,之所以让人感觉很愉悦,原因很可能就在于他们实际上模仿了自然界中资源很丰富的一种环境。成片的冷暖色调的搭配类似于自然界里边有山有水,有花有果,有蓝天白云,有阳光的生存还境。我的祖先当然是会非常喜欢这种环境。所以我们也喜欢。
艺术创作这种行为本身可能也跟某种低级趣味有关。本书提到了一种炫耀假设,这个理论认为艺术的起源可能是动物求偶时,雄性向雌性炫耀自己基因优秀的一些行为。很多人可能都觉得艺术是人类特有的东西,但其实可能并不是这样。比如澳大利亚有一种鸟叫做园丁鸟,这种鸟就懂艺术。每年到秋季的时候,雄性的园丁鸟会用树枝在地上搭出一个建筑,这个建筑不是鸟窝,它除了观赏价值之外毫无用处。雄鸟用从森林各个地方叼过来的鲜花和果子装饰这个建筑,甚至有的时候人类遗弃在森林里边的那些矿泉水瓶盖,如果颜色足够鲜艳,也会被雄鸟叼过去用来装饰这个建筑。这个建筑是给谁来欣赏?是给雌鸟看的。雌鸟如果觉得这个建筑足够的漂亮,它就会跟这只雄鸟结合。如果嫌丑,就继续考察别的雄鸟的作品。
雄园丁鸟在求偶的时候为什么会做一个艺术品来给雌鸟看呢?这是一种炫耀,炫耀自己的基因足够好。要建设如此的建筑,需要体力,需要各种颜色材质的鲜花和果实,观察能力要足够出众。寻找了一片空地搭起一座建筑,中间还不被天敌给吃掉,选址和避开危险,头脑一定不差。所以一件复杂的艺术品就是显示这个雄鸟基因足够优秀的最佳信号。而进化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艺术创作背后也有这种男性炫耀自己基因的成分。这种说法也是有证据支持。比如不论在哪种文化之下,大部分艺术作品和音乐都是男性在他们青年时期创造出来。而这个时期刚好是男性处于同性竞争最激烈的阶段,也就是最热烈的求偶时间段,而随着男性年龄的增长,慢慢找到配偶进入婚姻生活。之后创造的优秀文化产品就越来越少。由于已经结婚生儿育女,传播基因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一部分,炫耀的动机就削弱了,于是创作的动力也就大幅消退。因此,婚姻未必是爱情的坟墓,却是男性艺术家艺术创造力的坟墓。
但进化心理学比较多从男性的视角来看一些问题的是其局限之一。
总之,从最低级的生理需求到最高级的自我实现,人类欲望和追求的方方面面,人们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其实都可以从人类祖先的进化历史上寻找到根源。这就是进化心理学的独特魅力。
心理学的其他很多分支其实对进化心理学一直是有些保留的,比如说他们会批评进化心理学的很多结论很难证实。比如香料抗菌假说,虽然有很多间接的证据,但是非常难做实。但是进化心理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终于为心理学和生命科学的其他分支之间的对话,建立的一个对话的基础,这就是进化论。而背靠进化论来理解人类的行为就有了非常坚实的根基。而这个根基也是所有的生命科学的共同基础。正是因为这一点,心理学的各个分支最后很有可能会在进化心理学这个大框架下走向统一。本书也向我们展示了这幅前景:进化心理学如今正在向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各个领域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