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9 squash chess

生涯人物访谈


访谈时间:2018年12月8日

访谈方式:微信语音

访谈人:me

被访谈人:my 师姐

问题1:我们大概是什么时候开始找工作?需要做哪些准备?

   这个需要区分硕士和博士,因为两者的就业面不太一样,硕士可能去企业比较多,企业招聘比较早,特别是互联网企业,一般年前校招就结束了,所以第一学期开学后不久就得四处留意招聘信息了。博士一般去高校或科研机构,集中招聘一般是在年后,但是有时候也会赶在年前。因为学校招人是全年都可以招,但每年都有名额限制,有些学校希望年前招人用掉该年的名额,不过这个一般针对春季毕业的学生,因为秋季毕业的学生那个时候还没有毕业证件走流程。也有一些事业单位赶在年前,比如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招人就比较靠前。

最基本的准备就是制作好自己的简历了。需要根据自己应聘的岗位针对性的制作简历,把对方感兴趣的信息都写出来,并且根据关键程度进行排序。比如向企业投递的简历,个人的实习经历会比较关键;向高校投递的简历,个人的科研经历(应聘教研岗)以及学生工作经历(应聘管理岗)会比较关键。如果想你的简历好看一些,那就得在之前就做好准备工作,比如去一些知名企业实习,比如多发表一些文章,比如增加一年以上的留学经历,比如参与一些课题,锻炼一下写课题申报书的能力之类。

找工作阶段的准备,就是保持信息畅通,然后根据自己的需求适度投递简历。保持信息畅通就是及时关注你想去的地方发布的招聘信息,最好做一个列表,时不时的跑到官网上检查一下。然后多和一起找工作的同学相互之间分享与交流信息。还可以问问老师同学有什么值得推荐的岗位。

还有一个关键的准备,就是协调好写论文和找工作两件事。

问题2:我们专业一般比较受哪些工作的欢迎呢?

这个我也不是很清楚,因为我找工作的经历比较简单,可能当时心思主要放在写论文上吧。现在一些互联网+教育的企业可能会需要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可是我觉得我们在这方面受欢迎的原因不只是因为专业,还有可能因为学校。所以不是单纯的专业受欢迎,而是学校+专业受欢迎,另外硕士和博士的受欢迎程度和领域可能还不一样。

哪些专业比较对口这个问题可能更加好回答一些,我看毕业出来的有去电教馆的,有去科协的,有去教师发展中心的,有去教育局的,也有去互联网企业的。一些事业单位与教育相关的岗位可能去的人比较多。但这个一方面是因为对口,另一方面是因为比较稳定吧。另外,京内和京外找工作还有差异。京内可能更关注户口问题,而不只是专业对口的问题。

问题3:师姐找工作的经历是怎么样的?

我找工作经历比较简单,先是投了一个家乡的选调,但是专业不对口就没有进面试。之后投递的几所学校,参加了两场面试,一个是高校的,一个是事业单位的,之后都通过了,然后比较了一下,选择去了现在的单位。因为单位的工作和我的专业比较相关,而且北京也是科研资源聚集地。

问题4:可以分享一下自己在国开的工作么?

虽然我从事的是科研岗,但入职前半年需要到其他部门轮岗以熟悉学校的整体业务,所以目前在学校的实验学院实习,做一些教学管理工作,比如学生选课、报考、缴费表格的核对工作,辅导教师信息的整理工作,学生答辩秘书,监考等等。但是手边也有研究院的一些任务,写上面分配下来的课题和报告之类的,这些课题涉及的领域可能自己此前没有了解过,因此需要通过查阅文献来快速熟悉这些领域。以上就是我目前的主要工作。

访谈感受:

从2018年9月,2016级入学的硕士生开始了新一年的“工作大战”。此次感受也结合我与身边同学、朋友的交流。

最大的感受就是其实找工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政策的影响。例如公务员缩编、户口指标不断减少、国企改制、高校人才饱和及引进政策的变化、北京人才引进政策的变化、房价的不断攀升等。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想要找到能够平衡户口与薪资的工作很难,如果再想要工作与专业对口则是更难。所以,身边很多教育学的同学为了落户都开始找各类行政工作、国企工作。法学院的同学开始找各类银行、国企、学校等工作。导致今年中小学成为大家眼中的“香饽饽”。第二,自身的期望。我们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时常面临自身期待与实际现实的落差。很多时候,我们期待的薪资、环境等条件总是不尽人意。例如,有些学生工作经历丰富的同学在9月份网申简历的期望薪资是2w元,而在12月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已经默默将2改成了1。有些科研潜力很好的同学期望出国继续深造,而综合分析家庭条件、期望生活之后,选择了选调生的工作方向。有些实习经历丰富的同学以为拿到了直通卡,但却在最后“笔试”环节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无奈孤注一掷,备战国考、事业单位考试。有时候我们会抱怨,性别差异、京内京外户口差异、家庭环境差异、专业差异、能力差异诸如此类,特别是我们总是忍不住做比较,看到与我们能力相近甚至不如我们的身边的同学“户口+薪资”双丰收,自己难免落寞失意,被“丧”笼罩。其实,找工作是一个人岗匹配的过程,需要用人单位与被招聘者的契合,这种契合有时候并不仅仅局限于能力,比如性格、比如需要,是多方面的契合。此外,每年的工作形势不同,我们身边的竞争对手越来越优秀,这种同阶比较也要让我们对自身能力有更清晰的定位和认识。第三,时间差。我们内心对期待和向往的工作都会有综合考量之后的排序,例如最想去事业单位、第二是国企、第三是互联网企业等。但是实际招聘的过程,并不是按照我们预设的顺序而来,例如9——10月更多是投行、金融、互联网企业等行业招聘期,11月国企,12月国考、选调、事业单位考试,第二年年前和年后开始各大高校招聘。而且在此之中,还要面临各种宣讲会时间冲突,需要不断取舍。所以有时候拿到offer的一瞬间很开心,下一瞬间就开始纠结,我应不应该去这个单位呢?后面有没有更好的机会等着我呢?我应不应该赌一把,追寻第一位的排序呢?这个时间差让我们时刻面临选择、权衡利弊、做出割舍和判断。

看过、听过、感受过很多人工作的故事,我对自己选择读博之路有了更多思考。虽然很多人说,读书真好,工作真的特别辛苦,但是人类就是很奇怪的动物,总是会对自己没有选择的莫名期待和向往。看过其他人找工作的艰辛,突然有了一丝丝暂时逃避的欣慰。但另一方面,也感到现在人才市场的饱和,很多行业开启了“占坑”模式,这种暂时的逃避也许意味着在3年后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不论如何,也许做好当下才最重要。我们很难左右政策和时间差,我们只能选择让自己变得更好。而选择的好坏与否其实取决于本身的内在体验。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其内在逻辑,有时候我们看到的、知道的未见得真实,有时候看不到、不知道未必不好。选择之前深思熟虑,选择之后义无反顾,不纠结、别后悔。机会总是留给时刻做好准备的人。少一些和他人的比较,多一点反思的自觉,也许这才是我们更应该和值得做的。

【比赛】


一天半壁球,半天国象。虽有遗憾,但乐在其中。壁球第四,国象第三,知足常乐•ᴗ•期间完成了pre ppt以及生涯访谈,看完了两期奇葩说,四期明星大侦探ʘᴗʘ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12-09 squash ch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