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摘抄笔记/个人体悟
1.比较是相对的,相对是永远没有尽头的,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与他人比较的结果上,幸福和快乐永远难获得。但是比较是现实的,残酷的,无法避免的。成长的另一角度,就是不断吧别人比下去的过程。所以比较是无法避免的大坑,但是能掉进去还能爬出来,才是真的猛士。
反思:比较无法获得幸福,这是我已经深深地认知了的,每次我都告诉自己不要和别人比,只和自己的比较,只比较自己的今天和昨天,比较自己的明天和今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的确不由自主的就会去和别人比较,看清自己处境的方法就是认清环境,同时认清自己。既然比较是无法避免的,那么就把别人比下去吧。掉下去再爬出来。但是,我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几点:
a.认清范围,我比较的范围不应该是周围的那几个人,而是更大的星空。
b.警惕嫉妒心,如果只和周围的人比较,很容易起嫉妒心,嫉妒心这种东西一定要杜绝,这是原罪。
c.时刻记住比较的目的,是为了成长。而不是那写虚荣和一时的满足感,切记。
d.不要沮丧,周围优秀的人是榜样和上升的阶梯,而不是阻碍自己前进的绊脚石。也就是说时刻保持谦逊,谦逊,谦逊,接纳不同的声音,这点很重要,往往我自己做不到!
2.实际生活中,每个人其实都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在任何一个单一的维度上,都只有一个人是第一,少数人的名列前茅。剩下绝大多数都是落后。这样想,我们就不会觉得现实比较的残酷,因为还有更残酷的:当了第一又如何。比如所有奥运会的金牌得主,最终人们记得的很少很少。
反思:进一步的解放思想,从比较的大坑中爬出来,只在一个维度的比较,通常是非常惨烈的,因为那是一根筋式的比较。是非成败转头空,讲的就是三国最后谁成功了,谁失败了。曹孙刘,一辈子的三国,不都失败了吗。这不是阿Q式的给自己安慰,而是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在比较的时候增加其他的维度,不是让我们跳出这个维度的坑却掉入另一个维度的坑,跳出来比较金钱的坑,去比较所谓的快乐什么的。而是要结合所有维度,立体的去比较。因为相比别人单一维度的不足,可以从立体的角度去超越。
3.单个维度上,比较的是长度。两个维度上,比较的是面积。三个维度上比较的是体积(50X50X50>>50X50>>100)。每次跨界,都是给自己拓展一个新的维度。跨界,比所谓跨出舒适区更有实际指导意义。
事例1:李宁和郎平看起来更成功,是因为他们在自己曾经做的最好的维度之外,开拓了另一个维度。
事例2:老师们感慨的,没有想到的,是除了成绩之外的其他很多很多维度。
事例3:李笑来在新东方,发音不够好,词汇量不够大,学习不够漂亮,长相也差,但是他却常年学生评价第一。原因:足够好的考试成绩、统筹学方法帮助提高效率。心理学成果克服学生心理障碍等。
事例4:李笑来在写单词书,除了罗列词汇之外,增加了统计选词,程序选词重复的例句等,单词书同类产品中销售第一。
事例5:李笑来抓住比特币的机会:英语、互联网、编程、数学、金融、心理学、研究方法等等。
事例6: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专栏,除了写作,还有的维度?我猜是课程设置的惊喜?擅长的鼓励和传播方式?
事例7:乔布斯在电脑技术参数的维度上,增加了艺术设计。等等
反思:老师举出了这么多的例子,为了证明那句公开了的秘密,那就是要想突破平庸,那就要在能力结构中不单一。人们通常认为大的成功必然匹配大的秘诀,就像认为大的时间必然匹配大的阴谋等等。还是之前说的那句最好的道理,要么是让人觉得普通的无法相信,要么是反人性到不可思议。绝大多数是前者。
对于舒适区概念的不认同,我能理解,因为李笑来老师是那种最重视成长的人,成长的动力和成就的快乐,已经超过了在舒适区内的感觉,就像天生有人是冒险家一样。对于我来说,没有或者缺乏这种潜质,还是老老实实的一步步尝试挑战区,跨出舒适区吧。
4.多维突围的重要窍门,要至少在一个维度上足够突出。凡事都是有成本的。处处平庸是不行的,不求处处突出,但起码要在一个甚至多个维度上处于一个相当优异的位置,这样的时候,多维度的意义就开始几何级数增长。
反思:多为意味着注意力分散,要像成长成为几何级数,仅仅多维的概念是不行的,重要的是至少要有一个维度相当优异/足够突出。
我想道理可能是在一个维度上的优异,保证了自己分散注意力时浪费的机会成本,因为多个维度必定需要更多的消耗,只有保证了成本,才能够保证时间交易中至少不会亏。其次一个维度的优异,很大程度会让自己对如何突破落后有直观的认知,清楚了如何做到一个维度的卓越,就相当于自己拥有了卓越的要素,只需要在其他维度照本宣科就行,同时也给自己了无比的自信心。
二、实践感悟
这周我感到了很强的焦虑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自己面对如何在一个维度做到优异有焦虑,然后突然知道我要在很多维度要做到不落后,这让我好像跨入了恐慌区一样,在逃避。当然本周状态非常差,还有其他很多原因,自我复盘后列出了11项。
在这个世界到处讲多元思维模型的时候,很多人会疯狂的去突围,但很多人忽视了前辈们讲的大前提,彭小六讲的狼牙棒模型,吴伯凡讲的T型认知等等,都是要求先有一个足够粗的主干,在这个主干上分出更多的枝杈,这样才能长成参天的大树。所以,如何突破平庸,那就是至少在一个维度上做到优异,然后发展多个维度。相互交叉印证,最终形成几何增长的竞争优势。
至于如何选择维度,知识的维度我们可以选择,但认知的维度通常难以设计,上周刚好听到吴伯凡老师的课程,讲的也是这个概念,他给出的方法是不用去专门设计自己的认知工具库,只需要在实践中有意识的去磨炼。
三、提出问题
1.同时要实现单个维度的优异以及多个维度的不落后,实践还是很困难的。有没有具体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