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哲学议题和表象世界

从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记录瓦格纳生平及音乐作品的书里,读到一本被提及好几次的作品——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名字就很绕。


叔本华:哲学议题和表象世界_第1张图片

翻开《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共有三版序言,头版是叔本华三十岁时对这本书的初版序言,最后一版是在他七十二岁时写的。著写一部书,跨越一生。

首先要说,这本书是难啃的。字字珠玑,逻辑严密,没有一句废话,想要快速阅读是不可能的。正文共分四篇,分别为“世界作为表象初论”、“世界作为意志初论”、“再论世界作为表象”、“世界作为意志再论”,我用了将近四五天的时间,断断续续读完第一篇(72页)。为什么断断续续——读时间长了脑子累。

哲学议题

序言中,叔本华讨论了什么是哲学。被当作统治工具使用的哲学、作为养家糊口的职业的哲学、沦为诡辩的哲学,这些在叔本华眼里都不是真正的哲学,哲学在这些领域里只是一种达成个人或集体目的的手段——

“那些能够对后人产生好处的事情,其出发点大多数是自己,他们为自己精思,为自己探讨,而不是为了别人。”

叔本华对康德大加赞赏,虽然他对康德的某些理论进行了批判,但仍认为他对哲学教育起了巨大作用,“康德的哲学思想无论在哪里都发挥着其重要的教育意义,即使是其错误失败的地方,也有着独特的教育意义。对于真正的哲学家来说,康德的独创性在帮助他们推理同类事物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叔本华也坚持,若想真正了解哲学家的思想,就要去读他们写了什么,而不是通过二手资料或是别人转述他们的思想。

对于自己的文字和思想,叔本华非常明确,他不是为“生存”和“工具”的目的而写,“我的哲学如此安静,只做真实探索...也许,除了只为追求真理而别无所求的人之外,再没有人,以及任何以哲学自称的流派,会在我的哲学中找到他们想要的认知的。”

那些真正的著作,总会保持自身稳定的、安然的、持久不变的影响力,这就像一个奇迹,人们在这种作用影响下,慢慢提升自己,如同一个充满气体的气球,在经过了半空的尘嚣之后,最终会升到明亮的高空;而且,当它升到高空,就再也不肯下来了,谁也不能将它拉下来。


叔本华:哲学议题和表象世界_第2张图片

世界作为表象初论

把《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只读一遍,根本无法抓到它的精妙,作者本人建议读者至少读两遍,而且是逐字逐句按照前后顺序认真耐心阅读,或许能得到自己的体会。

看完书的第一篇,《世界作为表象初论》,只能说对作者的意图有初步的揣摩,距领悟还相距甚远。而对于如何把哲学家的文字用浅白的“人话”表述出来,更有难度。

我们每个人所处的世界,由主体“我”和客体“表象世界”构成——世界即表象。换句话说,主体意识之外的存在,都是对于主体意识的表象,而每个意识对应的表象世界是不同的。(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可见可触摸的自己身体也属于表象,属于客体。)

主体与它的客体构成完整的不可分割的表象世界。

叔本华对物质的讨论我觉得很有趣,他认为物质是时空的因果。物质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它有特定的作用,以此存在于时空之中,也只有时间和空间统一,才能产生物质,物质不能脱离时间和空间存在。时间和空间则是特殊的可直观的表象。

叔本华聊到了悟性,他认为悟性的功能是认识物质和物质的因果性,即对现实世界的直观认识,而动物和人一样拥有悟性。悟性来源自单纯的官能感觉。

在对哲学里的基本派别——唯物与唯心的论述中,作者分析了从客体出发的“唯物论”哲学体系的漏洞,认为客体的存在是也由主体定义的,两者不应有先后和因果关系。

如果说悟性的功能是“直接认识因果”,那么理性的功能就是“构成概念”。概念只能被思维,是“表象的表象”,代表一种表象和另一种表象之间的关系。概念与个别直观表象不同,它具有一般性,因此每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含义圈。叔本华在这里强调了逻辑学的重要性,并用清晰的图表解析了概念圈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游说者选择任意方向引导、产生符合自身目的的诡辩和推论方法。

作者强调“感”和“知”的不同,认为对于日常生活来说,悟性更可靠,而理性抽象概念的作用是在于广泛的应用中。在这里,叔本华探究了“笑”的原因,他认为人的“笑”产生于直观经验和抽象概念的不吻合。

作者由此论述,认识方式分为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两种,前者包括知和概念,后者包括数理的直观认识和悟性的领会。除了纯粹的逻辑之外,所有知识都是先从其他方面获得直观认识,然后在理性中沉淀转化为一种全新的抽象的认识方式。

科学研究从概念开始,目的是获得某事物的完整的抽象认识,它通过某种形式简化知识,从而尽可能的获得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从属关系是科学研究的本质。叔本华认为,“只有通过证明的事物才是真实的”是错误观点,真理并不需要证明,“而是每一个证明都需要一个无需证明的真理作为支撑”,直接得出的真理要比经过证明得到的真理更为可靠。在推动科学前进的道路上,超凡的判断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将直观认识的东西沉淀与反省思维中并形成相应的固定概念。如康德所论,反省思维作用于直观客体到概念,概括能力则用于从概念到直观客体。

无论在任何领域中,直观都是真理的最终来源和最高根据。谬误都是从结论推论到根据而产生的。

在《世界作为表象初论》的最后部分,叔本华开始涉及人类生活,他说人类拥有具体生活和抽象生活,前者与动物没有太大差别,都需要与显示做斗争,会遭受苦难和死亡,而抽象生活存在于理性思考中,是对他所生活的世界的反映。抽象生活,即人的理性能主宰动物性本能,指导行为,它和美德行为毫不相关,既可作恶也可为善。

幸福的基础是什么?叔本华认为是“我们想要得到的事物与实际得到的事物之间的比例”,痛苦的来源则是这两者不成比例造成的。人的认识产生这种不成比例,一个人之所以会感到不知所措、愤怒或犹豫,是因为他发现事物的发生是出乎意料的。这说明他头脑中存在着谬误。对人生和世界没有正确的认识,缺乏判断力,一时的欢愉和愤怒一样,都是妄念,即谬误,是从错误认识中产生的。

读《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要死很多脑细胞,死生循环,由此重生。接着看第二篇去了。


叔本华:哲学议题和表象世界_第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叔本华:哲学议题和表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