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少”才是“多”

有的时候,“少”才是“多”_第1张图片

图源网络,侵删

今天,我在首页无意中看到了一篇书评,评的是《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这本书。刚刚推上首页便有3000+的阅读量,200+的喜欢。这本书的书评我也写过啊,但为何只有400多阅读、30个喜欢?好习惯,轻松走,习惯养起来 

点开一看其实有点失望,也没什么啊!干货类的书评最好写了,提取重点就行,这篇文章还没我的全面呢,甚至可以说差远了,可怎么在阅读量和喜欢上就差这么多?

再仔细研究,我终于发现:我的书评问题就在于太全面了,几乎罗列出了全书所有的重点,在没有展开说明的情况下就已经占了很大篇幅。对于读者来说,一篇看不下去、也没有详细指导的书评,并没什么卵用。

但这篇文章的内容虽少,目标却明确:帮助读者只解决一个问题,一眼扫过去一目了然,也正是因为如此,它以更少的内容、帮助了更多的人,自然也就收获了更多的喜欢。

这种专心一项、少即是多的理论,我其实多年前就知道,但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明白了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昨夜,一位字幕组的朋友在线上敲我,将我在假期中译的两集科幻动画发给了我。我恍然想起,我还曾向她表示过这部剧非常有趣,希望继续翻译新季,但基本处在有心无力的状况。

然后我又想起,另一部剧我也已经译了三年了,还处在未完成的状态。至于计划中的纠错,更是遥遥无期。

翻译剧最疯狂的时候,大概是在两年以前。那时候差不多每周都能翻译一集——每集700到1000句,然而以我的龟速,每小时只能翻译100到150句。也就是说,翻译剧占用了我至少50%的业余时间,如果赶上工作忙碌,那就是全部的。

这种事情我干得蛮多的,自毕业以来,我一直都挺忙,每天晚上结束了工作就醉心于自己的兴趣:有两年的时间是翻译剧,有两年是疯狂学外语、并且参与网络学习小组的管理任务,有大概一年的时间是写大字,还有最近三个多月是写作,哦对了,打电子游戏也有半年多。

有趣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每一天我都兴致勃勃,只怨时间不够用,从来不会觉得无聊。然而我这么忙碌,并没什么卵用——没有一样做到极致。

兴趣来了就专心钻研、有新的兴趣了,恋恋不舍地从旧兴趣那里挪一些时间给新的、再来了新兴趣也许就暂时放弃旧兴趣……麻烦就在于我这个人挺长情的,兴趣的后宫里佳丽无数,时不常就挨个转一圈儿,目前还没一个被打入冷宫的。这就导致我时间更不够、精力更不足。

要是我专宠一个,是不是早就生儿育女了?

上个月新参加的熊猫书院也是如此:一周读一本很难的书。人家读拆完了的、也就是提取出的重点,我却偏不舒服,一定要读原文,还要做导图。如此,便日日读到深夜。导致我的兴趣书单越来越长,却根本没有时间去阅读。

而这些书,一月一个主题,囫囵读完了有什么用?没什么用,太匆忙了,并且一个主题四本书,也实在是少了些。我能想象,十个月后,熊猫书院毕业时,我一定是满脑子零七八碎,并没一个深入理解的。这种阅读方式,实在不适合我。

可我为何还坚持了一个半月?我想除了固执,完美主义倾向与被同学称为学霸的虚荣心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少即是多。我贪心于多,忘了“少”的精髓。

朋友说,我文章最大的问题是“格局不够”。最初我觉得是见识不够的原因,读书不够、出去走得也不够,所以写来写去,无非就是一些家长里短、自我感悟。比如这篇就是。今天却突然觉得,见识不够是肯定的,读书贪多而欠精,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终于做出了放缓脚步、放弃高强度阅读熊猫书院图书的决定,一瞬间觉得轻松多了——并非是不做事,而是要把我自己的书单重要性提到熊猫之前,依自己心意读书。

明白了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明白一个道理许多年,我终于开始采取行动,要开始改变自己这一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的时候,“少”才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