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酒相伴西草地

文/周晨曦

歌酒相伴西草地_第1张图片

        假如,没有喝过鄂尔多斯美酒,没有听过鄂尔多斯民歌,算不得你到过鄂尔多斯来。

        在鄂尔多斯高原上,特别是在高原西部的草原牧区,我领略到了酒的坦诚和歌的深沉。

        每当我踏上西草地,每当我望见蒙古包,脑际就会幻化出一幅热气腾腾的画面:待客的方桌上,摆满了蒙古族牧民的热情和豪爽,炒米、酥油、手扒肉,还有漫着醇香的鄂尔多斯酒。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主人,将酒斟满银碗,托举在长长的哈达之上,连同优美的歌声,一起敬献给远方的客人……

歌酒相伴西草地_第2张图片

        凡是到西草地做客的人,不论你走到哪儿,都会受到好客的鄂尔多斯人的热情接待。当你一走进牧家、毡包,主人便会把你让在正面坐下,随即就端着盘子向你敬酒。

        “客人进门三杯酒”,这是他们的规矩。盘子内一把酒壶,三只酒杯斟满白酒。此时,用不着什么动听的言语和催促的表示,只要看到躬身在你面前的主人那副恭敬而虔诚的神态,就使你无法推卸。当你同样怀着坦诚迎上去,将三杯酒饮下的时候,主人的脸上就会出现满意而欣慰的笑容。这叫“酒过三巡”,第一巡是感谢上苍恩赐人们光明,第二巡是感谢大地赋予人们幸福,第三巡是祝愿人间永远吉祥如意。因此,规范地讲,客人接住酒杯,首先要用右手中指蘸一点酒,向上弹一下,以示敬天,向下弹一下,以示敬地,然后方可饮用。一般来说,对敬献来的酒,客人是不能随意拒绝的,否则会被认为是见外或瞧不起主人,更 不能将敬酒随便洒倒于地,这样就意味着对主人的蔑视和侮辱。

歌酒相伴西草地_第3张图片

        酒,不仅是鄂尔多斯蒙古族对客人的敬献之品,也是鄂尔多斯蒙古族人生活的血液。婚丧嫁娶那样的隆重场面自不必说,平日里斟满大碗开怀畅饮的宏量足以使来客大开眼界。西草地的牧民家家户户都有储酒的习惯。什么时候想喝什么时候喝,什么时候来客人什么时候有酒相待,特别是那装入密封瓷器,埋在羊圈 里的陈酒,厚重甘醇,不知博得过多少宾客的赞叹。

        鄂尔多斯素有“歌海”之称,无酒歌三日,有酒必有歌。歌是鄂尔多斯人生活的一部分。在鄂尔多斯,民歌的种类多如夏夜繁星,几乎人人都是歌手,个个都能即兴吟唱。酒宴上多有多少酒,便有多少歌,酒歌的歌词可以即兴发挥。优美动听的酒歌,能把人带进千里草原的风光中去,也能将人们所有的积郁化作雨后晴空。伴着歌声,友情的高潮,敬酒的高潮,碰杯的高潮,会接连不断地掀起。此时此刻,人人都会陶醉在火一样炽烈的气氛中,哪怕通宵达旦也兴致不减。

歌酒相伴西草地_第4张图片

        “像那青山的泉水一样清澈,似那草原的鲜花一样美丽,吉利相遇的亲朋至友啊,敬上这醇香如蜜的琼浆……”以酒相待,以歌相敬,以酒寄情,以歌结友。鄂尔多斯人那真挚坦诚、热情豪爽的酒歌,真叫人心醉神迷,流连不已!

        我想,这也许是世上无数文化类型中的一种,是鄂尔多斯酒文化吧。是的,这种酒文化曾在鄂尔多斯创造出了匈奴文化艺术这一瑰宝,依匈奴而后列的敕勒、鲜卑、突厥、党项、蒙古族,尽可以认为是酒文化的嫡系继承者。正是这些延续数千年的民族,才使酒文化在鄂尔多斯久盛不衰。    

        据史书记载,隋炀帝当年北巡来到鄂尔多斯,与突厥启民可汗欢宴之余赋诗曰:“鹿塞鸿旗驻,龙庭翠辇回。毡帐望风举,穹庐向日开。呼韩顿颡至,屠耆接踵来。索辫擎羶肉,韦韝献酒杯。何如汉天子,空上单于台。”如此形象的描述,不正说明鄂尔多斯酒文化是何等的精深!

歌酒相伴西草地_第5张图片

        今天的鄂尔多斯人,正以崭新的姿态创造着美好的明天。然而,他们无论唱流行歌,还是跳现代舞,仍然饱含着酒文化的芳香,体现着酒文化的鲜明特征。不是吗?这种坦诚而热情、古朴而深沉的生活习俗,并没有因为社会惊人的物质发展和自身生活的富裕而改变。

        我相信,鄂尔多斯的酒会更加醇厚,鄂尔多斯的歌会更加动听。即使醉倒在鄂尔多斯的酒歌中,我也心甘情愿。因为我深知,使我沉醉的不只是酒,萦绕心底的是鄂尔多斯蒙古族兄弟姊妹对于我们的那种真挚的热忱!

你可能感兴趣的:(歌酒相伴西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