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秤文化重在“权衡”

     

杆秤文化重在“权衡”_第1张图片

      杆秤,可以说是华夏国粹,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符号的代表之一。

      千百年来,杆秤作为商品流通的主要称量工具,代代相传,一桩桩交易就在秤砣与秤盘的此起彼伏间完成。

      我们常说“权衡得失”、“权衡利弊”、“权衡轻重”等,这个“权衡”最初就来自古代的衡器。“权”指秤砣,“衡”即秤杆。人们称量时,秤砣和秤杆一定要合在一起使用,正如民谚所云“秤不离砣,公不离婆”,所以就习称“权衡”了。

        古时衙门的房梁上会悬挂一个大秤砣(权),一方面象征国家法律的权威,另一方面提醒官员在行使权力的时候要掌握轻重,要体现权衡的公正。

      清人李光庭在《乡言解颐》中说:“市肆谓砝码为招财童子,谓秤锤为公道老儿。”人们不仅把杆秤作为称量的器具,而且作为一种吉祥之物,称之为“当家财神”。

杆秤文化重在“权衡”_第2张图片

      因此,在江南一带民间都有置办杆秤的习俗。普通人家置办小秤,富有人家或商贾之家则同时置办大秤。建屋上梁时,要将秤锤悬挂于梁上,取“称心如意”之意。乔迁新屋时,首先要搬入杆秤,接着是扫帚、畚箕,然后再是家具、被褥。每逢过年,人们都要用红纸卷贴于杆秤的头上,祈望财气兴旺。长辈们往往要教儿孙从小认识秤花,认为不识秤花难以当家。

      从前,人们还给杆秤披上神秘的色彩,视它为龙的化身。秤钩是龙嘴,秤纽是龙眼,秤杆是龙身,秤花是龙鳞。每逢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山雨欲来之时,长辈们就要将大秤悬挂于堂前,以求神龙护佑,镇邪避灾。

      日常生活中,人们把权衡视为公平诚信的象征,用于比喻做人的品德,成为道德教化的一种载体。

      旧时有一描写钉秤匠的对联就说得很形象:“轻重得宜大权在手;偏正不倚双纽关心。”

     

杆秤文化重在“权衡”_第3张图片
秤匠

      据古籍记载,古代以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共十六颗星为记,在秤杆上钉十六颗星花,因此定16两为一斤。在钉秤工匠中有这样的说法,无论做什么交易均不得在秤上克扣,若少一两,就少一颗星,要折寿的。

    “权”指秤砣,“衡”即秤杆。人们称量时,秤砣和秤杆一定要合在一起使用,正如民谚所云“秤不离砣,公不离婆”,所以就习称“权衡”了。

杆秤文化重在“权衡”_第4张图片

      在民间还流传着许多以杆秤为喻体的谚语,如“吃了秤砣铁了心”、“上下三处是根秤,邻居八家是面镜”、“心平勿用秤”、“家中有黄金,路上有平秤”等,把杆秤灵化为一种道德理念。 我们常说“权衡得失”、“权衡利弊”、“权衡轻重”等,这个“权衡”最初就来自古代的衡器。

      过去,杆秤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日常生活中,人们把权衡视为公平诚信的象征,用于比喻做人的品德,成为道德教化的一种载体。


杆秤文化重在“权衡”_第5张图片
深圳东门商业街

      时至今日,这种道德理念仍影响甚深。深圳东门商业步行街2003年3月9日竖起一杆10米高的铜杆秤,造价39万元,以杆秤作为城市雕塑作品放在商业街头的创意,国内独此一家。

      浙江临海紫阳古街上“永利秤店”南侧,有一杆3.5米长、9公斤的石砣,可称重625公斤重的大秤,是永利秤店的传人蔡雪贞制作的,吸引了很多游客。

      杆秤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帮手,人们与它结下了深深的情缘。

      杆秤所代表的一种权衡文化,已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内心深处。

                        本文来源于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杆秤文化重在“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