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向来有书写时代的野心,这一次他的描述对象则是中国乃至世界互联网企业中如日中天的腾讯。
腾讯是互联网巨头吗?如果这个问题在几年前还是问题,那么在现在已经完全不是问题了,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从1998年开始创业,不到20年的时间,腾讯从即时通信工具起步,逐渐进入社交网络、互动娱乐、网络媒体、电子商务等领域,在超高速发展的同时亦饱受争议,在“3Q”大战的激烈冲突之后又进一步走向开放……到2016年,腾讯市值突破2000万亿港元,登顶成为亚洲市值最高的公司,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互联网巨头。
纵观腾讯的发展路径,亦可看到中国互联网企业成长发展的缩影。而放眼全球不难看出,中国的互联网人在应用性迭代和对本国消费者的行为理解上,找到了自己的办法,并开始领跑全球。
读懂了腾讯,也就对过去近20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脉络有了基本的认识。描述和定格一座正在喷发的火山是困难的,如同正在裂变的中国互联网经济一样充满不确定性,博弈还在进行,故事还在继续。
(一)
多年以后,马化腾回忆创业初始的情景时感慨:“在创业的那些年,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未来,都在为明天能活下去而苦恼不已。”彼时的小马哥,正在勾画他的创业宏图,如果从今天的视角来看,他的创业设想一点都不宏伟,只是一个赚钱的点子而已,但这并不影响志同道合者加入。
张志东,正准备去投靠美国的姑姑,小马哥的邀约让他多了一种选择的可能,三下五除二就从原来的网络公司辞职了。
陈一丹,有着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安稳工作,两年前已经结婚的他早过上了安稳的小日子,接到好朋友一起办企业的邀约也颇为心动。当时他唯一的顾虑是:万一失败了,家里的经济来源怎么办。回到家里和妻子商量时,他的妻子说了一句让他感念至今的话:“没关系的,我还有一份工作。”
许晨晔,马化腾初中开始就同班的同学,在深圳电信数据通信局上班。
这四位搞技术擅长的同学坐在一起时,拼出了团队最后一块拼图——曾李青,性格开朗、能言善辩的他,曾以一己之力,说服深圳的一个地产开发商投资120万元,建成了全国第一个宽带小区。在光纤宽带早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的今天,无法想象这是20年前的事情。曾李青的销售才华也为日后的腾讯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
就这样,在1998年腾讯公司创立,而11月11日这天被定为创办日。
在人类历史上,崛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经济显然是一个与铁路和电报同等重要的商业发明,它重构了信息的传播方式。而中国在改革开放的20年后,搭上了互联网经济的第一班列车。身处这样一个“大行业”和“大时代”,对信息技术拥有与生俱来热情的马化腾,被时代大潮裹挟前进。
看腾讯的发展脉络,不难看出,它的前期发展就是一段模仿的历史,而故事的结尾都是在模仿中超越。值得玩味的一件事情是,它最开始的模仿对象,由以色列人开发、后来被美国在线(AOL)收购的ICQ从来没有实现过盈利,而这也从微观的局部展现了中美差异。
阳光之下无新事。今天的所有,早已在人类历史上上演过了,只是时间、地点、场合、主角不同罢了,故事的内核总是惊人的相似。
此时的中国互联网行业,在我看来就像是历史上的春秋时期,群雄逐鹿、乱象丛生。已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新浪、网易及搜狐三大门户均深陷亏损漩涡,马云的阿里巴巴尽管宣称拥有了400万网商用户,却将融到的2500万美元几乎烧尽。而在2001年6月,腾讯通过与中国移动“移动梦网”业务合作,成为第一个实现盈利的互联网公司。
和无数的商界创业故事一样,有了第一桶金,迎来的都是快速发展。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界,腾讯这个巨人,此时还没有呈现出巨人的潜质,只是盈利让这些创业者稍微舒了一口气,让他们得以勾画未来,开始了第一次组织架构调整。
1998—2004,这一时期腾讯是幸存者。
(二)
多少年后,我仍然会记得2004年的夏天,在高中计算机的机房,我的同桌给了我一个QQ号时的激动神情,这个号码我一直用到现在,虽然现在很少用它,但依然会保持上线状态。
而在之前的一年,腾讯推出了在大多数80、90后的青葱岁月里,难以忘怀的记忆之一——QQ秀。这一革命性的收费产品,被业界视为全球互联网产业的一次“东方式应用创新”。
中国社会历来是一个充满了压抑感的等级社会,它既表现在宗教的内部,也体现在公共社会层面,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战战兢兢,情感生活十分苍白和乏味。而虚拟社区的出现,如同一个突然出现的新世界,让压抑日久的人们可以戴着面具,实现一次不需要节制的狂欢。中国人在现实中的含蓄与虚拟中的狂放构成了一个十分鲜明和讽刺性的反差。
而QQ秀的出现,让15到25岁的年轻人,在虚拟社区得到了渴望已久的认可和满足,家庭的严厉管教和社会组织里的边缘化和被忽视,让这一群在现实生活中缺乏身份认同、渴望得到认可的身份焦虑的人,在虚拟社区得到了个性展示的机会。腾讯出售的其实不是“服饰”,而是“情感的寄托”。
与以往任何一代人不同,受惠于中国互联网发展、浸润其中伴随长大的80、90后,既是互联网世界的原住民,更是一代“QQ人”。QQ秀了不起的创新在于,从此后,QQ不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没有温度的通信工具,而是蜕变成一个有虚拟人格、自己价值观及族群规范的虚拟世界。这不仅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更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像吃饭穿衣上厕所一样,每天必做。
当人们在一个世界——无论是现实的还是虚拟的——里完成了自我身份的认定后,“迁徙”将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任务。而之后的几年,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即时通信工具,发动了一场针对QQ的围剿战。无一例外,他们都没有成功。
纵观腾讯的发展,不难看出,其商业模式的本质便是:围绕“QQ人”提供各种服务。日后的QQ空间、QQ游戏、乃至微信,无一不是这一逻辑的延伸。
在2004年上市之时,腾讯还是一个成长很快,却被边缘化的即时通信服务商,可是在后来的几年里,腾讯如同一支不起眼的轻骑兵部队,快马加鞭、长途奔袭,由偏僻的角落不动声色地向中心战区挺进,非常顺滑地完成了从客户端向网页端的疆域拓展。
到2008年,腾讯拥有了4个亿级入口——QQ、QQ空间、QQ游戏和腾讯网(QQ.com),这在全球互连网企业中绝无仅有(主页君忍不住又一次感到了人口“红利”)。
精力充沛、四面出击、八面树敌的马化腾,也赢得了一个“全民公敌”的绰号。
2005—2009,这一时期腾讯是挑战者。
(三)
中国互联网发生过三次“圈地运动”。第一次是1999年前后,以新闻门户为基本业态,出现了新浪、搜狐和网易“三巨头”。
2007年之后,出现了以应用平台为基本业态的大洗牌,门户们陷入“模式困境”,出现了成长乏力的态势,而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则分别从搜索、电子商务和即时通信工具三个方向出发,到2010年前后完成了反向超越,成为“新三巨头”,它们被合称为BAT。
从2012年开始,智能手机异军突起,互联网的用户重心从电脑端向移动端快速平移,由此发生了第三次“圈地运动”。
腾讯成了第二次“圈地运动”最大的获益者。尽管2010年爆发的“3Q”大战,让腾讯赢了法理,却在舆论浪潮中狼狈至极。“3Q”大战改变了腾讯的战略,也部分改变了马化腾的性格,这个话很少的潮汕人,从此后越来越多地走向了聚光灯下,开始发声。
从2011年1月到2014年1月的3年,中国互联网的大戏台,是属于微信的“独舞者时代”。相信和我一样的大多数国人,都无时无刻不感受着微信对工作生活的巨大影响,人们已经很少互留手机号码了,开口都是“加个微信吧”“来,扫一扫、扫一扫”……凭借着微信的庞大用户群体,腾讯构筑起QQ之外另一个平台级产品,而微信也抢到了移动互联网的第一张“站台票”,让腾讯真正融入了中国主流消费族群的生活和工作。
从2012年到2016年,腾讯进行了两次组织架构调整,随即提出了“连接一切”和“互联网+”的新主张,并最终提出未来专注做两件事——连接与内容。
2010—2016,这一时期腾讯是领跑者。
书的内容到此结束,腾讯的故事却还在上演。这本书既有时代的宏大叙事,也有大量事实细节的还原呈现,既是一本“描述事实”之书,也是一条“发现本质”之路,既梳理了企业的成长历程,也陈述了其发生的“思想意图”。这本书吸引我的既不是宏大叙事,也不原理架构,而是对于细节的挖掘和铺陈。
腾讯的发展史,既是一部互联网企业的创业成长史,也是近20年中国互联网企业发展的缩影和一个不可缺少的观察维度,更是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80、90后这代互联网原住民的青春记忆和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是,腾讯已经深深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观瞻腾讯的发展,也是对未来生活的观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