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活|为什么去南锣鼓巷?

北京生活|为什么去南锣鼓巷?_第1张图片

好像每个旅游城市都会打这样一张牌,某个地方保留了城市最原始的人文风貌和生活氛围,比如上海的巨鹿路,南京的夫子庙,杭州的河坊街,丽江的古城。于是就要面对历史意义与商业价值相博弈的问题,而结果是,没有完美的取舍。

只要这个地方被作为“必打卡之地”宣传出去,每一个前来的朝拜者,既是破坏者,也是维护者。而如果大门一关,完全封闭,成为一个不被世人所了解的传说,又何尝不是一种辜负和悲哀?

我在2014年的秋天,第一次去南锣鼓巷,层次不一的商铺、档口林林总总,街道人满为患,只能按照大部队的速度行进,买了几款小吃,咂摸咂摸能下肚,不好吃也不难吃,走完了这条1000米的小巷子,没留什么念想。

一年后,我开始在北京工作,休息的时候和朋友约饭,又走进了南锣鼓巷,这次走的深一点,进了支巷。又一年,南锣鼓巷景区申报取消“3A”资格,不再接受旅游团体,同时进行商区整改和居民迁移,这期间我做够了“胡同串子”,串遍了北京的各种胡同,等到南锣鼓巷改造完,我想了想,还是回来了。

北京生活|为什么去南锣鼓巷?_第2张图片

南锣鼓巷到底有什么呢?

整改后,南锣鼓巷的商区升级,商铺从235家减少到154家,低端街边小吃一律取缔,保留了有特色的创意饮食。房子统一做了复古设计,青砖灰瓦红门,找回了一些古朴深巷的味道。

更多有北京特色民俗文化的店铺留守和进驻,你能在这里看到年画、糖人、兔爷等民俗、年俗。

北京生活|为什么去南锣鼓巷?_第3张图片

113-2号北平国际青年旅舍十分扎眼,店门口常年摆着各种植物,从大玻璃往里面看,奇花异草更是无数。老板娘叫睫毛,是个青海姑娘,致力打造花园式青年旅舍,每年花在购花和种植上的花费高达40万。旅舍主要消费群体是外国人,也难怪,南锣鼓巷最开始以“文艺”标签火起来的时候,就是外国网站上对其的大加宣传。

东棉花胡同39号,是中央戏剧学院,众所周知是演艺界的戏骨输送地,不过现在中戏在昌平有了新校区,所以这个老校区总是静悄悄的,偶尔有穿着中戏校服的学生到校门口买饭,也不是什么盛世美颜,划着门禁卡转身进了校园,而你观察这一切的时候,门口保安就会默默观察你。

北京生活|为什么去南锣鼓巷?_第4张图片

中戏是看不到也摸不到的文艺,它隔壁的35号蓬蒿剧场才是能感受到的文艺。这是大陆第一个民间投资建设的非营利性独立剧场,创办人是一个热爱话剧艺术的牙科医生,叫王翔,到今年为止,他做了八届南锣鼓巷戏剧节,资金来源三分之一是票房,如果有政府支持就会有三分之一来自政府,如果没有,都是自己从牙医诊所的收入来补贴,8年亏损560万。但为了创造并维护这个自己心目中戏剧的“理想国”,他一直在坚持。

北京生活|为什么去南锣鼓巷?_第5张图片
北京生活|为什么去南锣鼓巷?_第6张图片

如果再深入到其他支巷,你还能发现这里潜伏着各种名人的故居,炒豆胡同的僧王府,菊儿胡同的荣禄故居,后圆恩寺的茅盾故居,帽儿胡同的婉容故居,等等。虽然大部分建筑都不甚完整,但是有时间还是值得一走,感受下历史的沧桑变幻。

流转在南锣鼓巷,更重要的理由是吃。文宇奶酪店是每次去都要吃的,店主是三元梅园的老师傅,主打的原味奶酪和双皮奶都很好吃。其他热门店铺,诸如爱咪欧冻酸奶、海小姐玫瑰饼等,虽不算稀奇,倒是凑了个齐全。其实,更多的美食小店都埋藏在支巷,要花上时间去探寻。

北京生活|为什么去南锣鼓巷?_第7张图片

曾经和朋友在小菊儿胡同吃过一家瑞士芝士火锅,叫芝士蜜,芝士蛋糕做的一流,主打的芝士锅,可以加各种肉类和蔬菜调配,对喜欢芝士的朋友来说,真是一顿饕餮盛宴,两个人一共花了300块,真心吃不完,想兜着走。

帽儿胡同的铃木食堂,很火爆的日料小馆,牛肉火锅、铃木肉饼、日式烧肉……每道菜品都值得推荐,店里装修也很温馨。

胡同里的异域饮食各有千秋,与三里屯相比并不逊色,只不过三里屯更强调高端精致,而胡同小店都是小而美,说起来,还想到一件趣事,在北京生活的老外有地域偏好,胡同老外和三里屯老外是互相瞧不上的。

还有很多接地气的美食,比如黑芝麻胡同的鬼味烤翅,主要是腌制工艺好,特别入味,而且口味丰富,比如芥末味……

对于撸猫人士来说,胡同里也隐藏着他们心中一个个美好的天堂,吃着下午茶,撸个猫,其乐融融。

我试过在早上8点出现在南锣鼓巷,行人稀少,街道空旷,走在青灰色拼花石砖上,看着两旁还没开业的店铺,心旷神怡。渐渐,人多起来了,胡同里的土著拎着早餐从街道横穿,老外背着登山包左右打量,上班族颠着自行车悠闲赶路,再过两个小时,这里禁止骑行,就没这份享受了。

城市总是需要造梦一样,创造一个地方。

你可能感兴趣的:(北京生活|为什么去南锣鼓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