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城里忆庐陵

    8月25日一大早从常州出发,坐高铁半个多小时便到了姑苏古城苏州。上午与当地领导交流城市物业管理和历史文化保护等地方立法情况,下午参观小区。结束预定的公务安排后,下午四点多我抽空去探访庐陵先贤文天祥在苏州的遗迹。

    文天祥曾当过短暂的苏州知府。1275年10月,为抵抗元军,朝廷命他兼任平江知府,平江即苏州。在指挥与元军的战事中,文天祥把家眷寄居在城内一个叫潮音庵的尼姑庵里。后人为纪念文天祥,在潮音庵旁新建了文山寺。如今的文山寺仍香火不断,但已是纯粹的比丘尼道场。我去的时候尼姑们正准备关门,说明我从江西特意来看文山寺后,先后有两个尼姑告诉我,住持不在,不知道文天祥是谁。不禁哑然,把文山寺整体风貌拍下后,匆匆离开。

  文天祥对苏州感情深厚。即便被元军扣押脱逃后,他也是选择从苏州南下。重返故地,国破流离,感念凄怆。他在巜平江府》里描写了当时的场景,"遗民闻吾经过,无不垂涕者"。并在诗中写道,"楼台俯舟楫,城郭满干戈。故吏归心少,遗民出涕多。鸠居无鹊在,鱼网有鸿过。使遂睢阳志,安危今若何"。他还有一首流传较广的《苏州洋》,"一叶飘摇扬子江,白云尽处是苏洋。便如伍子当年苦,只少行头宝剑装"。把自己比着伍子胥,抒发了热爱大好河山、不畏强敌侵扰的满腔情怀。

  苏州另一处与文天祥有关的景物,是狮子林里的文天祥碑亭。从文山寺到狮子林约三公里车程,已过下午五点,一下车我便直奔碑亭。在文天祥龙飞凤舞的狂草碑前驻足,默念并欣赏文公手书"静虚群动息,身雅一心清, 春色凭谁记,梅花插瓶座",犹如与700多年前的先贤在他乡对话。这块书法石碑镶嵌在园林的围墙上,特意做了一个半亭保护并凸显其珍贵,石碑用玻璃罩住,不时有游人与碑刻合影。从碑亭出来,随手拍了几张身边的风景,恰好到了狮子林闭园的时间。

    将狮子林碑亭照片在朋友圈发出,学识渊博的吴志昆、汪泰荣老师当即微信告诉我,你刚才走过的号称苏州四大名园、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狮子林也是我们吉安人创办的。一查史料,果真了得。狮子林创建者惟则,号天如,俗姓谭,吉安永新人。年轻时在永新禾山甘露寺、浙江天目山等地为僧,1341年来到苏州,第二年买下这座废弃的园林,重新修整后取名狮子林。据说是惟则借天目山狮子岩之名纪念恩师。再有,园林整修后"林有竹万,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狻猊即狮子,故名狮子林。他佛学精深,善词赋,工书法,著作丰厚,有《净土或问》、《楞严会解》、《十戒图说》、《狮子林别录》等,是元代著名的佛学家和文学家。哇切,无处不在的庐陵先贤。由此,我似有所悟,苏州如此多的园林,为何唯有狮子林建有文天祥的碑亭,因为有了共同的故园情怀。

    其实,与苏州有关的吉安古代名人远远不只是文天祥和惟则。翻开汪泰荣所著《吉安登科考》,仅吉安籍进士在不同时期担任过苏州知府的就有新干的孙冕、永丰的聂豹、泰和的龙宗武、峡江的习振翎等。这些当年从吉安走出去的苏州"一把手",个个满腹诗书,且以民为天,为政清廉,政声卓著,为古苏州繁荣稳定起过积极推动作用。如北宋孙冕任苏州知府时,修水利、劝农桑、正风气,"吏畏而民爱之",苏州有为纪念他而命名的孙老桥、孙老桥巷等,苏州五贤祠他与白居易并列其中。尤其是他那首至今还广为流传的《书苏州厅壁》诗歌,"人生七十为鬼邻,已觉风光属别人。莫待朝廷差致仕,早谋泉石养闲身。去年河北曾逢李,今日淮西又见陈。寄语姑苏孙刺史,也须抖擞老精神",表达了这位一生清正的庐陵先贤不为名累、不为利羁的豁达高远境界。

    晚餐后去山塘古街散步,感受苏州原味的市井风情。这条古街自唐以来,一直是苏州联通京杭大运河的要道,被称为"老苏州的缩影,吴文化的窗口"。古街依河而建,粉墙黛瓦,坡顶翘角,疏密有致,与古庐陵建筑有几分相似之处。或许建筑与习俗一样,总会随着不同地域人员的交往而相互浸润同化。正因为有这么多庐陵先贤在外或为官或营商,把吉安风格带出去,把外面精彩带回来,才逐渐融合形成了"青砖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坡屋顶"的庐陵古建筑风格。行走在铺满青石的山塘古街,有一种走在吉安古街石板路上的熟悉和亲切。

    物的相似,实质是人的相融。吉安与苏州历来文风鼎盛,两地都是全国科考入仕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苏轼当年在吉安古后河漫步,发出"此地风光半苏州"的感叹,或许也因为吉安与苏州的城市风貌和人文气息有几分融合后的相似吧,此行又何尝不是一次城市治理在法治层面的借鉴和融合呢!

                                    2017年8月26日于途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姑苏城里忆庐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