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蔽日不见我

如是,闻我不见使人愁。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奥姆卡剃刀是这么说的。

“断”和“舍”都需要doing,也就是行动,action。不断重复doing之后,就能达到感觉的世界,也就是being的状态。行动是与思考同时进行的,可从思考的状态转移到感觉的状态。

空——减法能抵达。

断舍离是磨砺感应能力的技术。

断舍离的目标——让整个社会上的物品各得其所。

废弃不用的旧物——腐朽,消极,霉气,不但威胁身心健康,还会导向霉运与停滞运。家居因之变成了它们的停尸房。

断舍离要把时间放在当下,对过去与未来担忧烦扰导致时间轴的错位。

在断舍离中,没有“客用”这种观点。自己很喜欢,一直在用的东西给客人用就好了。因为平时用的东西都是精挑细选的好东西,所以拿给别人用也是挺好的。

“万一以后用”,却一直没有用,是对物品失约,更是对自己失约,自己的信誉度会慢慢降低,人也跟着不自信起来。

物品与自己的关系。

思考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思考的主语是“我”,而不该是物品。——“我还用它吗?”VS“它还能用吗?”

扔掉多余的信息,就能尽早从头脑的"便秘"中脱离出来。

从宏观的角度看可惜,把它变成物品循环的原动力,也是断舍离的重要技巧。

把自己用不着的东西送给有需要的人时,要说“请收下”而不是“给你”。——做慈善亦如是。——当别人收下你的馈赠的同时,别人也是在做慈善。你得了心理上的慰藉,别人得到了物质和心理上的双重慰藉。是故,古语有云“不食嗟来之食”。当做慈善的人斜着眼说出“嗟,来食!”一刹那,这食物就中了诅咒,已成毒品。善人瞬间成恶人。

善护念,即此。

物品的摆放是不是便于选择收放。——立着放,立不起来的卷起来自在的放。

扫地僧之所以成为扫地僧,便是因了断舍离。一断尘缘,二舍丛林,三离其身。他算得上是储物间管理学的大师。天下经书何其多,若能统统拿来放在藏经阁那得多牛逼,就像姑苏慕容家族那样,为了把天下武学秘籍全部收于囊中可谓费尽心机。

断不了对身外之物的贪念,难成大器。用小无相功催动的各家武学,只是幻觉。这种状态有点像人格分裂,一会儿是这个人一会儿是那个人。最后连自己是谁都记不得了,就只能当别人的影子。

舍不掉对无用之物的眷念,难以撑船。萧远山和慕容博潜身藏经阁数十年,偷阅少林密藏无数。从第一天开始,扫地僧就发现了这个事情,然而他没有说破。彼时,那些少林密藏就是萧、慕二人的救命稻草,一个坠崖没死,一个装死,都来到藏经阁汲取养分以图来日。扫地僧知道,比起少林所谓声誉,那两个人更需要那些密藏,随他们去吧。

离不开对无我自身的痴念,难立真心。萧、慕二人自以为占了少林寺的便宜,弄垮的却是他们自己的身子。为了自身的强壮,偷偷摸摸把密藏携来带去,以为拥有。可笑天下第一转头成空,病入膏肓的肉体已经撑不住他们膨胀的欲念。此一时,反倒是密藏经书占有了他们。 

拥有就是深信不疑的错觉。尘归尘,土归土,一切都是暂时借来而已。

非如此不可。不将就,不敷衍。

你可能感兴趣的:(浮云蔽日不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