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玩出学习力

      昨晚边听一朵老师关于孩子学与玩的分享,一边不知不觉地开始回望儿子从幼儿园到现在读高一的成长过程……很有感触。这个感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孩子爸陪玩的赞赏,一部分是对自己曾经的焦虑忧心的清晰看见。


我和天儿爸都属于那种特别喜欢孩子的类型,下班后的时间我们都会用在陪孩子上。俩个人也很自然地分工,他负责陪孩子玩,我负责洗洗刷刷等家务。我的意识层里还有一点来自母亲的观念,那就是经常和爸爸一起玩的孩子更聪明。所以,我很乐意地打理家务,他也同样很享受着陪孩子玩的过程。

陪孩子玩出学习力_第1张图片


从襁褓中的婴儿时抱着在小区里、公园里到处溜达,看花花草草、小虫子到一起搭积木、讲故事、玩纸牌,再到一起背三字经、背古诗词、背英语单词,一起研究数学题……现在回头去看,我们的确是都做了自己比较擅长的事情。小学四年级以前我会抢着管儿子学习的事儿,他也比较谦让,没和我抢。但是也在关注着,突然有一天,天爸说:“以后儿子的数学你不要给讲了哈!”我很疑惑……“你的思路不灵!孩子容易被你教笨啦!”哈哈哈,好吧,我虚心让贤。我的智商的确和爷俩不在一个level 上,记起东西来速度也完全跟不上儿子的节奏,天爸却可以时慢时快地激发和引领着孩子的兴趣。

陪孩子玩出学习力_第2张图片


儿子的数学启蒙要得益于玩扑克牌和看马路上的汽车牌照。很清晰地记得,2005年的六月我们买了第一辆汽车,方便在七月暑假开始后每天去十四公里远的婆婆家,孩子白天呆在奶奶家里,晚上下班我们回去吃晚饭,陪他玩一会儿,周五的晚上接回家,周末自己带。于是那年暑假接送他来去奶奶家的这段路程成了父子俩开心玩加法的时间。那时孩子马上满三周岁,我抱着他坐在前排(那时候都没意识到这是不安全行为,也根本没有儿童安全座椅的使用概念)老公边开车边对儿子说:“我们玩个游戏好不好?你看前面的车牌号码,我们来把数字相加。”儿子很有兴趣,很快十以内的加法算算很快了,接着二十以内,三十以内,一百以内。印象中没费什么精力,都在路上轻松愉快地玩好了。

再后来开始陪他背乘法口诀,等他会了乘法和除法以后,老公经常陪儿子玩算21点的游戏。有时我也会加入,不是故意输给他,是有时候算算真没有儿子快。这样,他似乎更有了信心,觉得自己可以比妈妈厉害。扑克牌在我家一直是“教学工具”,变成娱乐工具是在这些游戏都玩的很熟了之后。我们开始玩逃得快。

小学以后天爸的陪玩基本是在各种棋类上,有一段时间,几乎每天晚上爷俩都要下上几盘棋。什么大富翁,跳跳棋,军棋,五子棋,象棋,围棋。尤其中国象棋,从最初的边教边引导,陪孩子玩,到后来严阵以对,打起十二分精神也不是孩子对手,败下阵来。周末全家人经常去爬山,去公园,去乡野。感受一年四季的花草,记录春夏秋冬的美好。2013年寒假下了一场大雪,中午快下班时老公打电话来说,中午我们回家吧,带儿子去公园玩雪。

陪孩子玩出学习力_第3张图片


陪孩子玩出学习力_第4张图片


初中孩子住校了,周末才回来,他几乎不问学习的事情,却总是对孩子说:我们去爬山吧?我们去骑自行车吧!爷俩总是一拍即合,爸爸俨然成了最懂孩子的好兄弟。

陪孩子玩出学习力_第5张图片


陪孩子玩出学习力_第6张图片


陪孩子玩出学习力_第7张图片


发现孩子对科学实验感兴趣,他立马网购来一套实验器材给孩子玩。被我嫌弃瓶瓶罐罐搞这么多回来添凌乱,他却笑嘻嘻地说,给孩子他感兴趣的“玩具”才好玩。

陪孩子玩出学习力_第8张图片


接下来,说说另一个部分——我的焦虑和控制。儿子三年级以前,我每天晚上认真地给他检查作业,签字,按老师要求听写。一直对他的字迹有严格要求。写的不好的重新写,为此发生很多冲突。也给他报过书法班,让他去学书法,各种办法想尽,可儿子的字总是不如我意。老公却并不在意字的问题。觉得该写好的时候自然会写好,强求起不到作用。

除了字的问题,还有写作业时间的问题,拖拉的问题。我希望儿子放学回来就可以自觉先写作业,可儿子一直以来的节奏是吃好晚饭才是写作业时间。我和他总会在这个问题上拉扯甚至不愉快。有时候他迫于压力会去写几笔,看得出来并不情愿,速度也很慢。我也始终坚持我的信条,好习惯就是放学回来立刻写作业,然后再玩。现在回想起来,我这种限制性信念其实就是控制。任何事情希望他按照我的想法来,如果不是,我就会不舒服,会着急,会去反复提醒他劝说他。看过的育儿书,根本都抛到了脑后。完全延续了原生家庭习得的模式。久而久之,儿子对我的叛逆情绪积累的太多了。大小冲突不断。儿子经常不耐烦地说:“妈妈,你不要来管我的学习了!”可那时候我还没有觉知和醒悟。没有反省自己的意识,情绪上来时,说各种狠话。可吵归吵,事后还是忍不住各种操心,依然我行我素。

孩子顺利考入蛟川书院以后,我似乎有了一点点觉知,尽量克制自己不去过多问他学习的安排,周末回来也不去催促他该写作啦,不去问他作业完成了多少。尽管我心里特别想知道,每一科他是怎么安排的,哪些作业写完了,哪些还没有。偶尔忍不住还是会唠叨,心情好时他会应付我:“不知道”,心情不好时,他干脆唧唧歪歪地嫌弃我又来过问他。

看到他成绩上了我会很开心夸几句,成绩掉了我忍不住心急,又想多说几句。老公那时候劝我说:淡定一点就好了,考好考坏都没关系。你太高兴或者丝毫的紧张,孩子都感受得到,都可能是给他的压力。当时我还不屑于他说的,还反驳他说只有你这样性格的人才会那么想。

初三下学期开始一个月后,孩子顺利通过镇海中学提前批考试。高兴之余,接下来我又希望他能不要浪费了大半个学期时间,去提前学高中课程,特别是物理和数学。可是他完全不听我的安排,散放在大教室里悠然地享受着自习和看电影的待遇。我内心的着急只有自己知道。觉得这样玩下去,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觉得开学后会被别人远远地甩在后面。

就是在这个时候关注到了一朵老师,但是并没有去找她聊。直到十月份参加了两次地面分享会,后来又在去埃及游学的途中,在机场候机时有了很多的深入交流,有幸得到一朵老师推心置腹的开导,深深地被一朵老师朴实的话语打动。我明白了,一切的担心忧虑都是多余的,其实都是我自己想象出来的。孩子可以不必完全依照你的要求去做,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管理好自己的学习。孩子的心里其实有自己的目标,只是他们因性格差异,有的孩子会愿意表达出来,有的孩子则不会,喜欢放在心里。喜欢藏在似乎懒散的表象下面。

一朵老师推出视频课,我第一时间买来听。边听边觉察自己,我就是典型的没有给出无条件的爱的妈妈,对孩子接纳不够的妈妈,我需要的就是放下唠叨和控制,给孩子理解、信任和接纳。以前抱怨老公对孩子太溺爱,什么他都觉得无所谓,对孩子没有要求和过多的限制。现在知道他那是无条件的爱和接纳。他的接纳力层级在我之上至少五个等级。我没有了对他的抱怨,转而变成钦佩和欣赏。原来他才是真的懂孩子,真的懂什么是润物细无声的滋养和爱。我把这些感动和自我觉察表达给他,他听了特别开心。我知道,不善言辞的他也跃迁到了新高度。还说了一句让我惊讶并且感动不已的话:“你不用觉得我有多好,其实一个人的好是他出于责任去做了他并不十分乐意的事情,而陪孩子这事儿对我来说不是勉强的,是发自内心地喜欢去做的,对我来说陪孩子玩是最开心快乐的事儿!”

回头看,小学时儿子放学没有马上写作业,他要么是在摆弄着自己和自己下象棋,要么是捧着课外书在阅读;中学时,周末回来,他没有马上写作业,几乎都是读小说,完全没有玩游戏的念头。高中时,他依然放学回来没有马上写作业,甚至有时书包都不带回来。他是在学校和同学打乒乓球,找不到人一起玩,他就回家对着墙自己打,经常可以这样打个把小时才停下来。要么他就看报纸看杂志看小说看美剧。他最爱的报纸《参考消息》,喜欢的杂志《国家地理》《博物》《VISTA看天下》《读者》等等。小说,无论金庸,三毛、明朝、都反复看过不止一遍。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及世界名著系列也基本读完。初三毕业的暑假,他又迷上了英文版的《哈利波特》。旅行回来后剩下半个月时间加上高一上学期的无数个周末,他读完了厚厚的八本。儿子奴的爸爸,又贴心地给买齐了一套里面剩下的四本。上礼拜六他开始了第九本的阅读。《神盾局特工》《老友记》每周一集或两集追着。

以前,其实现在偶尔也会。觉得他时间比例安排的不合理,看课外书加玩七七八八的时间太长了。这些时间来可以用来多刷几道数学题。学习了之后,我会马上收起念头,管好自己的“苦口婆心”。转念会提醒自己,相信他,相信他。他有他的节奏,尽量不打扰他。看到他暂时停下来时会找他感兴趣的话题聊几句,尽量保持气氛的融洽和谐。让他在家里的感觉是全然的愉悦和放松的。

再慢慢去觉察自己,会发现,其实我完全不需要去忧心,去焦急,这些也都是学习和拓展。没有浪费时间,学习不止拘泥于课本的知识,这些玩都对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下棋锻炼了缜密的思维,有利于越来越难的理科学习。看课外书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知识面,拓展了他的视野。打乒乓球是他刚找到的兴趣所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是大脑最好的放松,也缓解眼部疲劳,锻炼反应速度。始终如一的爱阅读,是儿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一个习惯,会终身受益。这样想时,我就轻松了,不再替他心疼又浪费了多少时间。

记得一朵老师有个关于天花板的比喻:大意是如果你一直希望孩子按照你的思路来,按照你想的方式去做,那么你很可能限制了孩子的思维,你就成了孩子的天花板,他永远也不可能超越你。要给孩子更广阔的天空,那么就打开自己的框架,摒弃限制性信念,帮助孩子去探究自我和世界的无限美好。孩子才有无限可能。

一朵老师还说:如果你有个美好的愿望,那么就要用美好的方式去实现它吧!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你就用什么方式去对待他。不要站在现在忧虑未来,而要站在未来,俯瞰现在。

陪孩子玩出学习力_第9张图片

PS:The story of the picture

从赫尔辛基到斯德哥尔摩的维京号邮轮上,餐厅里等餐时儿子望着窗外,沉浸于波罗地海峡的美景之中,下意识的手指敲弹着玻璃,我猜他是想感受玻璃的材质及厚度,只听背后传来特别惊喜的声音:“ Who’s coming?Who’s coming?”说着睁大眼睛起身望向窗外,故作张望状………我们都被他的幽默逗乐了,儿子马上意识到是自己敲玻璃的缘故,有些不好意思!说了句:“Sorry!”这位可爱的瑞典伯伯掏出一张地图,饶有兴致地给他讲起来,告诉他前面即将经过什么区域,那边有什么什么。刚小学毕业的儿子对于后面的介绍听不明白,老公不时地给他翻译。

旅行中这样一个有趣的小经历,我想儿子一定感受到了幽默的魅力和温馨善意的提醒,有了在公共场所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影响他人的意识。


拍摄于瑞典哥德堡乡下深山农庄里,品尝最纯净的湖水里小龙虾(其实个头好大,比手掌还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陪孩子玩出学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