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二十五

            建构主义学习观与档案袋评价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知识是学习者基于个体体验活动的产物,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情境之中形成的。因此,学习者是“活动式探究者”“意义和知识的建构者”。而“档案袋评价”正是把握“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轨迹”和推动“学习网络”的有效手段。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特质

      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泛推行“档案袋评价”,这是一种旨在把握每一个儿童学习的评价。这里所谓的“档案袋”是指针对某生从事的学习活动,旨在用于其评价、信息与表彰以及回顾学习过程而收集的“收集物”──作品与工作案例。这样,“档案袋评价”大体有双重涵义与作用。一是归纳学习者的学习、表现与交流及学习者自己编辑制作的作品;二是对于学习者与教师来说是进行多元评价的素材。“档案袋评价”之所以应运而生,大体出于两个原由。一是对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回归基础”运动中过分的“标准测验”学力竞争的一种反思,作为替代性评价的一种摸索;二是寻求儿童“理想学习”和“真实学习”,以替代扭曲了的应试教育的一种尝试。后一个原由是更深层的,牵涉到学习观的转换以及由此而来的教育评价观的转换。

        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学习者的学习与知识是在有内在必然性的某种“情境脉络”之下加以创造的。在这里,基于每一个学习者的情感的“接受”与“确信”构成了基本的环节。因此,所谓学习,并不是从现成的知识体系学习有价值的东西,而是以学习者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培育学习者主体。因此,需要矫正过分依赖于抽象的教科书知识的偏向,考虑到学习者所在的生活与现实环境下的文化背景。这样,建构主义学习论的基本的特色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1.同儿童个人世界的关联。学习者拥有的各自的兴趣爱好、心理状态、学习风格与能力、动机、感情等等,是千差万别的。2.知识是建构的。所谓学习,是建构知识、意义与理解的建构式的过程。3.重视合作与沟通的过程。学习是在积极的人与人的交互作用过程之中进行的。4.重视超越了学校的学习活动的价值,学习是情境化认知的连续性与情境依存性。5.所谓学习,基本上是一种自然过程。

        随着“学习观”的转换,接踵而来的话题就是“教育评价观”的转换。这是因为,要发展每一个学习者的经验,创造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就得洞察“学习者的学习轨迹”,借以判断哪些是有意义的或有价值的经验。然而传统的教育评价往往把学习者简单地“等级化”“分数化”,这种狭隘评价方式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是格格不入的,我们需要寻求新的评价方式。

        二、教育评价观的转换与档案袋评价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欧美文献中“评价”替代了“评鉴”,成为频繁使用的术语,这意味着教育评价观的根本转换。所谓“评价”,是指在复杂的连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旨在做出更好的判断而收集、解释和利用信息。评价是基于师生“进行中的对话”,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共同围绕评价所得的信息相互对话的活动。这种评价的特质是:从广阔的脉络与范围来把握学习者的学习;关注学习者各自的差异;学习者拥有自我评价的目标;学习者对于学习的进程做出自我评价;描述优劣得失;学习的评价与教学一体化。这样,教育评价正在经历如表1所示的发展过程。

        ‘’档案袋评价”作为一种从实践中涌现出来的评价方式,集中体现了上述教育评价发展的趋势。它作为“等级化”“分数化”评价的一种替代,有其旺盛的生命力。它的优势在于,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使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4]这种评价方式着力于收集显示某学习领域里学习者的努力与进步的作品,调查每一个学习者获得的经验及其疑问和兴趣,探究各个时段的学习过程,通过编制“成长档案”,来把握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轨迹档案袋评价的档案可以分三类。一是学习者用档案。可以明示每一个学习者的内在的脉络和学习的轨迹,是学习者自身的东西,构成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的资料。二是教师用档案。如何培育学习者的目标以及教学过程中所用的教材、素材,班级学生的资料与摘录,自我评价的资料。三是共同档案。记载有关每一个学习者的老师、同学伙伴、社区人士、家长等的思考与愿望。通过相关人员共同制作的共同档案将成为激励学习的场所,信息交换的场所,也就成为维护和推进学习网络的媒介。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