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社會學家能當神嗎?

【雜談】社會學家能當神嗎?_第1张图片

Claudio Cioffi-Revilla這位致力推動計算社會科學(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的學者曾說,從啟蒙時代以來至今,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有三個主要的發展:統計的、數學的,以及今天電腦運算的。如果專門指社會學的話,我會傾向說,社會學今天可以有四種主要的經驗研究方法了:實驗的,定量的,定性的,以及電腦運算的(in silico)。尤其是計算社會科學家,藉著大數據的風潮,都相信電腦運算研究未來將會代替今天的統計學,成為社會學的主流研究方法。


廣義的電腦運算,包含了所有用電腦進行的研究,像是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社會地理分析(socio-geospatial analysis, GIS),甚至跑SPSS弄統計,都算是。但稍微狹義的話,比較重要的應該算是人工社會模擬,尤其是「基於行動者的建模」(agent-based modeling, ABM)。ABM的基本構想是,用電腦建立一套由諸多行動者的相互作用所構成的社會系統模型,研究者可以設定行動者的性格、特質、行動目標、互動規則,然後放給這些行動者去「過日子」,去看看在行動者的相互作用下,這個社會系統模型程序會跑出什麼樣的結果,「湧現」出什麼樣的社會現象。

配合上大數據的話,ABM往過去看,可以重現歷史過程,讓人們可以解釋歷史是怎麼造成的(這即是著名的ABM研究者,Joshua Epstein,所說的「生成性解釋」(generative explanation)。他的名言是:某個社會歷史現象如果不能用電腦把它「長出來」,就沒法解釋它。)但我個人更傾向往未來看,用電腦盡可能完整地再現出當下社會情境,然後放給它自己發展。到某個設定年限後,重置、再跑一次,跑N次,藉此建立出未來的社會發展軌跡,預測未來社會可能會發生和不可能發生的事,以此進行決策和風險控管。這有點像美國影集Person of interest的概念,不過僅用於電腦模擬研究,並且焦點放在社會突現而非特定個人行為。

【雜談】社會學家能當神嗎?_第2张图片

現在的ABM雖然可以設定某些行動者特質與互動規則,然後在沒有研究者外在控制的情況下讓行動者們去「過生活」,以此跑出社會結果,但這離理想中的ABM還有一大段距離。其中一個原因是,人工社會的模擬完整度,仰賴於行動者的人工智慧建模程度。但不要說有著無數個人工智慧的社會系統了,今天光一個人工智慧的發展都還在亦步亦趨。而且,今天人工智慧多還是往「如何讓人工智慧更聰明」發展,但真正困難的是「如何讓人工智慧不那麼聰明」(這即是莫拉維克悖論(moravec paradox):不那麼聰明的人工智慧遠遠比超級聰明的人工智慧還要更難設計),尤其Hebert Simon早已經指出,真正的人其實是「有限理性」的。(雖然Epstein指出,ABM有五大要點,其中一點就是行動者是有限理性的。但他所謂的有限理性幾乎等於有限的注意力而已,而不是完整的Simon意義下的有限理性,也非意指莫拉維克悖論所提出的問題。)

但依照現在科技發展,能夠設計出完全仿真人的人工智慧,並且能夠運算無數個仿真人的人工智慧,以此100%再現真實世界的人工社會,並藉此進行的ABM研究,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不會是問題。在這個人工社會當中,每個行動者跟有血有肉、有笑有淚的真人都別無二致,它們的生活都跟你我的生活沒有什麼兩樣,差別只在於它們的生活是社會學家為了研究而進行的模擬N次的歷史當中的一次而已。時間點一到,它們的生活就被重置,再活一次。

但如此一來(其實我整篇文章的重點就只在這XD),當人工社會越來越真實社會的時候,未來會不會出現一個新的社會學的研究倫理問題:社會學家有沒有這個權力,去創建一個社會?更重要的是,社會學家有沒有這個權力無端終止這麼多虛擬行動者的生活?社會學家有沒有這個權力去殺死一個雖然是由社會學家創造出來、但已慢慢活出自己人生的社會世界?當ABM越來越成熟、人工社會越來越像真實社會的時候,社會學家有沒有這個權力,以科學之名,去扮演某個社會的神的角色?

你可能感兴趣的:(【雜談】社會學家能當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