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年薪只能买一平米,人家的月薪就能买?(高考报志愿那刻就决定了)

为什么你的年薪只能买一平米,人家的月薪就能买?(高考报志愿那刻就决定了)_第1张图片

若干年后,我才知道,高考很重要,but,填志愿更重要。

高考分数,差个一两百分,只是一本跟三本的区别。

而志愿填错了,就是月薪5000和月薪三万,穷逼和土豪的区别。

在“填志愿”这个关键时刻,刚刚成年的高考生一般没有什么主见,

他们通常只能一脸懵逼,45度角纯洁地仰望着家长和老师。

而如果家长说要报A,老师建议报B呢?如果家长和老师意见不一呢?他们常常就不知道该听谁的了。

在这我得提醒一句:听亲爹的!听亲爹的!听亲爹的!

永远要记住一个原则——父母和自己才是绝对的利益共同体,父母永远把娃儿前途放在第一位,而老师在乎的,是名校率、本科率。

很多当初“听老师话”的孩纸们,如果人生还有重来的机会,估计恨不得回到二十年前,把那张《志愿申请表》抢过来涂掉重填。

入错行,远远比高考失败更恐怖。

因此,在高考这些日子里,有必要说一说“填志愿”那些不得不避的“坑”。

01——

好学校比好专业重要?NO

好学校比好专业重要——这句话已经成为了许多高三老师的口头禅。

理论依据是:现在企业都很重视“名校光环”,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名校学生,哪怕目标岗位专业不太对口,用人单位也会优先选择学历突出的。

呵呵呵,不得不说,这样的推理,充满了一个体制内学究对“外面世界”的错误臆想。

负责任的说,以本叔与HR多年打交道的经验看,名不名校,绝大多数HR根本分不清楚好吗?

除了清华北大等几个TOP10学校,HR又能认得全几个985211?所谓的“好学校”,最多也只能让HR感觉“咦。这个学校我好像听过哦?”,而已。

况且,现在很多HR招人,都有非常强烈的路径依赖,筛选简历的时候,经常直接把搜索关键词设定为“XX专业”的——

所以,不符合“XX专业”词条的简历全部被过滤掉了,专业不对口,你就是清华北大也进不了HR的简历搜索器。

02——

没有一劳永逸的“好职业”?NO

近年中国经济形势不乐观。各行各业都不好做。

老师也经常告诫考生:现在更新换代快,已经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好专业”了,因此不要在“选专业”上挑三拣四了,各行各业都差不多的,行行出状元嘛。

要我说,正是因为这些年的行业洗牌,大浪淘沙,才让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什么职业徒有虚名,什么职业旱涝保收。

比如,公务员永远在“稳定”这个指标上高居榜首,收入和福利也稳居当地中上。只要不犯错,可以从25岁做到65岁,完全不用像某个著名通信企业的员工那样,担心34岁时被炒掉。

所以,高考报考,可以往公务员招录职位较多的专业倾斜。

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公务员永远是性价比最高的职业。

除了公务员之外,剩下的“朝阳行业”,就是IT和金融了。“IT男,金融女”没听说过吗?这些行业的基层员工收入,差不多就相当于其他行业的主管或总监的收入。

如果上面两类专业都报考不了,那就选“一技之长”相关的,和钱靠得近,或者跟“刚需”挂钩的——会计、财务、医学、外语、应用数学、土木工程等等之类。

最大的“坑”就是那些听起来很牛逼,实则除了瞎BB之外毫无技术含量,是个阿猫阿狗都能做的,没有技术壁垒的通用性专业,这些专业多半是文科——

新闻、人力资源、广告、中文、行政管理、法学,这些名目动听的专业,因其“低就业率、低收入、低发展空间”的特点而深受广大毕业生的鄙视和唾弃。

所以啊,少壮不努力,老大读文科;猪油蒙了眼,才会报文科!

03——

“冷门专业”千万别报,北大清华都救不了你

有些同学有“名校情结”,但是成绩又稍微欠缺一点,因此寄望于报考竞争较小的“冷门专业”,以此为突破口考入名校。

然而,这个想法,可能一时圆了你的名校梦,但一定会在你未来漫长的职业生涯里让你付出沉重代价。

大家一定记得有个著名的北京大学历史系学生——范跑跑。199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曾在四川自贡蜀光中学教书。

我就不说他被广大正义群众用唾沫星子淹死的事儿了。堂堂的一个北大学生,居然委身于一个西南小城,默默无闻地当个穷教师当了N年——

联系起他“跑跑”的利己行径,这应该不是出于“为祖国西部建设事业鞠躬尽瘁”的高风亮节吧。

所以,读个什么历史啊、考古啊、地理啊,哪怕是北大毕业,你的职业前途上限,也极大概率就是个四线城市的普通教师。

至于什么中大历史系毕业的最后去当个电话销售;清华地理系毕业最后去地震局当底层雇员;浙大哲学系毕业最后在小公司当文案之类的就更是不胜枚举了……

当然,如果你的理想,就是“各行各业没有高低之分”、“到祖国最穷最苦的地方去,把青春和热血献给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那,上面的提示就当我没说吧……


为什么你的年薪只能买一平米,人家的月薪就能买?(高考报志愿那刻就决定了)_第2张图片

04——

宁可读三本“好专业”,不要读“一本差专业”

这个是老师意见和家长意见冲突最大的地方。“保名校”还是“保专业”?

刚才的道理已经说得很明白——专业第一,学校名声第二。

但是很多同学在具体的报考操作上,仍然会对“名校”抱有幻想,更愿意“搏名校”而不是“搏专业”。

连老师也会推波助澜:能考985的,不要考211;能考211的,不要考普通一本;能考一本的不要去二本,能读本科的千万不要考去专科。

请相信本叔,老师这么说绝对不是出于对你的“前途”着想,而是想保住“名校率”——这个才是决定他们能发多少奖金的业绩指标。(当然,老师这点私心也无可厚非)

实际上,“考名校”虽然能带给考生一点心理虚荣,但并不符合考生的根本利益。

我们更需要建立的是“好专业情结”——读不了一本的好专业,那么就尽量读二本、三本的好专业,甚至,专科的好专业!

05——

千万千万不要接受名校的“专业调剂”!

曾经有个人,考了比一本线高出40分的成绩,报了某985学校,第一志愿报计算机,第二志愿会计,最后前两个专业的录取分数都不够,只能被“调剂”到了“公共关系专业”中去……

结果毕业之后好几年都只能在一个外企当基层文员。

曾经有个人,考了比一本线高出4分的成绩,报了某一本学校的计算机专业,不接受调剂;同时又报了某热门二本的计算机专业,不接受调剂;然后又报了三本的计算机专业,还是不接受调剂——他老爸的“计算机情结”,就是这么执拗。

最后他如愿以偿地被三本的计算机专业录取,很快成为本班“学霸”,一毕业就进入BAT公司,现在年薪40万+。

所以,我们得出了一个道理:

你分数高,不一定能保证上名校;但是,如果你愿意割舍“名校情结”,用一本的分数去考三本的“好专业”,你的前途同样一片光明。

“入错行”是每一个学霸的梦魇。

当年有位高考状元面对采访时说“想报新闻系”,立刻被在场记者苦苦相劝,

最终,小伙子悬崖勒马地改报了金融,终于避免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悲剧。

现在回想起来,这些记者真是大大的功德一件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你的年薪只能买一平米,人家的月薪就能买?(高考报志愿那刻就决定了))